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目前再生水用于景观环境已成为趋势,随着再生水回用河湖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降低受水水体的生态环境风险备受关注。本文结合再生水水质指标本底值分析,针对回用后出现的富营养化环境风险,从再生水回用的全过程出发,提出一套再生水源水质提升、水体水动力保持、水体循环净化能力强化“三位一体”的河湖水体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以期为再生水回用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马文林  马明明 《水资源保护》2007,23(S2):102-104
再生水回用河湖水体,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体富营养化、泡沫现象和细菌繁殖等, 主要针对再生水回用城市河湖水体问题,讨论再生水与河湖富营养化的关联性。综述了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建议:考虑到处理成本的可承受性,对再生水水质的进一步提高可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3.
微滤-反渗透工艺在高品质再生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工程一期规模为2万m3/d,采用微滤-反渗透双膜法工艺。介绍了工程的设计运行情况,包括前期的需水量与水质要求调查、再生水生产工艺的比选与确定、工程设计参数以及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区再生水回用重点应考虑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双膜法工艺应用于高品质再生水的回用工程,技术可靠,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工程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开发区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工程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类似工业开发区的再生水回用提供经验和决策参考。研究结论表明,工业开发区再生水回用重点应考虑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双膜法工艺应用于高品质再生水的回用工程,技术上可靠、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5.
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对缓解水资源危机、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大城市加快对污水处理厂的改建或新建再生水厂,充分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潜能。从再生水回用现状入手,介绍了再生水运营方式、回用水质要求,围绕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系统梳理了各项技术的去除对象、水质净化原理、工程案例和发展方向,旨在剖析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思路。未来再生水的工艺选取应围绕回用目标,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因素;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生水处理设备落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唐山市西郊污水处理二厂污水再生回用工程,根据受纳水体的承受力和再生水用户的需求特点确定了工程规模及进出水水质.着重对再生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运行特点等进行了介绍,为已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改造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静蓉 《水利水电技术》2015,46(10):105-110
近年来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再生水利用输水方案合理可行,安全可靠,文中以永定河再生水供水北线工程为例,首先通过大量的调研、实地踏勘,充分了解工程区间情况,完成了明渠输水和管道输水方案,并对两方案工程内容、湿地方案、工程投资、工程实施难度、水质水量保障、水环境和原有工程功能影响分析、工程管理及汛期输水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经比选,虽然明渠方案具有增加沿线河道水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优点,但存在对北京市自来水第三水厂水源地造成水质污染风险,与区域蓄滞洪功能矛盾,汛期输水调度管理难度大,工程投资高等问题,因此推荐采用管道输水方案。本文提出的再生水明渠输水和管道输水形式的分析论证可供类似城市再生水利用输水方式的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回用于北京景观水体引起的水质变化及其改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再生水水质特性及回补景观水体产生的问题,综述再生补给型景观水体水质维护措施。以北京潮白河为例,分析了再生水回用所产生的水质问题及其改善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水进入河道后,有机污染和叶绿素浓度上升,藻类大量繁殖,河道水体表现出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但水质改善工程措施可明显降低N、P等营养元素浓度,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9.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简要介绍国内外再生水的工程实例,并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进行了潜在风险的分析,包括水质、富营养化、安全性分析等。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水质保障措施,如净化水质的生物、生态修复工程等,为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工程实施提出应完善水质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水体功能,因地制宜利用水质净化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连市原开发区的4座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其主要处理工艺均为改良A2/O法,现状总处理能力为20.5万m2/d,除大孤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其余3座均达到一级A标准。对金州新区再生水生产及回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再生水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日前,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将在滨海新区开发区建成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项目,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达到10万m3/d以上规模。同时,继续扩大再生水回用范围,凡是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都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源。有农业的区和各县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农业灌溉工程,计划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启动建设双林污水处理厂和东郊再生水厂以及区县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规划建设地表水资源监测站网,实现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自动采集数据,并定期对主要排污口进行水量水质…  相似文献   

12.
SBR法处理洗浴废水的设计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类洗浴废水排放集中水量充足,水质稳定,属优质杂排水,是中水回用工程中首选的中水原水。在学校中配建中水工程,可实现集中处理,就近回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选取SBR法作为处理洗浴废水的典型工艺,编制处理水量100~500m~3/d的系列化工艺选型,实现设计的标准化,以促进中水回用工程在高校及寄宿制学校中的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再生水饮用回用研究、实践和发展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8月首次发布了《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饮用水生产指南》,旨在为各国开展再生水饮用回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系统评价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并规范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广泛、深入和可持续发展。指南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再生水饮用回用管理原则、系统评价、管理方法及监管要求,强调了水回用系统全流程控制、多屏障水质安全保障等措施,并讨论了现有知识鸿沟和今后研究方向,为我国水回用行业开拓和扩展再生水利用途径提供重要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摸清淮河流域火电行业再生水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火电企业,对再生水利用情况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目前淮河流域再生水价格、水质、使用成本,揭示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如下结论:目前制约淮河流域再生水大规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运行使用成本高、管理机制不完善、水质水量难以保证、管网建设薄弱、输送成本较高等,再生水利用的发展需要市政建设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污水回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的污水回用工程情况,根据目前处理工艺出水品质以及回用途径对水质要求的高低,把回用途径分为三大类,从技术经济、安全角度分析了主要的城市污水回用途径,认为近期城市污水回用途径主要应以水质要求较低而回用风险性小的工业冷却水、城市杂用和景观环境回用为主,回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在近期仍将有限,城市污水回灌地下水不适宜我国目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再生水利用过程中,水质中腐蚀性因子对设备的影响,根据某工厂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水质样品一年监测数据,研究再生水利用过程中,腐蚀性因子的影响情况,以及对设备的危害,为再生水回用的二次深度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现行的再生水水质标准为基础,针对回用水重点用户——工业和景观环境回用,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典型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特点及对用户安全性的影响,认为现有回用工艺处理水,能达到工业和景观环境用途的再生水水质标准,但对水质有特殊需求的应选择相应的工艺,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包头师范学院再生水回用的特点,说明高校具有实施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来看,再生水回用系统比较适合推广,尤其在干旱缺水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漓江经济带工业化、城镇化、农业集成化,人们所需的水量在不断的增加,相应的污废水排放量也显著增多,导致漓江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漓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生产为原则的水循环经济措施,该措施从供水、用水、排水3个方面进行着手,包括限制供水量、雨污水资源化、建立城市再生水回用系统等一系列方法。同时分析了此水循环经济措施对漓江经济带的水量、水质、生态环境3个方面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的雨水回用设计。对雨水收集水量的分区、计算,雨水回用工艺流程及节水效果都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屋面雨水回用技术在大型工程实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