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当前全球电力系统发展规划,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以及电动汽车都列入了各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重点方向,而储能技术正是实现上述领域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目前,储能技术较高的成本阻碍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若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作为电力系统的储能元件,便可使其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同时,充当电力系统的一种潜在的备用电源.通过电动汽车V2G模式和动力电池的梯次使用,将帮助电网调峰调频,促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和多种应用,降低电动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成本,最终实现交通能源消费的电力化.本文在对电动汽车储能相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展望电动汽车储能的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主要一部分集中在用户侧、电网侧和新能源侧等电力系统储能项目中,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电动汽车用户和电力系统储能的成本,还可帮助缓解大量动力电池退役所带来的电池回收和环境污染压力。文中结合南通2 MW·h退役三元动力电池用户侧储能项目实例,对退役三元电池的整包利用与筛选检测,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集控链储能变流器,以及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可预见的大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入密集退役期的情况下,未来应用于电力系统储能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能源技术与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利用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平台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成为一种可行方案。V2G技术是指利用电动汽车给电网送电从而调节电能质量,利用大量电动汽车的储能源作为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缓冲。从V2G技术出发,探究了其控制策略及优势,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三种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风能》2012,(10):9
9月17日,GE在上海首次举办储能技术论坛,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专家与来自国内外知名储能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此次研讨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一个储能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中国"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到储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智能电网建设、电信等行业的备用电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网等众多领域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储能产业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安丽珍 《太阳能》2011,(8):8-9,27
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成为促进能源发展的热点之一。储能作为未来电网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和  相似文献   

6.
正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储能能够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是构建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建设给电力系统与传统电网带来了技术冲击,建立与新型发电技术相配套的化学储能装置是继续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条件,储能电站是建设智能电网、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推动分布式发电的重要元件。文章重点关注目前常见的几种化学储能技术,选择关键技术指标,收集截至2011年最新的化学储能技术应用数据,结合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探究各种化学储能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效果,为化学储能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能源技术,可以避免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时对电网的冲击,还可以用于削峰填谷平衡电网供电的峰谷差,也是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推广电动汽车的基础,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介绍了国内外大容量锂电池、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和钠硫电池技术的发展动态和一些最新成果,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含分布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常常小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须要配电网辅助补充部分电能,不利于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文章提出基于微电网内不平衡率的充电站储能系统的电能与电网电能联动策略。考虑配电网有峰、谷、平3种电价,故将充电站储能系统SOC分成3部分与之相对应,根据微网内可再生能源实时出力与负荷求出不平衡率U_R。当充电出现缺额时,由充电站储能系统和电网以不平衡率为比例协同补充充电缺额,实现了微电网内的能源协调控制。文章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电动汽车负荷,通过对比不同用户响应度的配电网等效负荷和充电站储能系统SOC,验证了该策略在微电网运行优化的有效性。该策略充分发挥了充电站储能系统和电网的联合运行优势,减小了电网负荷峰谷差,优化了电网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10.
储能技术是突破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瓶颈的关键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储能市场商业化雏形阶段,系统性的比较分析各类储能技术的性能特点,为未来市场发展提供筛选技术路线的框架基础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对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二次电池,液流电池),其它化学储能(氢能,合成天然气)等储能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最后提出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为了缓解电网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分布式能源被接入。然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可再生能源供给一般小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须与大电网联合运行。针对分布式能源与电网之间的协同增效利用,提出了微电网内的充电站储能系统与电网相互协调的策略。在建立电动汽车负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微网内可再生能源实时出力与负荷需求的求解不平衡率,使充电站储能系统和大电网根据不平衡率按一定比例协同运行。当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时,首次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建立电价控制模型,实现两者的能源协调控制。以某地区的微网为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用户响应度的配电网负荷和充电站储能系统,验证该策略在微电网与大电网协同运行优化的有效性。该策略发挥了充电站储能系统和电网的联合运行优势,减小了电网负荷峰谷差,优化了电力负荷曲线,对解决如何有效地结合分布式能源和大电网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中,储能与氢能技术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为展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氢能关键技术,解决相关研究和应用中的难点,并关注热点问题,《太阳能》编辑部拟于2022年5月出版“电化学储能与氢能专刊”。本专刊特邀北京有色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蒋利军,清华大学教授兼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北方工业大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建林担任特约主编,将有针对性地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征稿,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3.
<正>9月7日,第六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能源工作组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和印度电力部联秘德旺甘共同主持会议。双方围绕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及基础设施和储能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来自中印双方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代表共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中,储能与氢能技术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为展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氢能关键技术,解决相关研究和应用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太阳能学报》编辑部拟于2022年3—6月(共4期)开设以下两个专题,特邀北京有色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蒋利军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兼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北方工业大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建林教授担任特约主编,有针对性地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征稿,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5.
正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在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参与调峰调频、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减少电网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压缩空气储能向产业化迈进业内人士介绍,储能技术是通过装置或物理介质将能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需要时利用的技术。储能技术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机械  相似文献   

16.
<正>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成立于2011年,公司总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公司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电池技术,为全球绿色能源的应用提供高效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公司建立了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完整的研发、制造能力拥有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公司研发生产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的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动力总成,大型电网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分布式家庭储能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电动汽车领域,公司已与德国、美国等国际顶级汽车厂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发展电动汽车所必须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及电动汽车的推广,电动汽车作为分散储能单元,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纳入到智能电网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状况,影响因素,探讨了充电设施建设原则,提出了充电设施建设方案,并进行了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正>储能电站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类型的储能方式构成的储能系统,其可有效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峰谷差,平滑负荷。通过调整储能电站的运行方式,对分布式电源送出的电能进行贮存或调节,并将分布式电源高质量的接入电网;也可利用储能电站系统电力充沛时贮存电能,在电力紧缺时释放电能,解决供需矛盾。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首先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能源互联网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改变能源利  相似文献   

19.
纯电动汽车与电网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人们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关注,纯电池电动汽车开始受到全世界的青睐,各国政府和工业界均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以预计,未来配电网用户端将接有大量的纯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将对城市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局部电网升级、谐波污染等;此外,电动汽车车用电池亦可以作为分散式储能装置,在电网负荷高峰时,为电网提供容量支持。电动汽车的这一应用被称为"车辆到电网"。"车辆到电网"实现了车用电池和电网的交互作用,将解决以往电能无法大量储存的困境,实现削峰填谷、稳定可再生间歇式能源电能质量,并提供应急电源。综述电动汽车与电网交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指出虽然该领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各项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展开,如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模型的研究以及车用电池在"车辆到电网"中的模型,等。  相似文献   

20.
刘坚 《中国能源》2015,(11):40-45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将对电力系统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虽然制定了较高的电动汽车发展目标,但缺乏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对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评估仍然不足。本研究将在梳理国内外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力市场及政策,分析我国未来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方式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并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两方面,探讨电动汽车储能对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研究分为上、下两篇,此文为下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