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合理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建设河流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保护水质,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域,将工程利用天然河道段作为生态廊道背景,研究新建渠道周边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能性,分析河流生态廊道对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增强河流生境整体性及连通性的作用,提出建设沿河生态廊道措施。通过对河流生态廊道的生态作用、工作目标和技术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总结河流生态廊道工程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内容,以期应用于跨区域调水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目前面临着河流断流、生态退化、水质污染、防洪隐患等问题。为科学评估永定河健康状况,更好地指导永定河生态修复,以"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为准则构建永定河健康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划分了指标等级,确定了标准值;采用该指标体系对永定河水系进行了全面健康诊断。建议统一调度水资源,恢复生态基流;加强流域节水管理,量水而行;严格防治水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天津市平原河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河道的概念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提出生态河道建设应从保证入河水质、水量入手,以保护多样化河道形态为核心,构建完整河流生态系统,确保河道各项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等突出问题,以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河为例,通过监测水质、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重金属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选取了11项指标作为水生态安全评估的指标,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于指标权重确定的影响,采用基于熵值法-物元可拓评估模型进行牛首山河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估。结果表明:牛首山河水质状况中等,藻类密度远超标准限值,生物多样性较差,其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估等级在Ⅳ~Ⅴ级之间,与牛首山河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成果对江宁区河流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秃尾河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水质好,常流量稳定。秃尾河流经区主要为沙漠,属生态脆弱区,保护现有水资源尤其重要。在进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时,按照一般的河流生态需水量确定原则,将可能导致河道预留流量偏大,影响开发效益。本文结合沙漠河流的特征,按照水量平衡原理综合分析,科学合理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达到开发与保护兼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河流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Ⅰ——修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量不足、水质恶化及河流天然形态遭到破坏,海河流域大多数平原河流生态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破坏.因而,对它们进行生态修复,需要建立相应生态修复模式体系对其进行指导.文中总结了现有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从中筛选出13种适宜于海河流域的修复技术.依据功能不同,将其分为水量调整技术、水质净化技术和生境改善技术3类.在此基础上,从影响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健康的关键因素--水量入手,综合考虑河流水质与生境现状,提出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体系.该体系包括4种修复类型(即管理保护、直接修复、补水修复和生态系统替代)和9种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7.
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污染河流闸坝众多、水污染事故多发、防洪防污矛盾突出等问题,评估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识别闸坝调控能力,是解决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科学基础和前提条件。探讨了当前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技术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技术方法,闸坝调控、入河污染负荷和河流水质变化之间量化关系模拟技术方法,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调控能力识别技术;并以淮河流域为例,结合淮河重大水专项国家需求和科技需求,初步提出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技术研究框架,旨在为闸坝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研究满足水质和水量需求的生态流量对于河湖水环境治理保护很有必要。以水质性缺水的河流举水新洲段为例,基于实测河道断面数据和污染源调查结果,运用MIKE11软件建立了河道水量水质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利用率定后的模型,以COD、NH3-N、TN、TP作为主要污染物指标,通过试算法计算了现状排污条件下,各月份中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生态流量,同时运用Tennant法和流量频率曲线法计算了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基本水量需求的生态流量。对3类方法计算结果综合比较讨论,得出了统筹水质水量的举水新洲段各月份生态流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源野外调查、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水下地形测量等,建立一维与二维耦合的水环境模拟模型,进行水环境现状评价与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分析广佛跨界河流水质现状,确定生态流量,构建水动力与水质预警预报系统,为广佛水资源管理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河流蓝绿空间布局对于提升生态环境、景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大同市近年来通过河道生态治理,6条山水廊道蓝绿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御河、十里河、南洋河、浑河、壶流河、唐河等河流蓝绿空间韧性不足、蓝绿空间布局缺乏系统统筹、城乡蓝绿空间割裂等问题。以蓝绿空间存在问题为导向,提出“提升蓝绿空间韧性、协调山水绿城田关系、增强城乡蓝绿连接”等蓝绿空间融合策略,以期为大同市河流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辽河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流域生态脆弱,河流污染严重.本文基于辽河现状,从辽河流域、河流廊道、栖息地3个尺度,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集对分析不确定性理论,对辽河流域健康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确定,为辽河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流与健康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河流健康已成为河流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河流是有生命的,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健康,我们可以用健康来描述河流的生态状况,河流健康概念寻求利用生物或生态评价方法来完善传统的物理一化学评价方法。河流健康的度量对象包括:堤岸、河床、河水感观、水质指标、水生无脊椎动物指标和鱼类指标等。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人类健康指标。要维持河流健康,应加强河流水资源配置、水质、河岸地和河道等4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河流生命危机与河流伦理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哲学的观点看,河流具有生命.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时期.在当前河流生命危机时期,需要构建河流伦理观.河流作为道德主体,具有完整性权利、连续性权利、清洁性权利、用水权利、造物权利.人类对河流的道德义务应通过尊重性、整体性、保护性、评价性、补偿性等原则来实现.河流立法有助于促进人们河流伦理水平的提高.构建河流伦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扩大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定了新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4.
强感潮河网生态治理工程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明岛河网的水资源调度和水动力体系完全受长江口潮汐的控制,河网中水体水质、生物也受长江的影响。为评价强感潮河网治理后的生态建康状况,在分析强感潮区河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简单、数据易于收集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利指标群、河岸稳定指标群、水质水量指标群和生态指标群,共23个指标,并建立了各指标的定量标准。利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崇明县陈家镇河网的四号河生态工程修复规划进行生态健康状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四号河经生态修复后为生态达标河道。所提出的评价指标系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为感潮河网的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幸福河的概念,构建包含流域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人水和谐关系等3个方面26项指标的幸福河评价指标体系,以幸福河指数来表示幸福河的评价结果,并根据需求层次论将幸福河指数划分为基本需求层次、发展需求层次、和谐需求层次。以黄河流域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黄河幸福河评价模型,得出黄河的幸福河指数需求层次。结果显示,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幸福河指数达到发展需求层次,下游的幸福河指数为基本需求层次,全河尚未达到和谐发展需求层次。幸福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科学评价幸福河提供了参考,丰富了幸福河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河长制是以属地管理为主的河湖管理保护创新制度,流域统筹与跨省界联动不足是当前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薄弱环节。以珠江流域典型跨省界河流——东江为例,采用座谈交流、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梳理了东江流域河长制推行现状,系统总结了东江流域跨省界联防联控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流域统筹、加快跨省界联防联控制度建设、加强跨省界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河长制下东江流域跨省界联防联控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其他跨省流域整体性管理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河道渠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人工裁弯、缩窄河床和固化河岸等河道渠化治理措施对河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控制渠化河床冲刷下切的措施 (修建拦挡坝、抛石护底、衬砌护底和人工加沙 ) .提出渠化河道设计的两个重要参数─—渠化河宽和平衡比降的确定方法 .介绍美国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德国莱茵河和中国涝河的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结合山区河流基本特征,从生态功能和人类服务功能两方面建立了山区河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和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提出了山区河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以怒江中游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水电开发和旅游开发两种开发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验证了本文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对怒江中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大于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水电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较大,但对自然的改变也较大。最后提出了多目标协同开发的山区河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河流生态目标决定河流管理与保护水平.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生态目标难以确定并量化成可以实际调控的变量。由于水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导变量,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或指标体系,对与生态有关的水文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量化河流生态水文目标,可以作为实施河流管理的可调控变量,指导河流的管理与生态修复实践。采用这一思想.对受三峡工程影响的长江中游进行了河流生态水文目标的探索,提出了四大家鱼的生态水文目标.并进行量化分析,为三峡生态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区城市河流面临洪水急涨急落、水量丰枯变化明显和亲水空间有限等问题,已成为城市河流治理中普遍面对的难点。本文提出山区城市河流近自然综合治理的可行模式。按照安全、自然、亲水和文明的理念,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等方面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洪水风险和应急管理能力,维持河道自然形态和枯水期基流量,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的拦截净化,保护河道生态多样性,塑造自然型水流和亲水景观,保留河道深潭浅滩结构,河道子槽以蜿蜒型水流和跌水为主,利用滩地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滨水空间,保护少数民族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以云南楚雄龙川江和重庆酉阳龙潭河为案例,分别探讨了现有城市拓展地区和新建城区的河流治理方案,对我国类似流域城市河流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