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
现代装置综合影像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以迷人的面貌、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吸引了广大艺术爱好者,以公众互动参与的创作方式与公众发生了交流。而这种公共交流的内容关涉在都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存在体验,基于此种共同性的情感体验,现代装置综合影像艺术在公众之间会产生某种共鸣,为公众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或契机。"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于是借助作品所引发的交流,公众个体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在构筑起一个共同的分享世界的基础上,促成公众群体的精神认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认识与兴趣是哈贝马斯创立其交往理论学说的依据。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哈贝马斯继承了第一代学者们对现代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批判,尝试通过分析认识与兴趣的联系,重新定义认识论,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他认为,只有解放的兴趣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他推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统治压迫、平等对话的模式,倡导追求自由以及体现主体性的价值,达到平等对话的共识,从而将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但是哈贝马斯在探索的过程中扭曲了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他旨在重建社会的批判理论,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的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的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的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的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的社会中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根据社会更迭,指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发展问题。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交往理论为基础的规范社会结构的思想,是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的内核。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理论价值,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毛春鸣 《山西建筑》2007,33(28):32-33
指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概念与相应的理论发展了哲学中的古典理性主义,在城市规划领域,受其影响而萌生了众多的规划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1)
"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出现意味着哲学尝试摆脱形而上学的空洞向现实生活和世界的回归,这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贝马斯从社会批评理论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相比较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的生活世界理论表现出的抽象性和语言化特征,他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他把生活世界作为他交往理论的承载体,强调语言的交往活动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基础构成意义,可见其生活世界理论立志于通过使交往合理化来达成现实世界的改造,可以看出他借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
<正>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课堂是师生间沟通、交流,也就是说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新课堂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的教学环境。对话教学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感受,它正日渐替代传统的"传话"教学而成为当代教学的主导形态。一、师生互动,是对话教学的前提首先,师生间角色的转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切不可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责问,否则就很难消除学生的畏惧心。学生都希望能够跟教师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依存在一起,各国人民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和深入,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在增进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改善和提升一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世界正在进入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时代呼唤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擅长沟通与对话,通晓世界经济、政治与多元文化基本形态的新型专门人才。为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将民众与其文化紧密相联,让现在和未来的人们相互理解并关照历史。面对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博物馆都必须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改进传统的藏品展示方法,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文章从藏品展示、藏品教育、藏品流通三方面对博物馆藏品沟通公众的途径予以探寻,指出挖掘文化内涵、融入观众语境;培养潜在观众、拓展想像空间;激活文化基因、创造智慧活力是博物馆与公众及社会交流、对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公众参与的内涵出发,首先通过阐述早期的治理权力理论嬗变,指出在自下而上的权力理论中,沟通行动理论作为温和调节精英代议与全民公投的指导思想,可以为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适用.然后,通过介绍沟通行动理论所构建的认知理性、工具理性、交往理性分析范式,将其与民众多样诉求、政府行政意图、公众参与结果建立相应联系.接下来,文章对既有空间规划领域内的现行公众参与方式进行分析,明确法律赋予的公众参与权力,并研究在"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层级、各领域公众参与的特性.最后,结合沟通行动理论的达成交往理想的"对话"方法,得出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体系基于规划层级、规划领域的纲领性重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际交往     
《建筑工人》2011,(4):30-31
笑容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和交往创造温馨的氛围。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可以表现出您的心境良好、自信满满、真诚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5):282-283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袖人物,他研究的涉及到多个方面,研究范围很广泛。他否定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解说,批判了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提出把语言当做交流的一种媒介,把当前西方生活世界作为联系的纽带,通过理解来指导交往理性,他尝试利用合理化的交往来创造一个具有合理性的西方世界。这使得他转手于《交往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对当时社会创造平等、自由交往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天 《华中建筑》2010,28(3):15-17
城市的"第三空间"是充满想象与真实的社会空间,它通过对话实现认同的目标。对话产生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在通往"第三空间"的旅程中,主体身份的建构诉求于对话,从而使主体由边缘走向多元化的中心。开放的对话将充满现代性想象的公共空间祛魅,因此,"第三空间"充满"狂欢"。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0)
本文涉及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前最具时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网络交往行为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网络交往能够为交往主体提供相对公平和自由的表达环境和交流环境,赋予了交往规则展开的潜能;网络交往本身的多元性、匿名性、无中心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具备了成为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但同时,现阶段网络交往由于一些现实的障碍和束缚还不够自由,借助对哈贝马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一些治理办法和举措,以期网络交往更加规范和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社会科学中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沿革及其与沟通规划理论的关系,并强调了它与有关实践任务的关联,这种实践任务回应了公共政策演变中对更多地方意识的需求。作者追溯了对于公民社会的多种诉求和社会生活能够做出更多回应的管治形式的演变,并且讨论了社会建构主义关于制度的概念、参与者和网络的重要性、结构和能动作用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网络的文化维度。作者还探究了管治能力或制度能力发展的意义。在回顾沟通规划理论时,作者论述了哈贝马斯对于交往行为的研究方法可能被引入制度主义理论的观点中或者被改写。最后,作者探讨了这些进展如何能够增进理解并形成相应的战略,用更加包容的方法推动关注地方的、整合性的公共政策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6)
传统上人们对死刑的正当性主要从经验和理性两个层面来加以论证。前者立足历史与现实维度,后者主要立足报应主义和威慑论的维度。而交往主义刑罚观为死刑正当性的思考提供了新的维度。在交往主义视阈中,刑罚是社会共同体、犯罪人和被害人参与的三方道德对话。社会共同体通过刑罚与犯罪人进行交往,目的是促进犯罪人悔悟,改造犯罪人,促进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显然死刑无法满足上述目的,故交往主义刑罚体系中死刑难以获得正当性。交往主义刑罚理论虽不尽完美,但从政治哲学层面审思死刑正当性,仍给人们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社会科学中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沿革及其与沟通规划理论的关系,并强调了它与有关实践任务的关联,这种实践任务回应了公共政策演变中对更多地方意识的需求.作者追溯了对于公民社会的多种诉求和社会生活能够做出更多回庄的管治形式的演变,并且讨论了社会建构主义关于制度的概念、参与者和网络的重要性,结构和能动作用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网络的文化维度.作者还探究了管治能力或制度能力发展的意义.在回顾沟通规划理论时,作者论述了哈贝马斯对于交往行为的研究方法可能被引入制度主义理论的观点中或者被改写.最后,作者探讨了这些进展如何能够增进理解并形成相应的战略,用更加包容的方法推动关注地方的、整合性的公共政策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1,(10)
作为亲子沟通的主要途径,对话有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受传统特权本位倾向和物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亲子对话存在"控制-依附"这种"异化"范式。亲子对话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异化,主要因为对话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父母将对话作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手段,人为地扩大对话的教育功能。家长应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亲子对话,走出传统亲子对话误区,寻找主体间性亲子对话的有效路径,要努力做到:尊重孩子,实现话语权的平等;理解孩子,创造开放的对话空间;亲子共建,在有效沟通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2)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描绘为与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依次对应的"共振板"、"交往网络"和"围墙内空间"。公共领域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察觉和影响。在一定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公共领域与政治系统处于静止的(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当宪法和法律出现危机时,公共领域中的权威性结构便被激发、震荡起来,于是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它在同政治系统的斗争中捍卫、扩张自己的权益,并且开始对平时习焉不察的宪法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4)
儒学的起点是真诚性,而真诚性必须通过创发性得以实现,因为真诚性不仅具有知识论的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向本体论的存在层面,即要做真正的人。真诚性指向人的内在,而创发性则指向人的外在。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的实现必然展现为人的创发性,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制出和谐优美的生活形式,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