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Planning》2014,(18)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小额诉讼做了一条原则性适用标准的规定,但对于小额诉讼的救济问题并未提及,而现有审判监督程序与小额诉讼的立法原意相悖,因此,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的救济程序迫在眉睫。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域外的小额诉讼救济制度来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2):104-105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社会对于环境损害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对生态环境损害的关注却很少,因此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就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在此背景下,论述了研究生态损害的必要性,从而探索生态损害的救济途径即一般救济程序和法律救济程序,主张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为最佳法律救济途径,为保障环境公益诉讼的实现环境提倡合理设立专业环保法庭、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我国也不例外,在其他有关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础上,颁布了《侵权责任法》,使得环境侵权在民事责任的承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我国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存在环境侵权的外延范围窄、原告预垫诉讼费用制度不合理、诉讼周期较长、判决执行难等问题,已无法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应扩大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简化司法救济程序、完善环境侵权救济基金制度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引入惩罚性赔偿原则,完善我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益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纠纷解决及环境改善,使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发展至今,经历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再由法定证据失权模式到酌定证据失权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立法者不断探索和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在我国司法环境下能够良性运行的证据失权制度。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失权制度的修改体现了立法者旨在缓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之间矛盾冲突的价值考量。但是,立法规定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法官释明权的行使缺乏实际指导性等问题使得现行证据失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不佳。须通过完善立法规定、健全配套制度、强化法官释明义务解决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以期证据失权制度能够在我国真正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分析,使得妇女权益保障有了新的理论研究方向。在公益诉讼程序价值和公益诉讼理念的研究中,一种旨在维护妇女权益的公益诉讼实践,也逐渐进入公益诉讼这一领域,妇女权益保护需要更新的、更为有效的救济机制和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关于胎儿权益的案件层出不穷,如体外授精、冷冻胚胎等。但是我国在胎儿继承权益方面的立法并没有涉及太多,当胎儿的继承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救济无法律依据。因此,关于胎儿继承权益方面的立法势在必行,如明确规定胎儿的民事权利地位,特留份等制度。加强立法的建设,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有效解决关于胎儿继承权益方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2)
各个国家纷纷尝试建立小额诉讼程序,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因大量的民事纠纷给法院带来的审判压力和让普通民众能够接近司法,我国同样面临着这两个问题,急需建立适合国情的小额诉讼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考察我国立法现状,探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整套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当前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采取的是磋商与公益诉讼并行的救济模式,而立法却没有对两者间的衔接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加之赔偿磋商制度或民事或行政法律属性的模糊定位,以及我国司法实践中行政权与司法权的适用关系错乱,造成了磋商与公益诉讼的衔接困境。笔者认为,在路径选择上应该确立行政磋商的优先顺位,在此基础上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并配置以完备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最优化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权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关系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如何用法律手段对公共权益进行保护、建立形成有效的公益诉讼势在必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文明程度,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这正迎合了社会中很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司法救济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分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重要性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通过当今社会立法现状分析,明确性别就业歧视在我国当今立法与司法上还存在缺陷,主要在于其条例内容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措施与后果惩罚及司法救济途径的缺陷,认为我国应该完善性别就业歧视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反性别就业歧视法律并通畅司法救济渠道,建立司法救济机构,确保就业性别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4)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判断是触发行政诉讼程序的准入性程序,确立客观的判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行为其本质上就是为了引发一定社会关系的变更,一旦做出势必会影响各方利益,这也是行政行为生效的外在表现,通过法院对原告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进行判断,既可以将确需救济的主体纳入司法程序中使其受到保护,也可以排除掉绝大多数与行政行为关系微弱抑或对不可诉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既避免了滥诉等浪费司法资源的情况,也增强了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本文以章剑生教授总结概括出的判断结构为起点,融合了前沿司法实践的判例成果作为补充,从权益范围和因果关系两个角度试图探求更为科学合理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中利害关系的构成要件,希望能够在实践层面促进解决实践中对于原告诉讼资格标准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进行国际比较与借鉴,阐述诉前程序设置的必要性,行政规制缺乏内部救济机制,在环境公益维权背景下行政权的约束和维护之间寻求平衡。总结诉讼前置程序的价值功能:是司法谦抑性的体现,是尊重行政自主权的体现,有利于完善检察监督方式,对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和救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于本世纪初并获得了较快发展,最近则被纳入到大司法救助体系之中。展望未来,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救济模式上从困难救助转向被害补偿,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福利说转向"三元整合理论",规范形式上从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转向全国统一的单独立法,立法宗旨上从救贫和维稳转向保护被害人权益和实现正义,立法技术上由粗疏转向细密立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5):100-101
在诉讼活动中,证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更是查清犯罪分子犯罪事实以及对其进行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证人证言与人证、物证具有同等意义,同样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证据形式。而证人出庭作证能够提高证人证言的客观性,有利于还原案件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状,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直接影响刑事案件庭审的质量,不利于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阻碍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8)
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初衷是为了提高了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推进司法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4)
刑事速裁程序在部分试施行地区的程序成效已经初步得到了显现,相对简约的刑事案件裁定判决流程就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司法资源浪费,司法性密度相对较大的诉讼过程审判过程也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但就刑事速裁程序的试施行表现来看,我国刑事速裁程序因实践经验不足和施行司法条件受限等因素的存在,其本身所含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如难以划定清晰的适应范围、司法机关职权的履行责任矛盾、影响了司法工作的公正性等等。本文将围绕刑事速裁程序之所含问题进行剖析,进而逐一提出对应性策略,谨以此作为刑事速裁程序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3)
小额诉讼程序的确立有利于法院快速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权威,但我国在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同样作为大陆法系的日本通过1996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小额诉讼制度,在借鉴美国等经验的基础之上,使该制度成为比简易程序更简单快捷的纠纷解决手段,也使一般国民更为容易地获得司法服务,尤其是其中的裁判异议制度对完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在享受诉讼便利的同时,我国的民事案件激增,呈飞速增长趋势。由于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小额诉讼程序开始崭露头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额诉讼程序的产生、概念,特点等方面,找出我国目前小额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根据该法的规定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它财产权益纠纷 ,可以仲裁。这也就是说 ,发生了经济纠纷 ,除了到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外 ,当事人还可以约定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仲裁程序有别于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采用的是两审终审制度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还可以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而根据《仲裁法》第九条的规定 :“仲裁施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7)
本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以及消费者维权的相关问题已经了社会的关注,完善民法保护机制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各国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立法、赔偿制度和救济机制的相关研究,对我国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能够对相关立法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