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纳米Si O2掺量、陶粒种类、粉煤灰掺量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成功配制出LC40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基于优化的配合比,进一步研究了钢纤维体积掺量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抗压、抗拉及抗折强度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及拉压比,改善混凝土的脆性。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7,(8)
研究目的在于优化设计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中为了得到钢纤高强维混凝土最优配合比,采用探索试验研究分析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分析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设计中原材料配合比相关问题,通过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中掺入不同体积率钢纤维得到了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最优高强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结果表明,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设计中,混凝土原材料中的高效减水剂添加量、水胶比、钢纤维将会对提升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产生显著影响,优化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对于提升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强度,发挥积极影响。结论证实,可以将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超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想  张丽娟  赵军  杨寿玉 《混凝土》2024,(3):111-118
陶粒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性能好和抗震性能优异等特点被作为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非承重结构中。通过试配得到陶粒混凝土的基础配合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陶砂取代率、粉煤灰掺量以及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对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砂取代率为50%,粉煤灰掺量为20%时,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更优异,更轻质高强;掺入适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改善陶粒混凝土的脆性特征。建立二维细观模型来对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的二维细观模型较为可靠,可用来预测陶粒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纤维高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在高强粉煤灰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和不同体积率的钢纤维及掺入不同体积率的聚丙烯纤维对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进行纤维高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研究了在高强粉煤灰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和不同体积率的钢纤维及掺入不同体积率的聚丙烯纤维对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研究了部分钢纤维橡胶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探讨了钢纤维掺量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钢纤维橡胶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大而增大,钢纤维和橡胶粉的加入改善了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破坏特性。采用部分掺入钢纤维是一种降低钢纤维橡胶高强混凝土成本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为了研究混杂纤维增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因素及确定其最优配合比,本文基于正交理论,通过对混杂纤维增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分析了水泥用量、砂率、聚丙烯纤维掺量对塌落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劈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率对塌落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水泥用量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抗压强度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单指标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后,利用综合平衡法,分析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各项指标中的因素主次,水平优劣等因素,确定了混杂纤维增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优因素水平组合。从力学性能及环保角度考虑,混杂纤维增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首先研究了各种减水剂和配合比设计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性能的影响。试验对水胶比以及硅灰、粉煤灰、磨细石英粉和钢纤维等原材料的掺配比例对RPC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掺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用量,可较好地改善RPC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最后提出了一种通过热水养护,抗压强度可以超过200MPa的超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对钢纤维体积率为1.5%的粉煤灰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进行抗弯试验,获取其抗弯力学性能,初步探讨抗弯试验中的裂纹扩展和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抗压强度108.4MPa的粉煤灰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其抗弯强度达到了12.7MPa;在抗弯试验中,掺入的钢纤维能承担部分承载力,延缓裂纹的开裂,改善粉煤灰超高强混凝土的脆性性能。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4,(7)
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砂率、沙漠砂取代率对不同龄期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并给出了配制高强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用沙漠砂替代中砂配制高强混凝土是可行的;综合考虑各阶段的抗压强度,高强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为水胶比0.24、粉煤灰掺量10%、砂率30%、沙漠砂取代率30%。  相似文献   

11.
砌筑工程冻结法施工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原苏联砌筑工程冻结法施工理论的主要缺陷。提出以冻结强度及解冻强度形成的砂浆综合强度为基础,利用解冻时间与深度和强度增长的关系,确定其综合强度最低值。  相似文献   

12.
黄忠 《福建建筑》2008,(10):24-26
混杂纤维混凝土是以普通混凝土为基体掺入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纤维以获得某些优异性能的一种复合材料。混杂纤维混凝土相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极高的抗拉、抗弯强度,良好的耐久性、耐磨性、抗冻融性等,因而引起了广大工程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成为土木工程界新兴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不同组合及不同掺量与各种强度性能的关系,综合考察混杂纤维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出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13.
王元  郭佩玲 《化学建材》1998,14(2):30-32
通过系列的配比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外加剂的最佳配方。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掺超早强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4.
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fsp与其立方抗压强度fcu的比值小于普通混凝土.作者分析了国内高强混凝土劈拉强度试验39组数据,给出了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王三建 《山西建筑》2008,34(17):117-118
对湖南竹城公路K81~K83段边坡的泥灰岩、灰页岩及不同岩性的弱面分别进行了变角度剪切试验和直剪试验,并运用费辛柯法和M.Georgi法对岩石抗剪强度和岩体弱面的剪切强度进行了合理的工程弱化折减,将为进一步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土结构性对预压软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陈云敏 《工业建筑》2002,32(6):48-50,47
原状土一般都具有结构性 ,温州软土的结构性试验表明 ,其固结不排水强度线为折线型 ,受到扰动后不排水强度会明显降低 ,土结构性对软基的强度增长和不排水强度均有较大的影响。给出了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强度增长和稳定计算方法 ,分析了土结构性对软基稳定的影响程度 ,算例表明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军  陈云敏 《工业建筑》2002,32(6):48-50
原状土一般都具有结构性,温州软土的结构性试验表明,其固结不排水强度线为折线型,受到扰动后不排水强度会明显降低,土结构性对软基的强度增长和不排水强度均有较大的影响.给出了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强度增长和稳定计算方法,分析了土结构性对软基稳定的影响程度,算例表明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粉煤灰(F)、矿渣粉(Sl)、硅灰(Si)和石灰石粉(L)复合组成5种复合矿物掺合料,研究了复合掺合料的组成和掺量对水泥胶砂流动度、长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粉煤灰和石灰石粉的FSlL和FL复合掺合料流动性较好,流动度比达到110%以上;掺硅灰的FSlSi和SlSiL复合掺合料流动性较差,流动度比在80%左右;5种复合掺合料在30%、40%、50%掺量下,胶砂试件720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达到纯水泥试件的110%~120%;FSlSi、FSl和FL复合掺合料随着掺量的提高,长龄期胶砂抗压强度有所增加,抗折强度发展趋势与抗压强度相同;SlL和SlSiL复合掺合料随着掺量的提高,长龄期胶砂抗压和抗折强度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剪切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强度等级试件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剪强度,总结抗剪强度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而提出混凝土抗剪强度参数及适宜的混凝土抗剪强度测定试验方法.采用直剪方法得到混凝土剪切强度,并对其与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混凝土剪切强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岩石的非线性统一强度准则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Hoek-Brown强度准则在岩石工程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它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因而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存在不足之处,综合统一强度理论和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优点,提出一个适用于岩石的非线性统一强度准则,这一准则既考虑岩石拉压强度相差较大的特点,又考虑了中间主应力效应及其区间性。Hoek-Brown强度准则和非线性双剪强度准则在π平面上构成了岩石屈服破坏面的内边界和外边界,它们均为所提准则的特例。岩石的非线性统一强度准则,其子午线是非线性的,其参数与Hoek-Brown准则的参数一致,可以用岩石的常规三轴试验结果按Hoek-Brown提出的回归公式得出,完整岩石能够从常规三轴试验数据预测出不同应力角的破坏极限线,与国内4个单位6种岩石20余组岩石真三轴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准则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这一准则也可以推广到岩体或节理化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