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南阳盆地在西汉初期,仅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后来,这里成了中原地区肥沃的农业基地,这与汉代南阳郡的两位太守——召信臣和杜诗在这里兴修水利,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当时曾流传一首《召父杜母》的民歌,其中一句是“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人们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两位为民治水兴利的“父母官”。 召信臣是九江寿春人,年幼时勤奋好学,以明经科的甲等成绩被选拔为皇帝的待从——郎中。西汉元帝时(公元前34年),召信臣被任命为南阳郡郡守。 据《汉书》记载: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  相似文献   

2.
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在西汉初期,仅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后来,这个盆地成了富庶的农业基地。在这一转变中,兴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与南阳郡的两位太守——召信臣和杜诗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当时曾流传一首名叫《召父杜母》的民歌,其中一句是“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人们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两位为民治水兴利的“父母官。”召信臣年幼时勤奋好学,以明经科的甲等成绩被选拔为皇帝的侍从——郎中。西汉元帝时(公元前34年),召信臣被任命为南阳郡郡守。《汉书》记载,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  相似文献   

3.
召信臣,字翁卿,安徽寿县人,西汉水利专家。历任郎中、谷阳长、上蔡长、零陵太守、谏议大夫、南阳太守、少府等官职。汉元帝时(公元前48年~前33年)任南阳郡太守,他倾力倡导修建陂塘,开挖渠道,灌溉农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召父"。《汉书》将其列为西汉名臣之一。西汉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他一上任就深入各地,走访了解民情,发现当  相似文献   

4.
汉朝是我国古代水利大发展的时期,司马迁、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留下了有关治河、漕运和灌溉等工程建设的许多记载。而在水利立法方面,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倪宽“穿凿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召信臣在南阳大兴水利,“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纷)争”,这两件事。汉朝法令滋章,有“禁网浸密”之称。萧何作律九章,叫做《九章律》,叔孙通作《旁章》,据《汉书·刑法志》,律令  相似文献   

5.
"父母官"被认为是旧时对地方官的一种敬称,至今仍有人使用。但是,"父母官"之称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却鲜为人知。新版《辞源》、《辞海》"父母官"条解释均出自宋代。其实,"父母官"之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南阳郡守召信臣、杜诗2人。据《前汉书》记载,西汉末年宣帝时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  相似文献   

6.
郏县摩陂考     
<正>古代有一种水利工程称为陂(bēi),《礼记·月令》注:"畜水曰陂"。《说文解字》: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玉篇》:"陂,泽鄣也",可以理解为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别于自然形成的泽与湖。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有史记载、有迹可循的古代陂工程有五座,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叶公二陂、东汉时期的郏县摩陂,南北朝时期的汝州黄陂与鲁公陂,本文试对郏县摩陂进行研考,就教于方家。摩陂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一个较大的水库,摩陂的兴  相似文献   

7.
建筑水库的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曾经“陂九泽”,这反映了远在夏初时期,人们已经知道把低洼的地方围筑起来,以达到防洪或灌溉的目的。西周时出现了称为“潴”的蓄水工程,《周礼》一书记载说:“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春秋时更有了芍陂这样规模宏大的水库。此后,各种不同用途的水库陆续建造,它们的名称有陂、塘、湖、潴、水柜等。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水库”一词始见诸文献。一、古代灌溉水库古代漕溉水库主要分布在江准流域及闽浙一带。大体可分为平原水库、山区丘陵水库和沿海地区水库三大类。它们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修筑,结  相似文献   

8.
《治淮》2012,(6):46-46
鸿隙陂是我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据《水经注·淮水注》记载,"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顾城南……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为鸿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迳南入淮"。这说明鸿隙陂水源来自淮水,位于河南淮河干流以北,汝河  相似文献   

9.
一、南阳陂塘水利的衰败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汉水流域,盆地西、北部系伏牛山区,东靠桐柏山地,盆地内河流发育,自山区东南、西南流,汇聚于唐、白河,唐白河于扇形盆地南端出境。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富足充沛的地上与地下水资源,加上悠久的荆楚农业文化和南北通衢的条件,使得南阳盆地的水资源开发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相继经营,广治陂塘堤堰,大大地促进了南阳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面积"多至3  相似文献   

10.
简讯     
2000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口号①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②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③节约与保护并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⑤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措施……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⑦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⑧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相似文献   

11.
王昀 《江苏水利》1999,(7):42-43
一、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非常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我认为,《决定》提出推广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措施,有三方面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正杜诗(?—38年),字公君(亦说君公),东汉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西)人。杜诗青年时期就才华出众,以"公平"闻名乡里,曾历任侍御史、沛郡和汝南督尉等职。由于他办事果断干练,深受赏识,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擢升杜诗为南阳太守。杜诗任南阳太守后,公正廉明,执法严厉,打击了郡内一帮豪强恶霸,树立了威信,整治了民风。同时,杜诗非常重视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音zhì,今河南鲁山县、叶县  相似文献   

13.
推广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昀 《治淮》2000,(2):3-4
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非常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近一段时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决定》提出推广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正召(音shào)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汉末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西汉末年元帝时(前48-前33年)为南阳郡太守。从小勤奋好学,颇有志气,青年时已通晓经术,考中甲科(汉代课士分甲乙丙三科)举为郎(帝五侍从官),从此步入仕途。历任谷阳(今河南鹿邑县)长、上蔡(今河南上蔡)长、零陵太守、少府、谏议大夫、南阳郡太守等职,一生为民奔波,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形势 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节水灌溉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的报告、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及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也将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特别是三中全会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在视察黄河时强调指出:“当前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改变大面积漫灌这种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的集约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泰和县槎滩陂修建于公元937年,在牛吼江上游一个急拐弯处用土木作坝截流,顺应弯道河势开挖一弧形引水河段,利用弯道水流运动特性,灌渠引水口正面引水、陂坝侧面溢流,保障了工程防洪安全、运行可靠.为了保障陂坝下游河道农业用水和河道生态用水,在槎滩陂下游3.5km修建碉石陂,买山置田准备了陂坝维修管理的材料和经费.逐步建立了一乡绅大户为陂长、受益农户广泛参与的管理制度.一千多年来盛久不衰、活力无穷,经过不断维修改造,现在灌溉农田3000hm2以上.槎滩陂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人水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相似文献   

17.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井事业,从“黄帝穿井”(《周书》)“伯益作井,尧民凿中而饮”(《世本》)到“汤旱七年,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劳动人民由开始凿井饮水到利用水灌溉农田,广泛使用“桔槔灌田”和“滑车提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春秋初期,法家思想的先驱者管仲,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对水的作用曾给以正确的评价。在《管子·地水篇》中说: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灌排事业60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农业的兴衰与灌排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5000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的沟渠等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  相似文献   

20.
一、洪水漫地的意义洪水漫地是直接利用地表径流灌溉农田的一种方法。在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大搞水利化运动当中,党提出了“三水齐抓”的行动口号。天上雨水、地面河水、地下泉水,都要广泛的应用到发展水利灌溉事业中去。在这“三水齐抓”之中,利用天上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说来,天上水的利用有两种形式:一为蓄洪灌溉,就是利用水库、水窖、蓄水池等各种蓄洪工程,把洪水蓄存起来,等到农田需水灌溉时,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