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吴玉妹 《江西建材》2015,(2):275-276
回弹法由于简便、快速等优点在我国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中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回弹法是根据混凝土表面硬度推算其强度,因此很多人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回弹法的检测原理,对检测过程中遇到的硬度与强度关系问题、回弹值偏低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可靠性,提出了优化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准确性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回弹法的检测精度及推广回弹法在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4,(2)
回弹法由于简便、快速等优点在我国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中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回弹法是根据混凝土表面硬度推算其强度,因此很多人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回弹法的检测原理,对检测过程中遇到的硬度与强度关系问题、回弹值偏低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可靠性,提出了优化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准确性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回弹法的检测精度及推广回弹法在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分析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原理和特点,然后阐述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应用体会,最后提出了一些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30个工程的119个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法与钻芯法检测,验证了浙江省标准和行业标准回弹法测强的精度,同时分析了混凝土的碳化速度的影响因素,同批次混凝土回弹法、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均质性,回弹法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钻芯-回弹修正系数的分布和修正系数随混凝土强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原材料、坍落度、碳化深度等因素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回弹法检测的影响,从微观结构角度剖析“外加剂、掺合料等影响回弹检测的基本原因;泵送混凝土与塑性混凝土回弹测强的显著差异;混凝土碳化深度对回弹值的影响”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回弹法检测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菲 《福建建材》2012,(10):22-24
回弹法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而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从回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值影响因素、回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注意问题等方面对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各类检测方法。提出了逐层回弹法检测火灾后混凝土强度的方法。进行了逐层回弹法检测火灾后混凝土强度的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数学回归分析,得出了逐层回弹法测强曲线。研究结果对回弹法应用于火灾后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高强混凝土强度的技术开发过程,给出了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程中高强混凝土强度的测强曲线。解决了现有的2.207J回弹仪不适用于C50及其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检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强混凝土回弹法及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测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成  邱平 《施工技术》1998,27(11):30-31
介绍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高强混凝土强度的技术开发过程及其测强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高强混凝土的测强曲线。解决了现有2.207J回弹仪不适用于检测C60及其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光耀 《混凝土》2008,(1):122-124,127
为了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需要加强其质量控制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再生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针对 C20~C40 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系统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其抗压强度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超声声速和回弹值均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超声声速以及回弹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超声声速和回弹值的关系不适用于再生混凝土.基于本研究获得的再生混凝土的超声声速和回弹值试验结果,分别建议了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超声声速的关系、抗压强度与回弹值的关系、以及抗压强度与超声声速和回弹值三者之间和的综合关系(即再生混凝土的测强曲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4d、28d360个商品混凝土试块回弹及抗压试验,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统计混凝土表面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经回归分析,推断出适用于龄期为14d、28d的地区回弹测强曲线,并与相应混凝土构件的回弹试验作对比来验证所建立的回弹测强曲线精度。结果表明,该曲线为更好地推算本地区混凝土检测提供了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弹法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粉煤灰不同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值及碳化深度的影响,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结果表明:掺加15%粉煤灰混凝土的回弹值及抗压强度最大;建立的粉煤灰混凝土测强曲线满足地区测强曲线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建筑结构》2023,(10):91-96
为提高实体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精度,在总结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几点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两种标称能量回弹仪协同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组合回弹法,利用标称能量为2.207J和4.5J回弹仪两种回弹仪分别对混凝土试件浇筑侧面进行回弹,得到组合回弹值。依据不同强度等级试件的试验数据绘制组合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散点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组合回弹法测强曲线公式,并给出组合回弹法检测技术的操作方法,提出组合系数的概念。最后,对实体工程结构构件采用组合回弹法进行检测,并与钻芯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组合回弹法测强曲线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组合回弹法较之前的回弹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回弹法作为一种检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的方法,其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属于无损检测,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利用回弹法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往往低于混凝土的真实强度。为了验证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准确性,文章对工程中的梁体结构进行了回弹强度和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的对比试验,发现用回弹法检测的混凝土强度的结果误差很大,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兰州地区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测强曲线的建立,分析研究了粗骨料、掺合料及外加剂等因素对回弹测强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合料、破碎卵石等因素对回弹测强曲线影响较大,粉煤灰掺量大于30%时会使得混凝土回弹换算强度高于抗压强度,而破碎卵石的影响则相反,其混凝土回弹换算强度低于抗压强度;由于混凝土原材料及养护条件的不同,兰州地区的泵送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比规范推荐的统一曲线的强度推算值略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量混凝土试块的试验研究,建立了商品混凝土的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强度推定公式。误差分析及实际工程检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公式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作为本地区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商品混凝土强度的测强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17.
陈宗平  梁厚燃 《混凝土》2020,(7):130-134
以历经最高温度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60个再生卵石混凝土标准圆柱体试件,先后完成了圆柱体高温加热和喷水冷却后的回弹法和轴心受压试验。获取了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卵石混凝土的回弹值、抗压强度和换算强度,并分析了不同变化参数对回弹值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抗压强度与换算强度的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再生卵石混凝土的回弹值和抗压强度逐渐下降,但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大于对回弹值的影响;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再生卵石混凝土的回弹值变化很小,而抗压强度的变化较大;通过回弹值换算得到的强度不能较好地预测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卵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后,提出了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卵石混凝土回弹值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抗压强度与回弹值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高丹盈  李晗 《建筑材料学报》2014,17(6):1025-1030
通过纤维纳米混凝土立方体试块高温前后超声、回弹和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钢纤维、纳米SiO2和纳米CaCO3对高温前后超声波速和回弹值的影响以及纤维纳米混凝土抗压强度、经历最高温度与超声波速和回弹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和纳米材料,改善了混凝土微观结构,使高温前后超声波速和回弹值均有一定程度提高;纤维纳米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和回弹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超声回弹综合法适用于推定纤维纳米混凝土高温抗压强度及经历最高温度.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超声回弹综合测强曲线及推定经历最高温度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赵强 《山西建筑》2005,31(24):84-85
介绍了回弹法的发展概况,结合工程实例,对商品混凝土强度的回弹检测进行了分析,并对回弹法检测商品混凝土强度偏低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回弹法检测精度的方法,以更真实地反映商品混凝土的测试强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量混凝土试块的试验研究,建立了商品混凝土的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强度推定公式.误差分析及实际工程检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公式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作为本地区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商品混凝土强度的测强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