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超声波强化陶瓷膜分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频率为21 kHz 功率为20 w的超声波辅助作用下采用两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0.2μm和50 nm)过滤3种不同的原水.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陶瓷膜滤过程的强化效果因膜污染机理不同而不同.在以沉积过滤(滤饼层)为主的膜过滤过程,超声强化是积极的,声空化、声冲流以及他们引起的浓差极化作用减弱,是导致膜通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以堵塞过滤(膜孔窄化模型)为主的膜滤过程,超声的作用是消极的,超声作用使得更多的溶质进入和吸附于膜孔,从而导致膜通量减少.对地表原水,超声强化积极作用占优,0.2μm和50 nm陶瓷膜膜通量分别提高8.2%和5.1%.  相似文献   

2.
陶瓷膜过滤牛初乳过程的污染阻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孔径对膜过滤牛初乳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孔径为0.2,0.5,0.8μm膜过滤阻力的形成及其对渗透通量和蛋白截留率的影响,认为对孔径为0.2μm膜,其污染是由浓差极化阻力和凝胶层阻力共同作用所致,而对于0.5、0.8μm两种孔径的陶瓷膜则是浓差极化阻力占主导地位的污染.对蛋白截留率进行模型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实验过程中3种孔径的膜对细菌的截留率都几乎达100%。  相似文献   

3.
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新型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膜污染机理.分析了膜阻力分布情况和膜污染速率及稳定运行时膜过滤阻力随运行时间变化的阻力模型.结果表明,最初很短时间内膜污染受膜孔堵塞模型控制,之后受泥饼层阻力模型控制,后一阶段是膜污染的主要控制阶段.经过146天的运行,膜污染较轻,过滤阻力随时间增大的速率非常缓慢,并在一定膜转速下,过滤阻力保持不变.证实了系统由双轴旋转膜组件形成的湍流可削弱膜表面的浓差极化及泥饼层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控制膜污染.  相似文献   

4.
超声技术可有助于控制膜污染的形成,采用超声波辅助陶瓷膜过滤氧化铝悬浮液体系,考察超声在不同颗粒的粒径、浓度以及膜过滤操作压力下对膜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及超声功率、超声方式等对膜过滤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对强化颗粒体系过滤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可使陶瓷膜微滤通量提高10%左右,且对粒径大的颗粒体系影响增大;合适的超声功率为8 W,连续超声对通量的提高率大于间歇超声.  相似文献   

5.
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强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方式和原位再生膜的方式与周期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旋流方式和压气反吹的原位再生方法相结合能够使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即微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和膜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较高频率的压气反吹情况下,该微滤过程的过滤通量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下降。研究结果为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的高效膜器结构与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陶瓷膜应用过程中常涉及到合盐体系,盐浓度对过滤过程影响显著.考察不同温度下,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的陶瓷膜过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盐浓度对膜渗透通量影响明显,不同孔径的陶瓷膜过滤通量与盐浓度的变化关系相同;将氯化钠溶液黏度随温度和浓度的经验关系式引入Da:rcy方程中,计算结果表明,盐溶液的黏度是影响膜渗透通量的主要原因,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7.
无机陶瓷膜应用过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无机膜的微观结构、膜材料表面性质、应用体系的性质以及操作参数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与分析,认为不同因素对膜过滤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是进行膜和膜过程优化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立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的理论框架,有可能实现膜材料设计与过程工艺参数的协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提高膜过程综合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渗透技术是采用选择性渗透膜两侧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的一种膜分离过程.由于具有低能耗、低膜污染、高回收率等优势,正渗透技术近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介绍了正渗透技术的过程及特征,对正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能源开发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今后,正渗透的膜制备方面应当注重解决由膜引起的内浓差极化、汲取液反向渗透等问题;汲取液配制和选择应关注能减小内浓差极化的汲取液.  相似文献   

9.
液体分离膜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的污染和劣化始终是制约膜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液体分离膜过程中,浓差极化是产生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小浓差极化即可减轻膜污染.本文首先介绍了浓差极化现象和模型以及传质系数的求算,并且提出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测定膜过程的浓差极化程度,然后针对不同分子量的溶质体系对影响浓差极化程度的操作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包括操作压力和原料液循环流量,最后对如何减轻液体分离膜过程由浓差极化导致的膜污染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渗透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作为驱动力,使纯水透过膜。正渗透分离技术是一项能耗低、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废水处理、海水脱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限制了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荷电膜在分离过程中具有筛分和Donnan效应的双重作用,能有效提高膜的分离效率、水通量及耐污染能力。荷电膜的特殊分离机理使得其在正渗透技术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介绍了现有文献报道的荷电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荷电膜的电荷性质及数量对正渗透过程的浓差极化、膜污染、水通量、亲水性、截留率及反向溶质扩散等因子的影响,为未来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和正渗透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一种利用空气/甲烷混合气体对模具表面进行离子氮化的新工艺,分析了渗层的硬度、组织及物相。结果表明,通过加入甲烷气体,可以实现用空气直接进行离子氮化处理,通过调整甲烷流量,可以获得不同的渗氮硬度和物相。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T型接头的脱粘损伤监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压电传感与主动Lamb波监测技术相结合, 研究在静拉伸加载状态下碳纤维复合材料T型接头(T700/BA9916)界面脱粘及扩展过程中的信号特征, 并采用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系统对接头损伤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 T型接头脱粘首先发生在三角填充区, 后向突缘扩展; 接头失效前, 信号能量和最小二乘峰值因子随时间呈线性递减, 能够表征脱粘程度, 利用自适应微粒群算法改进后的网络训练值与实验观测值之间的误差为3.8%~4.7%。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下一代网络的SLEE API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下一代网络业务逻辑执行环境(SLEE)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业务逻辑执行环境(SLEE)的体系结构。为满足不同层次业务开发者编写业务(或应用)的需要,提出不同抽象粒度的SLEE应用业务编程接口(APIs)的体系框架。最后列举了两个用这些APIs实现的业务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复合微孔玻璃膜的研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原硅酸四乙酯的水解缩聚反应制得的溶胶作为涂膜液,在多孔陶瓷基体上通过多次涂膜-干燥-加热过程,最后在盐酸中浸沥,可制成多孔的无机复合玻璃膜.探索了复合玻璃膜的成膜工艺因素涂膜方式和次数,加热和酸浸沥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The paper reports on the discussions at the ONR Workshop on Fracture Scaling, held a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June 1999, under the chairmanship of Z.P. Baant and Y.D.S. Rajapakse. The workshop dealt with size effects in structural failure and scale bridging i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The lectures at the Workshop were published in Volume 95 of this Journ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record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xtensive discussions prepared by invited specialists. The records show which are the areas of disagreement among leading researchers and which are those where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相似文献   

17.
生产过程控制是对“5MIE”质量因素的探讨,其控制活动体现在每一个生产工序中。根据ISO9004标准,从生产过程控制的角度,探讨了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关健和特殊工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生产过程控制是对“5ME”质量因素的控制,其控制活动体现在每一个生产工序中。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满儒  邓晓霞 《包装工程》2007,28(5):115-117
主要运用符号学原理来研究产品设计,把各种设计元素看作符号,研究产品符号的价值构成,产品设计的传达过程和编码规则,帮助设计者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处理产品设计中各种设计元素的关系,指导设计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张济彬  喻仲文  桂慧 《包装工程》2023,44(22):348-357
目的 分析和反思有关参与式设计(PD)理论形成与实践的文献,并解决三个问题,强调“参与”设计的项目中为什么使用已经淡化了“参与”概念的PD;在商业环境中进行PD实践的前提;PD的核心理念是否应当按照某些指标排序。方法 筛选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PD相关研究文献,用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划分出PD研究的四个阶段,通过CiteSpace 工具筛选各发展阶段中的重要文献,定性分析各阶段的文献。结果 梳理了PD的发展过程和核心理念,得出了PD的本质,分析了PD实践与PD理论间的隔阂,并探讨了PD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 PD本质是文化、政治思想在设计活动中的表达;设计项目中使用PD可能是为了程序正义;“有用”是商业环境中进行PD实践的前提;对PD核心理念的排序是合理且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