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萨南油田南四区适合聚合物驱油的一类油层剩余油储量逐年减少,聚合物驱产量不断递减,该区二类油层不发育,三类油层大面积发育,因此三类油层注聚是实现产量接替的有效途径.结合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进行了井壁取心和分析.通过井壁取心资料研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为该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场油田潜四段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开发现状,充分考虑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及构造特点,建立了聚合物先导试验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聚合物驱增粘、吸附、剪切变稀、渗透率下降、不可及孔隙体积等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虚拟水驱开发"方式的对比,将开发阶段划分为注聚阶段、含水恢复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对该区块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主要在含水恢复阶段动用剩余油,其主要机理为扩大体积波及系数,而非提高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层内作用强于层间作用;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聚合物驱动用剩余油作用有限,后续水驱阶段层内开发差异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老君庙油田L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杏五区中块三元复合体系驱油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叶五区中块油层的特点,进行了三元复合体系驱油配方研究,确定三元复合体系配方为1.2%NaOH+0.3%ORS+1.4%胶板聚合物。  相似文献   

6.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认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在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法及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油藏工程法、动态监测等方法可以时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描述.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对该区块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渤南油田六区剩余油分布状况为研究目标,在油藏地质、开发特征再认识的基础上,将流动单元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历史的拟和,从而预测出渤南油田六区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运用油层渗流力学理论,结合矿场生产实际,分析了正韵律厚油层油水井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井间剩余油分布与油层厚度、层内纵向渗透率差异、油水井井距及注采压差有明显关系,通过钻水平井、层系间倒层、兼层等手段挖掘油层上部剩余油,可最大程度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曙光油田曙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断块油田在高含水期开采中,对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是个重点课题。通过对曙二区高含水高采出时期的静动态分析,采用了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动态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四种方法,互相验证,相辅相成,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分区、分块、分层段的剩余油分布状态,并对剩余油在油藏平面、纵向和油层内部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为老油田综合调整、挖潜上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杏五区中块大用量聚合物驱油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聚合物注入体系与油层的配伍性、聚合物用量大小、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等因素,通过对杏五区中块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驱油动态变化特点的分析,对该区大用量(聚合物用量达1061PV.mg/L)条件下的油层动用状况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东部Y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展开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及动油水界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道复合砂体分为三种河道构型单元及一种席状砂构型单元,一二类河道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展布较广,砂体下部为优势上水通道,受构造趋势影响,油藏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发育三类河道复合砂体及四类席状砂复合砂体油藏平面来水方向受构型单元平面展布控制,在弱来水方向有剩余油存在。  相似文献   

13.
张瑾 《国外测井技术》2007,22(6):34-36,39
本文以在地质大队和研究院调研的大庆长垣地区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依据,阐述了喇、萨、杏油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尤其是剩余油在薄、厚油层中的分布比例,得出目前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厚油层的结论,并对今后剩余油评价测试新技术的开发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朝阳沟油田朝5-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5-朝45区块油层自下而上随着沉积环境的变迁,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减小,单一河道砂体发育数目增多,砂体平面分布越来越复杂,导致油层水淹状况和动用程度极不均匀,造成了剩余油分布分散而复杂,应用密井网测井资料开展储层精细地质描述,依据注,采井网对单砂体的控制状况和加密井水淹层解释及开发动态资料,具体研究油层剩余油富集区的分布状况,依据该研究成果,在区块综合调整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措施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冷冻制片、紫外荧光和CT无损分析新方法,定量化确定了束缚态、半束缚态和自由态三大类的10种类型微观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水驱、聚驱或三元复合驱后主要微观剩余油类型均以孔表薄膜状、颗粒吸附状和粒间吸附状为主,聚驱后剩余油比例分别减少了83.5%、49.4%和44....  相似文献   

16.
渤南油田十区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渤南油田十区为中渗透断块油藏,经过近20年的滚动勘探开发,于2001年进入快速递减期。在确定沉积体系和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储层非均质性、采液强度和流体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叶状体和水道间微相、构造高点、正韵律油层顶部水淹程度相对较轻,剩余油富集。通过采取挖潜措施,采收率提高3.8%。  相似文献   

17.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编制复合驱油藏工程方案的基础和关键。以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综合分析、生产动态数据、监测资料.油藏工程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Ng5^5和Ng6^1层复合驱试验区平面、层间、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实践及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三次采油方法已进入矿场工业化应用阶段。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是河南油田第一个工业化推广应用区块,该区块经过3年多的注聚开发,已结束注聚转入后续水驱,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总结了该区块注聚合物过程中为提高聚驱效果采取的主要作法,分析了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开展聚合物驱应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含油薄片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砂岩油层岩性,孔隙分布及结构的研究资料为依据,用含油薄片分析了该区沙二段砂岩油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有珠状,凝块状,环状,连片状,条带状等六种形态;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岩石的层理,孔隙结构,岩石的结构成分及其润湿性,提出了先驱替底部剩余油,再注堵剂抑制底水上侵以提高油层上部采收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三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中。为明确三元复合体系启动水驱后剩余油机理,根据研究区二类油层天然岩心铸体薄片的真实孔喉制作微观仿真模型,并进行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簇团状、膜状和孤岛状分布为主,少部分以喉道状和盲端/角隅状分布;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和高粘弹特性,能够乳化油滴,将油珠拉成油丝,并能剥离油膜,驱替出盲端油,进而大幅度降低水驱后簇团状、膜状剩余油,增加孤岛状油滴的数量,从而提高驱油效率。驱油效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为50%,复合驱驱油效率最高可达38.68%;2种微观模型的最终驱油效率最高可达88.68%,4种三元复合体系的最终驱油效率均在7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