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锑对难处理金矿石(金精矿)焙烧—氰化浸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难处理金矿石和精矿,分别进行了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焙烧-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的氰化浸金试验、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不影响氰化浸金,但是焙烧之前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焙砂的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明显低于未加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的焙砂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此外,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的焙砂氰化浸金的指标明显有改善.由此分析,三氧化二锑不对氰化浸金产生不利影响.锑对焙烧后焙砂氰化浸金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锑化合物的熔点低,易于加大焙烧过程中的"二次包裹金"的作用,从而导致金浸出指标下降.锑是难处理含金矿物原料焙烧-焙砂氰化浸金的主要干扰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难处理金矿石和精矿,分别进行了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焙烧-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的氰化浸金试验、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焙砂氰化浸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焙砂中加入三氧化二锑不影响氰化浸金,但是焙烧之前加入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焙砂的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明显低于未加三氧化二锑焙烧后的焙砂氰化浸金试验指标。此外,精矿湿法浸锑之后焙烧的焙砂氰化浸金的指标明显有改善。由此分析,三氧化二锑不对氰化浸金产生不利影响。锑对焙烧后焙砂氰化浸金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锑化合物的熔点低,易于加大焙烧过程中的“二次包裹金”的作用,从而导致金浸出指标下降。锑是难处理含金矿物原料焙烧-焙砂氰化浸金的主要干扰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砷高硫金精矿固化焙烧-氰化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高砷高硫金精矿矿物成分、固化焙烧-氰化浸出工艺条件,探讨了焙砂氰化浸出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金精矿经固化焙烧,焙砂氰化浸出时加入适量混合氧化剂(H2O2 KMnO4)和助浸剂G能显著提高金的浸出率,金浸出率为88.4%,砷、硫固化率均为90%。  相似文献   

4.
李骞  董中林  张雁  徐斌  杨永斌  姜涛 《黄金》2016,(11):41-45
针对含硫砷含碳金精矿的性质,进行了提金工艺探索。该金精矿经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仅为1.33%;经两段焙烧—氰化浸出,金浸出率提高到71.33%,但该方法所需时间长、能耗高、有害元素的脱除不完全且容易发生过焙烧。鉴于此,提出了一段富氧添加硫酸钠焙烧—硫化钠碱浸强化—焙砂氰化浸出提金工艺。一段富氧添加硫酸钠焙烧不但可强化硫、砷和碳的脱除,降低焙烧温度50℃,缩短焙烧时间至30 min以内,而且少量硫酸钠的添加可消除焙砂的固结问题,使金的浸出率增加到84.14%;而对焙砂再进行硫化钠碱浸处理,不仅使被包裹的金得到进一步解离,金浸出率提高到94.72%,且可以回收锑,实现金矿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某高硫高砷金精矿的预处理氰化浸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岁明  周春娟 《黄金》2011,32(5):42-44
对新疆某高硫高砷金精矿.加入ZOD助浸剂预处理后氰化浸出,金氰化浸出率由未经ZQD预处理的47.5%增加到89.1 %;加入固化剂CaO-Na2CO3二段焙烧(一段450℃,焙烧1h,二段650℃,焙烧2 h)后,再进行助浸预处理氰化,金氰化浸出率可达95.1%,硫固化率达到80.5%.  相似文献   

6.
镇源金精矿氧化焙烧—氰化浸出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按氧化焙烧-氰化浸出方案对镇源含砷高硫金精矿的提金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金精矿在模拟工业窑制作制度下氧化焙烧,所或焙砂之硫、砷脱除率及综合氧化率分别达95%、92%和95%以上,焙砂经细磨-碱洗后氰化,金浸出率超过91%。  相似文献   

7.
含砷高硫金精矿焙烧—氰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焙烧—氰化方案对某含砷高硫金精矿的提金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金精矿在模拟工业窑炉操作制度下焙烧氧化, 硫、砷脱除率和综合氧化率分别达95% 、92% 和95%以上, 焙砂经细磨—碱洗后氰化, 金的浸出率超过91% 。  相似文献   

8.
云南某低品位难处理金矿含有砷、硫、碳、锑等多种对氰化浸金有害的杂质成分,金矿中金以包裹金为主。两段焙烧后焙砂直接氰化浸出的浸金率较低。本研究针对含砷锑硫金精矿焙砂,对比了酸浸预处理、碱浸预处理、碱性硫化物预处理等方式,结果显示,碱性硫化物预处理效果最好,金浸出率可以达到95.06%。  相似文献   

9.
按氧化焙烧氰化浸出方案对镇源含砷高硫金精矿的提金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金精矿在模拟工业窑炉操作制度下氧化焙烧,所或焙砂之硫、砷脱除率及综合氧化率分别达95%、92%和95%以上。焙砂经细磨碱洗后氰化,金浸出率超过91%。  相似文献   

10.
洪德贵 《黄金》2005,26(4):33-34
在含高硫高砷氰化尾矿中添加一定量化工原料A,经硫酸生产装置沸腾炉焙烧,在焙烧温度900℃~950℃、控制焙砂颜色深褐色的条件下,氰化尾矿中硫砷脱除效果好;烟气制酸.硫酸正常生产;焙砂提金,金的氰化浸出率达到90%。该工艺提高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可为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提出了二段焙烧-加压酸浸联合预处理工艺,重点讨论了该工艺对砷、硫和铁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难处理金精矿经一段焙烧后,在焙烧温度700 ℃、焙烧时间120 min条件下,再经二段焙烧,所得焙砂中As含量仅为0.51%,S含量为0.34%,并且经过加压酸浸后As、S和Fe的脱除率都在95%以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难处理复杂金精矿采用两段焙烧提金工艺流程中,一段炉采用流化床沸腾焙烧脱砷,二段炉采用循环流态化焙烧脱硫。生产实践表明,该组合形式生产出的焙砂的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的第二段氧化焙烧采用沸腾流化床焙烧炉,同时焙砂的金氰化浸出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杨凤云 《黄金》2020,41(2):57-61
某碳质金精矿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很低,小于30%,为进一步提高金浸出率,针对碳质金精矿性质,进行了富氧焙烧—氯化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氧化焙烧相比,富氧焙烧降低了焙烧温度,缩短了焙烧时间;富氧焙烧最佳焙烧温度550℃~600℃,氧气体积分数50%,焙烧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碳、硫去除率均在95%以上;焙砂采用M-NaCl氯化浸出,在最佳浸出条件为固液比1∶6,浸液pH=3,浸出剂用量8 kg/t,试样粒度62~75μm,浸出时间4 h时,金浸出率可达92.50%,相对于试样直接氯化浸出时有显著提高;表明富氧焙烧—氯化浸出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提高含砷金精矿两段焙烧焙砂中金浸出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对目前含砷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工业生产流程中的焙砂及烟尘进行了提金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焙砂及烟尘中含有未分解的黄铁矿颗粒、分解不完全的FeS相以及未分解完全的磁黄铁矿的存在是影响氰化浸出率及氰化物的消耗的主要原因。对焙砂进行氰化浸出,渣金品位为4.28 g/t,金浸出率为89.15%,当焙砂再焙烧-细磨-氰化浸出时,再焙烧焙砂金的氰化浸出达到92.61%,渣中金品位2.92g/t。  相似文献   

15.
某企业原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烟尘残硫、残砷高,是影响金浸出的主要原因。将焙烧烟尘采用气流稀相输送至第二段沸腾焙烧炉中进行再次焙烧,充分脱除烟尘中的残硫与砷,然后进行氰化浸出。生产实践表明,烟尘再焙烧后提金,金的氰化浸出率由88.40%提高到92.64%。  相似文献   

16.
某含砷、碳的砷金矿、原矿焙砂以及氰化浸渣的物质组成研究表明,金在原矿中呈不可见-不可直接浸出的形式存在,该矿石属"难处理金矿石"。矿石焙烧后,其中所载的不可见金转化为可氰化浸出的不可见微粒金。浸渣中赤铁矿和脉石载金是构成渣中Au损失的2种主要因素。针对该砷金矿特点,采用原矿焙烧工艺流程提金,试验结果表明,砷金矿通过氧化焙烧-氰化浸出,金的浸出回收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7.
含砷难处理金矿预处理研究——(Ⅱ)加石灰焙烧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天足  宾万达 《黄金》1994,15(2):31-34
本文研究了用加石灰焙烧法对含砷难处理金矿进行预处理,该法可有效地消除砷和硫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含砷为3.76%,硫6.23%,金23.3g/t的金精矿进行焙烧后,金的浸出率可达90%左右,而未经焙烧预处理的金直接浸出率仅56.96%。  相似文献   

18.
酸浸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含砷较高的金矿,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多采用二段焙烧技术进行预处理,通过除砷和除硫来获得较高的金浸出率。如何通过采用更低成本的预处理方法来进一步降低尾渣的含金量,是目前研究和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在对某二段焙砂进行化学分析、矿物组成及金赋存状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强酸浸出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磨矿粒度、浓硫酸用量、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金氰化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二段焙砂球磨1 h,每吨二段焙砂的浓硫酸用量为2 t,酸浸反应温度为95 ℃以及浸出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金的氰化浸出率可达97.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