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布里斯托尔是欧洲100个韧性城市(100RC)网络节点之一,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建设活动的扩展,城市风险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预测。为应对多重和不可预测的破坏,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经济及社会成为布里斯托尔的最终韧性愿景。文章总结了布里斯托尔面临的韧性挑战以及其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此确定布里斯托尔韧性城市的构建过程,对主要韧性目标和实施计划进行提炼,归纳其韧性策略的特征,为我国韧性城市策略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我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灾害具有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和灾害重的特点。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3.9%,58%的国土面积、50%以上的城市、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中城市都位于7度或7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大量集中,经济活动不断集聚,在遭遇超设防标准地震时,城市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比如“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特大地震实际烈度均超过原有设防烈度,对城市均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如何应对地震的不确定风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3.
马晓虹 《城市建筑》2022,(17):18-21
随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韧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城市规划的视角,逐渐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阐释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总结鹿特丹、纽约、伦敦、日本等多个城市和国家韧性城市建设经验案例,以期为中国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韧性城市是当前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焦点,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亟待通过城乡规划提高城市韧性。城市韧性的形成是通过规划技术、建设标准等物质层面和社会管制、民众参与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在自然、功能、空间、治理四个维度响应城市韧性的前提下,把城市韧性的思想和技术贯穿到城市全域、城乡规划的全过程,改革传统的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一定能实现对外界冲击的适应,实现城市韧性再造和功能复苏。  相似文献   

5.
6.
作为一个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导致其面临着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及潜在的人为灾害等威胁,新西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尤其是在2002年出台的《民防应急管理法》,新西兰提出了建设“韧性新西兰”的应急管理目标,强调国家与地方制度组织的协调与整合,重视公众参与等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明显提升。本文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对新西兰采取的法案、制度,以及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建设韧性城市的管理纲领、管理目标、协同管理、公众参与等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娜 《城市住宅》2021,28(9):162-163
城市韧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区制度、服务水平、居民素质等方面分析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并从环境韧性、制度韧性、个体韧性3个方面探索构建城市韧性社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8)
韧性城市为不可预测的危机和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文章首先对韧性城市涵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辨析,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和三种尺度下其关注的重点;其次,探讨了韧性城市系统背景下,规划范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指出必须在目标导向、理念视角、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方面进行转变;最后,结合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系统理论的河流整治、空间治理和协同行动策略,并探讨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景观设计的植物策略为研究方向,涉及社会系统(人文)和生态系统(自然)的相互影响,对于城市治理领域,尤其是城市景观设计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初步整理总结出韧性城市的景观发展方向和韧性景观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概述城市韧性景观视角下植物策略的变化,从策略的选择、变化与发展,最终策略的相对稳定2个方面,阐述植物策略的特质以及相对稳定的要点,描绘出植物策略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城市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山地城市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山地城市的防灾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文章在对山地城市灾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城市"韧性防灾"框架体系,包括山地城市的灾害风险识别、系统韧性评估、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响应和策略制定四部分。最后在该框架指导下,从韧性思维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别针对山地城市低、中、高度风险度分区的灾害防控手段以及非工程性防灾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理论研究深入解析城市韧性、空间环境与暴雨内涝之间的关联机理,基于暴雨-内涝的全周期发展过程,分解城市建成环境的韧性提升目标。从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两方面解读和提取能够发挥韧性提升作用的空间环境要素,总结形成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建成环境韧性因子集并提出韧性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分析有关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性,研究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提出城市外部空间韧性、城市内部空间韧性、城市关键设施韧性、城市建设与管理韧性等方面的安全防灾策略,试图从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3):98-106
韧性是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但随着人类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工系统的刚性化越来越强,而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因此,韧性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但繁多的概念和抽象的解释仍然无法告诉我们:韧性的本质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生态规划与设计中进行韧性实践?如何架起不同尺度层面上全面韧性与特定韧性之间的桥梁?本文借助于生态实践智慧的启发,通过韧性概念的变化和成功生态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的研究,提出生态系统的可变性是系统韧性的根本特征这一观点;并以城市社区为重点,构建以调控系统可变性为核心的城市社区韧性规划与设计框架,共包含两个途径:一是借助规划设计,使社区系统在结构与功能层面尽可能适应环境条件;二是通过组织管控,使社区系统在运行层面尽可能迎合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韧性城市大会以追踪国际韧性城市研究最新进展为主旨,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10年.文章基于历届大会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了韧性城市大会的主题演变,评述了城市风险与韧性评估、城市韧性规划、城市气候韧性、社会韧性、城市韧性构建新方案5个方面的最新动态.从构建城市韧性理论体系、开发韧性评估与规划工具、挖掘遗产生态智慧、加强对话...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以及不确定风险的干扰,使城市面临着灾害风险的多重压力。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韧性社区的建设能够缓解城市面对风险的压力,成为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存量大、风险突出,社区空间又作为社区各要素的物质载体,老旧社区空间的安全发展成为社区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韧性特征研究,从稳健性、多样性、冗余、适应性、自组织性等五方面研究社区空间韧性的本质特征,结合对老旧社区空间的现状研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风险扰动背景下,韧性社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从日常生活视角着手,提出社区生活韧性的概念,强调面对多种扰动时,社区维持或快速恢复居民对各类日常生活服务可获取水平的重要意义。社区生活韧性应以社区居民作为韧性主体,在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亦要分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其经受扰动过程中的各级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扰动对社区日常生活的影响机制,指出保持社区中服务供应设施提供的服务可用性和连接系统所决定的服务可达性是提升社区生活韧性的关键。最后,在充分梳理社区生活韧性核心要素与外部空间的交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社区规划3个层面的规划响应策略,以期为我国推进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8)
构建韧性评价体系是韧性量化的基础,韧性的量化对韧性理论的实践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韧性基线模型(BRIC)为研究基础,结合专家咨询方法,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社区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及组织韧性6个方面构建我国的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288个地级市的灾害韧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国内城市总体处于较低韧性的状态,不同城市的韧性指数差异较大;城市韧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影响城市灾害韧性的因素主要包含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灾害韧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当代"韧性城市"理念在跨入21世纪之前,英国学界较少用到"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的概念,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城市需要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在近20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生了之前难以想象的突发事件,如美国纽约飞机冲撞世贸中心恐怖主义事件,英国、美国等国家城市突发洪灾等。此后,城市的"韧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考量,以期对当代城市可能面对的各种潜在灾害和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