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危岩崩塌是我国山区高陡边坡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前兆不明、突变失稳、致灾严重等特征,防治难度大。以某水电站DR2危岩体为例,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危岩控制结构面的调查下,采用Goodman-Bray法对危岩体危险剖面进行滑移和倾倒破坏计算,得出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情况,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对蒙库铁矿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危害特征进行了综合阐述及分析,得出了地质灾害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边坡体岩体结构和地下水作用的综合分析以及1120m平台、1150m平台地质灾害体的定性分析得出:北帮边坡区域存在一定的岩石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稳定性较差;边坡体可能存在的破坏模式有沿大倾角结构面的崩塌破坏和浅表层的滑移破坏2种类型;在暴雨作用或人工爆破震动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塌破坏或滑移破坏。以滑移式危岩为例,对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进行了稳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对地质灾害体的综合评价结果,对场地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进行了综合合理分区。  相似文献   

3.
五峰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危岩体、不稳定斜坡、岩溶塌陷、泥石流,尤其以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为主要发育形式.调查与统计数据表明,地质灾害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在探讨五峰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讨论防治...  相似文献   

4.
危岩是陡峭山区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当多组不利结构面相互切割形成的危险楔形体称为危岩体,多个危岩体堆积或分布在一起即形成危岩群(带);当危岩体(群)在不利因素影响下产生崩塌时即形成危岩地质灾害,一旦危岩体(群)产生崩塌现象,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对社会引起不良影响。例如:2015年3月19日,广西桂林叠彩山景区发生一起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导致4名游客当场身亡,3人送院全力救治无效遇难,25人不同程度受伤[1]。所以对危岩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进行探讨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国道G321线某段右侧边坡发生崩塌地质灾害,需以最快的速度对边坡危岩体清理,同时又不能破坏保留岩体的整体安全性,为此,提出一次成型超深孔精细控制爆破技术。从爆破技术方案、爆破参数、爆破安全与措施及爆破后边坡危岩清除,保留边坡坡面平整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崩塌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庄子村的2个危岩体具备发生崩塌、滑塌地质灾害的条件。分析其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预测产生的灾害种类为崩塌、滑塌,其灾害危害程度大,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煤矿采空区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析了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采空区的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实地考察和勘探,研究了该矿矿脉山体结构、地质条件、周围环境、采矿活动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分析山体崩塌的破坏特征和影响诱发因素发现,边坡上部危岩块体、临空状态、软弱结构等因素是形成崩塌灾害的主要成因,同时降雨、人为活动以及地震灾害等也是导致危岩体失稳坠落形成崩塌的主要因素;通过量化影响因素指标并结合破坏准则,建立了地质灾害临界判别机理分析模型。该模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了采空区崩塌地质灾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只要控制和稳定地质结构就可避免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北京飞云瀑景点崩塌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5年来,北京飞云瀑景点附近发生过2次大规模崩塌,崩塌堆积岩块体积累计达450 m3,崩塌岩块已滚落覆盖至景区小路。经勘查,确定了1处危岩体及1处危岩带,该危岩体及危岩带对本景点的正常观赏及过往游人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对该景点的崩塌地质灾害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地质灾害成因、自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危岩体(带)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及评价;对可能采用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比选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景观资源,最终选择了以避让为主的治理措施,并对选定的治理方案及计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面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对格凸河景区地灾隐患点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灾主要类型崩塌危岩体。崩塌(危岩)带分布于紫云县格凸河景区内向斜构造一带,沿陡崖呈带状分布,分布高程约为965~1332m间,呈北东—南西、以及近东—西向交叉分布,坡向10°~330°,自然坡度35°~90°,本次调查发现23处危岩带,其中3处危岩带分别发育较明显的危岩单体(WYT01、WYT02及WYT03)。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坡体结构等内部因素的控制,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地质灾害爆发的主要诱因。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凯口崩塌群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平浪镇凯口社区,由拉若、岩脚寨、拉办等9个崩塌(危岩体)组成,崩塌体体积为(90~764.4)×104m3,规模分级为大型至巨型等级;崩塌主要发育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地层分布区。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一组近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的共轭"X"型剪节理,由岩层面及"X"共轭节理、裂隙对岩层的切割,致使完整岩体被分解呈孤立的岩石块体,岩石块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坠落,属拉张折断破坏模式。凯口崩塌群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等是决定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关岭县北部由于其特殊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岗乌永窝大寨6.28特大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99人死亡及失踪。通过在类似地层条件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调查该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以该地区大田小学崩塌为代表分析该类型危岩带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危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并运用Rockfail软件对滚石运动路径、影响范围、弹跳高度、运动能量做了分析。结合该地区自然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对该地区类似崩塌(危岩)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聚集坊崩塌危岩体的治理工程已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近期勘查、治理项目。本通过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浅析崩塌危岩体的成因及防治。  相似文献   

13.
高位崩塌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常见山区地质灾害类型,具有高差大、隐蔽性强的特点,不但传统调查手段应用受限,而且分析预测和防治难度大。以柴埠溪峡谷口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获取高位崩塌地质、地形、结构等特征信息,并利用ROCKFALL软件对落石运动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柴埠溪峡谷口崩塌本次塌落方量为74.5 m3,主要原因是岩体后壁垂向裂隙受静水压力作用,与底部缓倾结构面形成贯通,最终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北侧斜坡3处危岩体威胁谷底公路约130 m,落石最大动能为2 261.82 kJ,最大弹跳高度为1.83 m。该技术方法具有准确、高效、安全的特点,在高位崩塌调查及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龙里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于中山—低中山区。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切割大,河流纵横,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多样,采矿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生频繁。贵州龙里石板寨六组崩塌类型为倾倒式崩塌,规模等级为小型,威胁11户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具有高位地质灾害点隐蔽性强、不易发现等特点。危岩体可分为3个小危岩单体,从东至西,从上至下大致可分为3个小危岩单体,1#危岩单体稳定性最差,对居民的威胁最大。危岩体斜坡下部可见大量的堆积体。形成该隐患点的因素有:不利的岩性特征和地形特征,长期的溶蚀、剥蚀和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及该地区丰富的雨水、岩溶水和人类工程活动。针对该隐患点的特点,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监测预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链子岩崩塌是双神公路沿线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崩塌的工程地质调查及分析,该崩塌是在自然因素及诱发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滑塌式崩塌,采用赤平投影与三维优势结构面滑动法及平面滑动极限平衡法对崩塌区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并根据链子岩崩塌现状条件及稳定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工程实践。通过多种工程措施组合使用,消除了其再次产生大规模崩塌的可能性,经过时间检验防治效果良好,为后期双神公路沿线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经验参数,并为后期工程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8年4月,在高位地质灾害专业排查过程中,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羊昌村岩底甲一、二组发现崩塌隐患点,危岩体总方量约为15×10~4 m~3,规模为大型,共威胁29户138人。为分析研究并防治该崩塌隐患点,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龙里岩底甲一、二组崩塌的基本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该崩塌隐患点为倾倒式崩塌,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大冶组,逆向坡。危岩体为一组近直立的岩体,从南向北依次可分为5个小危岩体,其中,2~#,3~#,4~#危岩体对村庄的威胁最大。影响该隐患点的主要因素有:不利坡体结构与地形条件组合,不利的岩性组合,长期的溶蚀、剥蚀、风化作用,煤矿开采留下采空区的影响,长期的降雨及其水流的影响和人类工程活动。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措施如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悬臂式危岩体的稳定程度受后缘裂隙深度控制,危岩后缘裂隙深度的判定是静力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悬臂式危岩体概化为悬臂梁模型,基于修正的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岩梁动力学方程,结合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对岩梁的边界约束条件及阻尼条件做深入分析,得到不同裂隙深度条件下危岩体固有频率的解析算法。通过室内试验对算法合理性进行验证,得出结论:(1)危岩体固有频率与其后缘裂隙深度呈非线性负相关,二者呈一一对应关系,可根据固有频率值对裂隙深度进行反算;(2)理论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充分说明所提出的算法的合理性,该算法可实现危岩体不同裂缝深度的固有频率定量计算,为实现边坡崩塌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岩体崩塌是我国高山峡谷内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失稳机制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和把控,给灾害防治造成了极大困难。本文基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预测和分析了川西某隧道出口上部危岩崩塌体的运动过程和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该危岩体失稳大约8 s后撞击到隧洞上部的挡板,危岩体结构发生破坏,整个运动过程以滚动为主,总的持续时间大约15 s;2)不同重量的危岩体运动速度相差不大,速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大速度介于32~34 m/s之间,速度峰值出现在6~8 s之间;3)危岩崩塌体初始质量越大,滚动到挡板时的撞击力越强,出现动能峰值的时刻也越早。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该隧洞口的地灾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西五台地区为老变质岩区,前寒武系地层分布广泛,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岩壁直立陡峻,加之当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危岩体分布较多,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对其采取积极的安全评价与防治措施越发重要。通过对五台县边家庄村北侧3处危岩体发育情况进行了地质环境调查,根据危岩体的空间几何形态、结构面组合特征和变形破坏迹象等,确定了边家庄村北侧3处危岩体破坏模式分别为滑塌式、坠落式、倾倒式。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最后,在对危岩体进行技术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危岩体的治理方案,可为该地区的同类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危岩体损伤早期识别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准确性低、敏感性差的问题,提 出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运动形式变化的指标———粒子轨迹。 通过分析危岩体运动学机理,推导危岩体粒子轨迹 与主控结构面粘结面积相关性。 引入互相关近似熵概念并拓展至三维,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粒子轨迹差异程 度,实现对粒子轨迹的定量分析。 开展模型试验,监测危岩体不同后缘裂缝深度下的自由振动响应,利用三维互相关 近似熵分析粒子轨迹差异性。 试验结果表明,随岩桥损伤程度加强,粒子轨迹熵值逐渐增大。 相比传统监测方法,粒 子轨迹对危岩体结构面损伤更敏感且普适性强,为危岩体损伤识别及崩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