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明青花民窑窑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民窑青花瓷生产以景德镇为主流,但也不乏各地其他青花窑场,给晚明青花瓷鉴定带来断窑口的问题.本文试从胎釉及青花发色和纹饰等方面简要比较景德镇窑与其他诸窑之差别,以期对晚明民窑青花瓷窑口的断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是最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伸着明初社会进步的足迹,传承着百姓智慧和文化意蕴。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文化,无疑能为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创作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寻找到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经典元素。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瓷器缠枝莲的纹饰审美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寓意已成为陶瓷文化艺术审美的主流。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并非只是简单的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充满着主体创造精神,通过"写意"描绘物象外形以求表现物象内在"神韵"的生动性,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美学的最高追求和核心内容,享受大乐天地和谐之美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美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历史悠久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纹饰独树一帜。青花山水纹饰从元代开始出现,经过明朝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最终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审美思想,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情与理的交融。从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麒麟文化作为人们美好追求与愿望的象征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审美的重要载体。中国是一个道德崇拜的民族,道德在民俗文化方面常体现为麒麟文化。明代民窑青花瓷麒麟纹饰文化本质为道德崇拜的产物,麒麟是一种仁兽,是儒家厚德与礼乐文化的象征。明代民窑青花麒麟纹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审美境界,青花麒麟纹饰艺术有着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的深刻印记。明代民窑青花瓷麒麟纹饰作为传统文化中经典审美纹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精神,麒麟纹饰艺术的刻画离不开结构形式的律动感和生命感的表现,通过瞬间传神的自然形态来表现麒麟旺盛的生命力。明代青花瓷麒麟纹饰艺术特征具有典雅清新的东方神韵之美,青花麒麟纹饰艺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具有较强的民族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芬 《山东陶瓷》2023,(3):20-27
明青花鲇鱼瓷盘是成化民窑出产的特色产品。通过文献考证研究发现,成化国产陂塘青料的发现与青花分水技法的成熟为鲇鱼青花瓷盘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市民阶层的觉醒与瓷匠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其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探究明青花鲇鱼瓷盘的出现,不但可以考察民间审美与青花瓷艺术之间的耦合关联,还可以揭示文化思潮、社会意识、物质条件等对民窑青花瓷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考古发现的嘉靖时期藩王居址及墓葬所出土的青花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判断其生产年代,在此基础上,结合器物纹饰、青花用料等特征进行来源分析。在以往青花瓷器生产的年代判断上仅是以纪年款识为依据,而本文结合《江西大志》等历史文献对青花用料的记载,再辅助以藩王生活的具体时代,综合这几项因素对出土瓷器进行断代。并在此基础上,与弘治、正德时期藩王用瓷的装饰图案相比,发现其图案的个性特征。结合器物的款识,再推断是否为藩王定制的产品,并分析嘉靖时期藩王的用瓷主要为民窑定烧,这既不同于官搭民烧的产品,也与民窑生产的普通商品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清代康熙朝开始实行了"官搭民烧"制度,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最好的窑位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民窑青花数量庞大,在康熙朝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民营窑场数量激增,生产十分活跃,产品质量渐趋精进。在瓷器  相似文献   

8.
邹丽华 《陶瓷研究》2005,20(1):18-20
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是在市井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文化内涵和消费对象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和阶层的,本文剖析了市井文化的民窑青花瓷的典型风格,阐述了民窑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9.
5月1日,景德镇(珠山)民窑青花瓷片展正式开幕,本次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片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景德镇汉光瓷器博物馆承办,“汉光瓷”的创导者李遊宇大师指导,舒惠学先生策展,知名青花瓷片藏家吴忠信先生倾其十多年所有,不吝示人。  相似文献   

10.
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是在市井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文化内涵和消费对象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和阶层的。本文剖析了市井文化的特征及民窑青花瓷的典型风格,阐述了民窑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明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变革转折期,景德镇陶瓷艺术也不例外。晚明景德镇民窑瓷业以青花瓷为主导,其艺术风格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前大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影响晚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艺术风格发生大转变的因素很多,而徽商的巨大影响则显然处于其中最核心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徽商身上。因此,对徽商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青花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的民族气魄,带着浓郁的东方魅力,名扬中外驰誉艺林。自元明清到现代,历久不衰。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奴隶社会原始瓷器,都是古代劳动人员的智慧,创造自东汉、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没有官、民窑之别,到了五代末期才由单一民窑分化为民窑和官窑两大体。  相似文献   

13.
青花艺术     
邱含  陈敏 《陶瓷研究》2009,(2):29-32
第三章 官窑与民窑 明清时代是青花瓷的昌盛期,这一时期青花瓷分成官窑和民窑两条线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朱峰  邵婕 《江苏陶瓷》2009,42(1):16-18
民间产青花瓷在我国分布广泛、产地众多,历史上的民窑多,无法考证。本文就现代民间青花瓷的产地与艺术特色方面作出了一些分析,分为“用途广泛,设色符合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产地分散,选材多变”、“造型与描画的艺术特色各随区域流派”、“与官窑产青花瓷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四个角度,旨在说明传统制瓷工艺在民间保存完好,更具有原生态特色与实用价值的这一典型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晓颜 《中国陶瓷》2023,(9):102-107
近年来兴起的“国潮审美”潮流兼顾当下情景与古典精神,在形象设计与表现创造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是当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彩瓷色彩与纹饰设计的表达上,“国潮”审美以现代设计思想从经典彩瓷作品中提取和抽简出彩瓷色彩与纹饰,创造出许多符合当代审美与功能的实用设计,成为传统文化与古典审美在当下的有效活化延续;在数字化领域中,彩瓷色彩与纹饰表现在数字媒介中积极转型创新,陶瓷数字藏品的色彩与纹饰设计可以借助新经济模式与新媒介的力量赋能陶瓷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青花瓷依然流行,但青花瓷已赋予新时代的审美特征。现代青花瓷的装饰方法对传统青花瓷的装饰方法是一种传承还是创新呢?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今天,昨天是传统;而对于明天,今天就是传统。传承与创新一直被世界人民所演绎着。在当今开放的时代,青花瓷既需要继承传统的装饰方法,同时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加以创新。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并不是一味守旧,保守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7.
旬邑窑初探     
七十年代末发现的旬邑安仁古瓷窑,属耀州窑系的以烧制民间日用瓷为主的民窑。它丰富多彩的造型与纹饰为研究耀州窑系古瓷提供了新素材。研究结果表明旬邑窑黑釉与酱色釉也是一种析晶-分相釉,分相形成机理与著名建盏的金、灰、黄兔毫相似。  相似文献   

18.
青花艺术     
邱含  陈敏 《陶瓷研究》2009,24(1):21-24
在中国陶瓷史中,历代各地瓷窑都烧造过许多名贵品种,如宋代的“官、哥、汝、均、定”五大名窑的陶瓷。但是,像青花瓷这样烧造年代悠久,纹饰造型丰富,受民众爱戴之普遍;是其他品种难以与之相比的。将青花瓷的起源、工艺特点、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历代变化加以分析研究,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民窑和官窑的制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丁虹 《中国陶瓷》2012,(5):75-76
就景德镇民窑制作的青花瓷碗的史实,阐述纹式装饰的个中奥秘,并随其体现的情感特征,意象式的线型语汇、象征形式以及现代审视的观点,择其要点,一叙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