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分析非纵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塬地区实际采集的非纵地震资料开展非纵稀疏三维资料处理、地震岩性反演和含油性检测等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实际应用效果明显,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地表结构属于黄土塬到山地过渡区域,地貌比较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变化大是导致该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干扰波发育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子波一致性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其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如下:1)采取多种静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层析静校正解决长波长的静校正问题,使用最大能量法解决剩余静校正;2)综合运用多种去噪方法,在去除干扰波的同时尽量保护有效波;3)采取地表一致性子波和频率一致性处理技术,保证剖面能量均衡性和一致性。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使用上述处理方法使该地区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由于黄土塬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给地震采集现场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结合现场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地震记录中的各种干扰波进行了分析,认识了各种干扰波的特征.通过黄土源地区地震勘探资料现场处理实例,分析了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在地震资料现场处理中,采用叠前去噪技术进...  相似文献   

4.
在海米罗斯工区勘探中,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沙山起伏剧烈和地下大倾角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发育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突出。由于浅层的强波阻抗界面屏蔽了下传能量,导致有效波较弱,对地震资料处理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该地区原始资料特点,重点改善奥陶系主要目标层的反射品质及构造带轴部中深层反射信噪比为目标,开展静校正技术、叠前多域去噪、叠前时间偏移等目标处理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地震剖面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江汉水网地区地表复杂,地震资料采集必须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类型的震源进行交替施工。利用炸药震源、可控震源交替施工所采集的资料,分析各自的特征及其在相位、能量和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对这两种不同震源类型的地震资料的匹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实际处理中通过消除不同震源子波的相位和振幅差异,解决两种震源之间由于激发机制差异导致的不同相的叠加问题,实现同相叠加,提高剖面的准确度及信噪比。  相似文献   

6.
随着煤田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地震勘探逐步进入复杂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复杂,地层倾角较大,使得地震采集干扰严重,处理静校正量大,从而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降低,严重影响资料解释的精度。本文以舒兰煤田为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实的分析和研究了煤田领域在狭长地堑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及处理各个环节上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最终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地震报告的提交提供有利的数据保障,从而达到提高煤田地震勘探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南方山地地区,表层条件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基岩直接出露,地下地层的低、降速带厚度、岩性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地震记录中静校正问题严重,信噪比较低。本文针对复杂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对记录中的干扰波、地表和深层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识各种干扰波的特征与地表条件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在实际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羌塘盆地开展地震探测,因特殊的地表和地震地质条件,原始资料受各种干扰波影响,信噪比较低,成像效果较差。首先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原始记录及地质特征,并根据各种干扰波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压制方法,通过多域组合去噪、去噪模块串联技术方法消除了各种干扰波影响,突出有效波信息,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然后分析了勘探区速度分析的难点,并针对性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获得了准确的叠加速度,使叠加达到最佳效果,最终成像剖面与叠加速度剖面有很好的对应性,准确的速度参数提高了资料解释的精度。研究表明,在羌塘盆地运用叠前去噪和速度分析关键处理技术适应性较强,对处理此类地区地震资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土塬地区表层黄土厚度达0~400m,土质疏松,纵横向变化剧烈,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严重,干扰波发育,记录信噪比极低,给地震数据采集尤其是地震波激发环节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被认为是世界级难题。通过在长武黄土塬区进行地震波激发技术攻关,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巨厚黄土塬地区在含水黄土层中或在速度1500~1800m/s层中采取单深井激发,能够有效保证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黄土塬地区的激发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使用的60m"超深单井"在黄土塬地区开了个先河;"超大基距"组合井打破了"标准"爆炸半径理论的限制,丰富和发展了黄土塬地区勘探理论认识;黄土结核的突破使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金属矿地震勘探原始数据信噪比低、干扰强、目标层反射信号弱,常规去噪手段处理的地震叠加剖面难以解释的问题;针对金属矿地震数据的特点,采用分频处理技术,叠前处理通过抬升主频后,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和时移性分频段去噪,重构数据;叠后采用小波变换分频处理。通过应用安徽运漕金属矿地震实际数据,提高地震剖面质量,准确识别和定位火成岩侵入接触带。结果表明,金属矿分频处理能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突出了目标层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超浅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城市复杂环境下工程勘察目标的探测能力,在上海市某公路上对地下隧道进行超浅层三维地震探测试验.设计具有较高施工效率的密集炮点排列的超浅层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利用omega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对超浅层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带通滤波、FX线性干扰压制、振幅补偿、反褶积、速度分析和叠加等处理,最后对超浅层三维地震叠加数据体进行三维可视化解释.结果表明,在地震叠加剖面上可以清晰看到超浅层地层界面的反射,由超浅层地震三维数据体能够推断出地下隧道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煤炭三维地震勘探中普遍存在的地震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环节衔接不紧,相互脱节,影响勘探精度的问题,提出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方法,即在采集方面采用了单点激发、单点数字检波器小道距接收技术等;在资料处理方面采用小面元处理技术、重构去噪技术、分时剩余静校正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等;在资料解释方面采用正演模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综合地震属性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形成了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提高了煤炭地震勘探区的总体勘探精度。实践表明,一体化技术在HNDJ-GQ勘探区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在现如今煤炭砂泥岩互层复杂地区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常人们认为地震勘探在变质岩地区可能得不到有用的反射,地震资料会难以处理和解释。以实 例分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震波场特征,并介绍一条测线纵波地震资料处理的过程,说明超高压变质带在有 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和大的岩体界面的情况下用适当的采集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有可能得到可以解释的地震 反射资料,并对超高压变质带地震资料所反映的地质现象作了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铁路路基、隧道基底隐伏岩溶的存在对列车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运营期间的行车安全,需要对路基、隧道基底隐伏岩溶进行排查。在探测现场施工干扰大、个别地段已经施做了整体道床、铺轨的情况下,通过野外数据采集期间增加观测覆盖次数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干扰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抗干扰能力。同时采用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抽道处理提取了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剖面资料,在地震映像法探测发现异常的段落,还同步提取了对应位置的面波信息。通过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资料和面波资料图像特征的对比分析,最终取得了好的探测效果,为该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本次地震映像法探测图像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他类似项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两个区块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应山地三维地震采集的方法.一是通过微测井方法分步建立山地三维表层地质模型,指导动态井深设计;二是灵活的炮点与检波点布设;三是多方位的现场质量监控,确保获取高信噪比地震资料;四是合理设计观测系统,尽可能减少采集痕迹.  相似文献   

16.
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和过去采集装备及技术手段的限制,潭口地区以往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信噪比和改善成像效果.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在复杂构造叠前精细处理、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复杂地表往往使地震采集过程中控制炮点偏移的难度加大,面对地形复杂、近地表速度横向剧烈变化的黄土塬区,问题尤为突出。面对此类复杂探区,使用常规的线性动校方法监控炮点偏移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都不太理想,找到一种有效的炮偏监控方法对于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分选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来监控炮点偏移的方法,该方法对复杂地表结构效果尤为显著。使用该方法首先根据估算出的工区可能最大偏移量来抽取适当数量的近接收线和道记录,在处理系统交互状态下,对比抽取记录的实际炮点位置与基于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显示的理论炮点位置来确定偏移量的大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精确地检测炮点沿偏(沿接收线方向的偏移)和垂偏(垂直接收线方向的偏移)距离,有效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复杂山地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的精度是复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以南方某山地宽线地震采集资料为例,对宽线地震采集资料进行了处理效果分析,采用了观测系统退化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覆盖次数的宽线剖面处理效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覆盖次数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提出某南方复杂山地覆盖次数应在540次左右的建议,为以后的同类地区进行宽线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运动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对铁路隧道建筑空间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确定了整体数据系统的结构,解决了扫描车辆行走路径的测定,分析了车载与线下数据处理部分的功能需求,并提出了两种将运动2D数据统一转化为3D数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