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进入水电站取水口内水流的含沙量和颗粒级配,通过合理控制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泄空冲沙,可保证设计所需长期有效的日调节库容。通过试验表明以水库代替沉沙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进入取水口内水流的含沙量和颗粒级配.通过合理控制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泄空冲沙。可保证设计所需长期有效的日调节库容。通过试验表明以水库代替沉沙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进入水电站取水口内水流的含沙量和颗粒级配.通过合理控制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泄空冲沙.可保证设计所需长期有效的日调节库容。通过试验表明以水库代替沉沙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姚河坝水电站地下沉沙池工程造价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一半。通过改变水库运用方式,在保证水电站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以水库代替沉沙池进行沉沙和冲沙,则可取消地下沉沙池,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电站建设工期。  相似文献   

5.
沉沙池冲沙是复杂的固—液两相流瞬态过程,其数值模拟对校核冲沙能力、优化池型和布置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FD商用软件FLOW-3D对冲沙池的冲沙过程进行模拟,并通过与物理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在确认其可靠性的基础上,以某水电站实际沉沙池为例进行流态和冲沙过程模拟,分析了不同冲沙底板开启方式对冲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沙池冲沙从冲沙底板开启段向两侧发展,初始时冲沙速率较快,冲沙量非常大,随后逐渐减小,冲沙也趋于平缓,FLOW-3D软件应用于沉沙池冲沙过程模拟可行,能较好地反映沉沙池冲沙过程中沙粒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6.
鉴于泥沙淤积问题普遍存在于水库中,且对水库使用年限影响巨大,以萨拉康水电站工程水库泥沙冲淤复核阶段为例,利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CRS-1模型)对库区泥沙冲淤变化、水库拦沙率、泥沙出库率、进出库水流含沙量及颗粒级配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水库运行前期,库容损失相对较大;水库运行后期,泥沙淤积向库尾高边滩发展,"翘尾巴"现象较明显;水库出库泥沙含沙量变化与入库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水库淤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水流连续方程及流速V的定义出发,导得了水流、泥沙在顺、逆坡沉沙池中运行至某断面X处运行的时间T_1及T_2和泥沙沉降的距离Hx_1=ω·T_1=ω/q(((i/2)x~2 Hx)及Hx_2=ωT_2=ω/q(-(i/2)x~2 Hx iLx).分析可知,逆坡沉沙池较顺坡沉沙池延长了水流、泥沙在沉沙池中的运行时间;在任何断面泥沙在逆坡沉沙池中的沉距Hx_2总是大于在顺坡沉沙池中的沉距Hx_1.进一步分析得:Hx_2/y_2>Hx_1/y_1(y表示沉沙池中某断面水深),即同样粒径的泥沙在逆坡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的数学模型是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水库泥沙冲淤的特点,在考虑壅水淤积的同时,还考虑了库水位变动所引起的溯源冲刷对河床形态的影响而建立的计算水库泥沙冲淤过程的数学模型,还用本模型再现了白龙江碧口水库的冲淤过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本模型可供水库管理,尤其是工程设计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多沙河流上的湖泊型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提出利用水库地形条件,通过在库区设置拦沙墙形成"库中库"的排沙蓄水模式,并以德日苏宝冷水库为例,对设置拦沙墙的防沙及冲沙效果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和水流泥沙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沙水库中采用"库中库"模式既可防止副库区淤积,又能增强主库区的拉沙效果,是一种解决湖泊型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的有效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沉沙池设计中关键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河流输沙规律、泥沙粒径构成、有害粒径分析、沉沙率的选定、工作制度拟定以及沉沙池几何参数确定及工程布置等。可供多泥沙河流电力提灌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介绍了一种以水泥砂浆为胶凝材料的结石体施工新技术——冲填砂浆结石技术的研究过程、技术性能、主要工艺方法.与传统的浆砌石、常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施工工艺相比,冲填砂浆结石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节省资源、建设速度快、综合造价低、节能环保等特点,在水利筑坝、侵蚀沟治理、草原荒漠治理、流域源头水土资源控制、港口码头、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形状约束下的流域汇流模型与实时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长江流域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降雨时空分布变化对流域汇流的重要影响,通过引入形状约束条件,建立了以串并联相混合的水库模式为基础的流域分散入流非线性汇流模型,从而较合理反映了白莲河流域这种典型的双羽形水系的汇流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可变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对预报模型汇流结果进行实时校正。  相似文献   

13.
2020年第二次南海水合物试采证明水平井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计划在2030年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中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供给的短板。但我国海洋水合物甜点多赋存在高含水、边底水丰富的非成岩泥质粉砂储层,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储层水(排液)易携泥砂(出砂)脊进突入井筒导致产量降低,水平井控水控砂完井是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第二次水平井开发水合物出现的新问题,分析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发过程中的水平井非均衡排液出砂情况,总结了国内外水平井控水控砂实验、模拟和现场的进展,提出了水平井开采水合物控水控砂的难点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发的水平井控水控砂与常规油气开发存在共性问题,也有其自身分解特点及其赋存的非成岩储层有关的特性问题。针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间各向异性明显、潜在的“四气合采”和“碳封存”,对水合物水平井控水控砂抽取和注入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及建议,以期推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4.
汾河流域梯级水库群水沙联合调节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水库水沙联合调节计算,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开发出了一套梯级水库群水沙联合调节计算耦合模型,该模型通过数据传输将水库群优化调度动态规划模型、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和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模型有机结合起来,耦合模型曾成功应用于汾河眩游下静游水库的可行性研究设计中,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耦合模型也适于应用在其他多沙河流的水库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肖秋生 《中外能源》2011,16(4):53-56
阜宁组沉积时期,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经历过两次大规模湖侵,并发育一套北东-南西向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高邮凹陷东部位于该三角洲翼部。该区阜宁组发育有大量的厚度小于2m的薄砂层。由于这类薄砂层厚度小、泥质含量高,以及早期的测井系列纵向分辨率低等原因,使得其在测井响应上常表现为微电极正差异小、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小、电阻率低等特征,早期大多被解释为干层或未解释。对岩心的"四性"关系研究表明,这些薄砂层的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大部分薄砂层都有油迹、油斑级别的油气显示。物性分析资料证实,部分薄砂层的储层物性在所在区块的储量计算界限值以上,可以成为好的油气储集层。通过对深感应电阻率的球形响应进行小层分割、反演计算,对老的测井资料进行提高纵向分辨率处理后,有效解决了早期测井资料因为层薄而造成的数值失真,使相当部分原来的未解释层以及原来解释为干层、油水同层的薄砂层提升了解释级别,起到了挖潜增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含水率对工程常用土导热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的导热系数对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行有较大影响,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对岩土的导热理论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土工试验规程》制备出粗砂、中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5种工程常用土,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时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5种土导热系数随含水率变化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5种土的导热系数均随含水率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含水率在0~15%时,导热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粗砂、中砂、细砂、粉砂和粘土;含水率超出20%时,中砂、细砂、粉砂的导热系数变化趋于平缓并呈轻微下降趋势;含水率大于25%时,粘土导热系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Gas hydrate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energy sources of the 21st century,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hydrate resource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rial exploitation processe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sand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hydrate exploitation. Here we focus on the key issues of sand production in natural gas hydrate reservoirs in the Liwan Sea are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novative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mode of hydrate sand production using a multi-channel hydration acoustic wave monitoring system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hydrate formation composed of very fine silt is prone to excessive sand production requirement. When the produ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is only 1 MPa, the sand output already accounts for 19% of total liquid production, making sand production an important issue under these conditions. Finally, using filter screen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s, hydrate reservoir sand control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properties such as: sand yield, permeability, sand content, and productivity. The design criterion for the filter screen of the fine sand particles in hydrate formations was finally obtained as D50 = 11d50 (where D50 is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gravel, and d50 is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