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城市规划中的公开公示也逐步发展起来.1965年,保罗·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在《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样化》(Advosacy and Planning)一文中提出与社会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倡导性规划”概念,他强调规划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鼓励和促进市民(特别是穷人)在规划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规划工作者不能再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标准,而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以达成社会共同遵守的契约.保罗·大卫多夫的这种倡导性规划学说成为规划公众参与的宣言.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指出:“城市环境是人民创造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系统地、不断地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斗争开始脱离单向的政治权力的社会冲突,转而注重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多元化问题.在英、美的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中,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民主的实践和规划的重要手段得到普及和发展.本文主要对美国的城市规划中有关公示的内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城市设计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与规划相比较,其更偏重于感性,相对自由,但仍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方法可循。城市设计所寻求的不仅是一种城市的关学,更主要的是力求创造一个人性的、和谐的、秩序型的新型城市空间,这也是场所理论和联系理论所主张和倡导的。本文结合天津市西站副中心城市设计的思考与分析,重点研究探讨了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理论和联系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7)
本文理性地审视了住区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及其作为微利型公共设施活动使用的可能,提出了住区公共空间多元化使用的概念;对住区公共空间多元化使用的规划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标准的制定要求、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从总规、控规与修规等层面,提出促进住区公共空间多元化利用的具体设计手法;对多元化使用的弥补效能估算进行研究,提出计算住区规划多元化使用的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都市人类学对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及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规划价值观、规划调查分析方法和规划分析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借鉴都市人类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顾哲  华晨 《规划师》1999,15(4):56-59
城市的发展形态不应是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人为创造,而应从更深的层面上研究;从城市形成发展的价值观、环境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上研究和揭示,从而保证城市发展一贯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作者试图通过对富春江镇总体规划工作的分析,就规划工作价值观提出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是规划价值观的核心,公共利益概念内涵的流变可以反映规划价值观的演变。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公共利益概念及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遵循从"一"到"多"的演变逻辑。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演变的考察,指出两国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展,所体现的规划价值观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殊途"源于国体和发展阶段不同,"同归"是由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并提出在新的社会趋势下,城市规划一方面需要坚守多元包容的规划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在决定公共利益时限定公众参与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贺禧 《建筑结构》2021,51(9):后插20-后插22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广大群众全面、深入了解城市未来变化的重要渠道,是落实"阳光政府"和"阳光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创新展示手段的持续丰富,依托展馆的形式进行城市规划展示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空间设计应当直观、且具有针对性,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语言与科学的空间设计,结合城市规划特点,实现宣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规划理念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共识,运用公共政策理论来分析政府、市场、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阐述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针对当前城市规划实践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转变规划观念,重塑规划价值观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都旨在使城市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诸多理念都与智慧城市的内涵、目标相通,从已趋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入手确实可以为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基于以上分析,分别对智慧城市的规划方式、规划理念、规划决策、组织机制、城市形态和城市管理这一建设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所得的借鉴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该书回顾分析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讨论了伴随其间的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大转变,包括对城市规划从设计到科学的认知转变,以及对城市规划者从技术专家到协调者的认知转变.  相似文献   

12.
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边缘社区是一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异质形态” ,规划界和政府以往对这种有违现代规划理论的城市“异质形态”一般持否定的态度 ,认为是社会不安定问题的根源所在 ,包括设施落后和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角度 ,把城市边缘社区问题看成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复杂的阶段 ,充分地认识和发掘边缘社区形态的必然性和内在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这将对于预测和引导未来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提出高度的市场经济、充分的社会民主和稳定的规划秩序构成了规划的"不可能三角",其内在逻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协调界面——规划秩序。围绕这一模型,可以对规划地位、规划理性、规划价值、规划实践展开新视角下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秩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对等的影响权重,而不是简单地随动、从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规划地位应予以加强并在空间秩序的构建中回归人的本质。(2)规划理性首先应知"有不可为",要把握好"度";其次,秩序的要义是"各适其位,各尽其才"。(3)规划价值体现在明确"是非"问题、不较"长短"问题、慎对"有无"问题,要构建一个兼具原则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的规划秩序。(4)在规划实践中必须重视规划的技术制度二象性,加强空间规划与政策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李志明 《新建筑》2004,(5):82-85
通过对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城市设计理念形威背景的介绍,结合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和旧金山艾姆巴卡迪罗中心两个城市设计案例,指出波特曼特有的双重职业身份和他提出的“城市编织”理念对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范式沉浮——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式的角度对近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的思想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1)当代西方的规划思想深深根植于“现代性”的启蒙传统中,理性始终是西方规划理论演变背后的“内核”和“原动力”;(2)近百年来西方规划理论范式围绕“理性”大体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转变,笔者分别将其命名为“经验理性范式”、“工具理性范式”、“价值理性范式”和“沟通理性范式”;(3)规划理论范式的演变是革命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创造性破坏”的辩证统一.规划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也具有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具有跨越性质变,也有渐进性的“连结谱”和跨期的思想“再现”.最后笔者试图基于上述结论对西方未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方向加以展望,并对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5·12"汶川大地震入手,结合地震灾害对公共场所的防灾救灾、应急避难功能的拓展要求,重点探讨了城市广场在选址、规划及设计中,如何注重防灾救灾和生态效益,对我国城市广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关联耦合"理论是建立重要场所相互关系、构架城市空间秩序、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关联耦合"理论的总结梳理,尝试将其运用到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建筑设计过程中,以期为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Accommodating high-density economic activities,the cellular urban structure of Hong Kong has a certain origin in the New Town Movement of post-war Europe.In the post-war era,the planning practice of Hong Kong,as a response to a series of urban crises,transformed the European new town ideal into a unique structure of Asian vertical"Garden City."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fl 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ning system and planning theory,thereby revisiting the"welfare state"tradition hidden behind the cityscape of Hong Kong.Through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planning exchan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ities like Shenzhen,it points out that the"collectivism"tradition was somehow overlooked in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of mainland cities.  相似文献   

19.
贾倍思 《新建筑》1999,(1):15-17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零星 建筑设计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绿地面积,已开始逐步实施,然而对于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依然有限,对于21世纪新的城市概念,新的城市形态和模式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已有百年历史的“花园城市”理论仍在毒化人的心灵和全球环境,因为这种城市模式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实  相似文献   

20.
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松  顾承兵 《规划师》2006,22(10):5-8
受现代"重利"价值体系的影响,传统的设计理念与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地保护城乡历史环境,需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城市历史文化的主体,强化市民社会的自主意识,发挥历史保护的主体作用.提升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改善历史城镇的环境质量,是历史环境保护工作走向全面自觉的双重条件,也是今后城乡规划建设中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