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分析了煤中的孢粉体与可溶于机质关系,认为蕨类孢子含量与氯仿沥青“A”和非烃正相关,与饱和烃、芳烃则显著负相关。裸子植物花粉则反之。说明尽管所有生物先质都有生烃作用,但对可溶烃贡献差别较大。而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相比,可能对低熟-未熟油,特别是含非烃较高的低熟油有某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后者则与成熟-高成熟煤中才能释放出来的烃类物质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秦岭及黄土区现代栎林的孢粉组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秦岭及黄土区六种栎林的表土孢粉分析,探讨了不同栎林孢粉组合的差异。资料表明,六种栎林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花粉和蕨类孢子组成和数量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根据,我们选出了37个科属的标签和为定量判别的依据,提出了定量判别不同栎林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泰州组现今仍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根据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的馏分组成、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等油源分析,显示泰州组原油来自泰二段烃源岩,系统阐述了泰州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油源进行了讨论.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甾烷相对丰富,萜烷以藿烷为主,甾烷以规则甾烷占绝对优势.泰州组原油的生油母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的低等生物,而高等植物则较少;有机质沉积环境整体为咸化、还原环境,但又有所差异,以富安断层为界,断层西北侧盐度高,还原性强,而断层东南侧盐度低,还原性弱;原油成熟度低,处于低熟-未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岸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与孢粉的主要产地和传输路径基本相同,可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为了探寻孢粉与污染物之间的这种可能联系,进一步扩展孢粉研究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在江苏省海州湾海区选取了14个站点,对各站点分别进行了污染情况调查和孢粉分析,然后对各孢粉的浓度与污染物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①松属花粉与污染物之间关系不大,可推测江苏海州湾海区的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江苏省海岸的近岸陆地,主要传输路径是水流.②草本花粉浓度和黏土含量相关系数较大,进一步证实了沉积物中黏土含量影响着草本花粉含量的结论.同时,草本花粉含量也反映了海州湾海区沉积物中黏土含量的高低.③有机质与孢粉之间关系不大,可能与该海区基本不受有机质污染有关.砷与孢粉关系不大,是与其含量由岸向海逐渐增高的分布趋势有关.④硫化物、有机氯化物(PCBs)和Pb的含量与多种孢粉关系密切,而且都与孢粉总浓度关系紧密,这可能说明当海州湾海区受到这些污染物的污染时,存在孢粉总浓度越大,这些污染物的含量也会越高,污染程度就越严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岩石的热解Tmax值、孢粉颜色、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参数进行分析测定,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沟地区主力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结果表明新沟地区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未成熟-低成熟区间范围,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值也分布于0.5%~0.6%,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阶段,只能生成低成熟原油。研究还发现,本地新一区、新二区所产出的原油均为低成熟-成熟油,意味着新沟地区具有双重油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近钻井资料,对新沟油田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新沟地区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演化阶段,具有良好生烃潜力,其原油为低成熟原油和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新沟地区烃源岩与本区原油在成熟度上有较大差别,新二区Ⅲ油组常规油藏来自于靠近洼陷的新392井区新沟嘴组高丰度、成熟烃源岩,而新二区的Ⅰ油组、Ⅱ油组及新一区的油藏均为外来油与本地油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煤中可溶有机质能改变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煤的电阻率,为得到煤中存在的可溶有机质对煤电阻率的影响规律,选取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60~80目的原煤煤粒,采用乙酸乙酯作为溶剂来萃取煤中可溶有机质,萃取时间取4、8、12、16、20、24 h,将萃取前后的煤粒制成型煤,在10℃~90℃温度条件下,利用CHI660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煤样的I-V曲线,并计算出电阻率,分析和研究不同温度下煤电阻率受可溶有机质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在10℃~90℃温度范围内和萃取时间为0~24 h时,煤中可溶有机质的存在可明显提高煤电阻率1.31~1.74倍,煤电阻率随萃取时间的增大(煤中可溶有机质含量减少)的变化符合Sigmoid函数关系,且只会在一定的区间内变化;煤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抛物线规律,萃取前后煤电阻率的比值随温度的升高近似呈现Lorentzian函数分布,在40℃~50℃时出现拐点;可溶有机质对煤电阻率影响的敏感性和相关性随煤变质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0值、OEP值、C29ααα-20S/(20S 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 22R)藿烷参数值均指示,长8-长7段烃源岩整体处于大量生烃的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排烃条件.尽管西峰地区不同井位的构造位置和现今地层埋深各不相同,但经历了相近的沉降与热演化历史,长8-长7段烃源岩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为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典型中国煤直接液化油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油品后续加工利用的基础数据,对先锋、平朔和白洞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在450℃和10 MPa氢初压下进行了直接液化,考察了液化反应性,并利用模拟蒸馏、色质联用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液化油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3种原煤的液化性能存在明显差别,其液化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先锋煤>白洞煤>平朔煤.先锋煤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为95.15%和60.98%,白洞煤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为95.08%和59.95%;先锋煤液化油的轻油含量最高,达38.16%,分别高于平朔和白洞煤液化油10%和5%.液化油主要由芳香烃和脂肪烃组成,白洞煤液化油的芳香烃类含量最高,达56.26%,先锋煤液化油的脂肪烃类含量最高,达18.46%,且以直链脂肪烃为主.平朔和白洞煤液化油芳碳含量高于先锋煤液化油近2%,而烷碳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平庄-马厂盆地油气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盆地发育的九佛堂组、沙海组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其生烃能力对盆地贡献小;九佛堂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属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ⅡA型,处于低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11.
The metamorphism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bearing strata in Northern China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Chinese geologists since the 1990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data of Ro values,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background,we hav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herm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deposits and discussed the condition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North-ern China is thus determ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coal ranks of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deposits are higher in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belts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belts. Really significant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Profitable areas for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hould be buried at 3000-4000 m up to the present. Maturity of the Permo-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 is not very hig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hai Bay depression is favourable for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has good oil and gas prospects.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的烃源岩特征,对前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震旦系60%的烃源岩进入了成熟带,但生烃潜力较差;古生界寒武—奥陶烃源岩除C油田之外,石碳—二叠系除了埕北及渤海西部地区之外,生烃能力较差;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镜质体射率为0.5~0.6,有机碳含量较高,总烃含量比较大,生烃潜力较好;白垩系下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优于中下侏罗统和石碳—二叠系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及白垩系下统三套地层是前第三系烃源条件较好的地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本溪期 (海侵)、太原期(海侵扩大)、山西期(海退)、石盒子期(海陆交互)和石千峰期(陆缘湖泊)等5个时期的古 地理环境、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展布特征,得出这5个时期在盆地内构成了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形 成了从滨浅海相到海陆过渡的三角洲相、河流湖泊相陆源沉积。控制生成了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砾岩、水 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以及潮坪相砂坝等有利储集岩带,潮坪相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烃源岩,上石盒子组洪泛平 原形成泥质岩盖层。生油岩和储集岩叠置或互侧式组合关系,形成本区受砂体分布控制的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盆地之一。在平面分布上,目前已进入勘探开发阶段的油气藏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北缘及东部地区,煤和砂岩型铀矿分布在盆地北缘;在赋存层位上,石油及部分天然气(油型气、煤成气)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源岩,以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为储层,煤赋存于侏罗系大煤沟组和小煤沟组,已知的铀矿化位于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地层。结合单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同盆共存关系,且在成藏成矿中相互作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石油与天然气、柴达木盆地北缘煤与煤成气呈同盆共存关系;柴达木盆地北缘铀矿化发育在煤层之上且在油气运移指向的边部有多个铀矿化点,油气及煤系地层为其提供还原剂。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烃源岩生烃模拟试验,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Mn、Mo、V和Cs)的富集对烃源岩生烃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表现为生烃量大幅度增加和生烃高峰提前。综上所述,有机矿产对无机铀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还原作用,无机铀矿及其伴生元素对于有机油气的生成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钻井资料,在地层分析和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油样、油苗、岩芯和露头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烃源岩发育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苏拉威西地区新生代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是古新统—始新统,普遍含煤或碳质泥岩,有机质类型为偏腐殖型,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具备油气兼生的能力;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沉积相带为河流—沼泽相和潮坪—潟湖相,主要残存于裂谷期断层控制的坳陷内,主体部位烃源岩热演化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具备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充足烃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渤中地区油气的成藏和最终分布.本文将定性评价与半定量刻画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渤中地区的断裂系统特征和62条Ⅰ,Ⅱ级断裂活动速率(FAR)的差异,探讨了晚期断裂活动对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强烈活动(FAR>25m/Ma)断裂对油气主要起输导作用,微弱活动(FAR<10m/Ma)断裂主要起封闭作用,中等活动(10m/Ma相似文献   

17.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以剥蚀残余状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之下,在已发现油气的部位均发现浅层侵入岩。通过侵入岩产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等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侵入岩主要为富二氧化硅、钠、钾和镁的闪长玢岩以及贫二氧化硅和钠、富钾和镁的煌斑岩,它们与鲁西隆起同层位侵入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认为它们是侏罗纪断陷形成初期上地幔物质上涌、沿深大断裂侵入形成的,以富钾偏碱性或偏中性两种岩浆侵入在煤系烃源岩中。研究还发现,煤系地层中的这些侵入体规模不大,对烃源岩的烘烤作用范围不超过侵入体的厚度,对整体的煤系生烃演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烃源岩生烃性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讲座了利用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谱仪(TOF-SIMS)研究烃源岩生烃性的制样技术、碎片离子的丰度和离子的浓度的关系;研究了吐哈盆地中株罗统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TOF-SIMS的谱图分布特征、无机和有碎片离子的归属与碎片离子的构成,提出了烃源岩成烃性评价方法,并利用碎片离子特征峰参数XAL,YOX和ZAR来反映矿物沥青基质中脂、氧和芳香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作为矿物沥青基质的成烃性指标是有意义的;CH5NO3^3等含氮氧化合物碎片离子特征峰的发现,反映了菌类等微生物积极参与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麻木乌苏凹陷中生界发育三套暗色层系 ,即 :赛乌苏组、额济纳组、麻木乌苏组 .通过对三个组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的分析 ,认为赛乌苏组和额济纳组生油岩有机质丰度低、类型差 ,不具备生烃能力 ;麻木乌苏组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 ,是凹陷的主力生油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