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直接合成出粒径在80μm左右的血吸虫诱尾蚴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这种印迹聚合物与聚乙烯醇(PVA)掺杂后所制膜的溶胀性及释放诱尾蚴剂(XF)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膜的溶胀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30℃时,吸水率达到85%;膜在水中溶胀并漂浮在水的表面,缓慢释放出XF,其效率质量比在8%左右.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测定乐果残留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建立了乐果残留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以乐果为模板分子,采用本体聚合法按不同配比制备了乐果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平衡吸附实验考察其对乐果的特异性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当n(乐果)∶n(丙烯酰胺)=1∶4时,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乐果的吸附效果最佳.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乐果进行固相萃取,并对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中样品溶剂、洗脱溶剂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当THF(5%乙酸)作为洗脱剂时,洗脱效果最好,洗脱率为98%.以钙黄绿素-Pd2+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乐果进行测定.乐果的质量浓度在0.05~0.25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1).以茶叶样品为基体,用标准加入法作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92%~105%.  相似文献   

3.
以酞酸二丁酯(DBP)作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作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通过红外、热重分析、比表面积测定等对聚合物进行分析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水相中的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考察.红外结果表明硅胶表面存在对模板分子具有识别功能的官能团;热重分析证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测定计算印迹膜厚度;静态吸附实验说明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4.
亲水型温敏凝胶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高分子材料因其对温度具有敏感性而被应用于温控开关及药物控温释放等领域.本文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甲基丙烯酰胺(MAm)作为单体,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亲水型温敏凝胶聚合物,并研究了两种单体组分的质量分数比及交联剂的用量对所制备的凝胶聚合物的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溶胀率和保水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酰胺的凝胶聚合物(简写为P(NI-PAm-co-MAm))的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随着凝胶聚合物体系中亲水单体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交联剂含量越多,则凝胶聚合物的溶胀率越小,而保水率增大;凝胶聚合物的亲水单体比例增加,则凝胶聚合物的溶胀率和保水率均增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获得了双酚A分子印迹共混膜的相转化制备的工艺条件,并且研究了膜材料、铸膜液的组成和温度、分子印迹聚合物填充的情况、凝固浴的组成和凝固的温度、暴空时间以及膜的厚度等因素对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对以此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膜提供了通用的理论指导。利用浓差推动渗透实验对所制备的共混膜进行了拆分机理分析,根据膜过程溶解一扩散原理建立了传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共混膜对双酚A表现出了高度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聚丙烯无纺布微孔滤膜为支撑膜,制备了具有选择识别性的氯霉素印迹聚合物膜;采用紫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作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线性聚合物添加剂PEG用量对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对印迹聚合物膜进行了平衡吸附和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其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氯霉素和4-乙烯基吡啶之间形成了氢键;PEG质量分数为16%时膜表面形态最佳,孔结构清晰均匀;本实验所合成的印迹膜对氯霉素分子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吸附量达到22.83μmol/g.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林可霉素粗品中A组分的纯度,研究了制备林可霉素A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及其性能.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林可霉素A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静态平衡结合法研究该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和分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和识别能力,对林可霉素A和林可霉素B的分离因子α为1.27,而非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分离因子α仅为1.02;林可霉素A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可用于制备林可霉素,并提高其粗品的纯度.  相似文献   

8.
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紫杉醇为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2-VP)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氯仿中制备了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法对紫杉醇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紫...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步溶胀法制备了林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特性和吸附扩散过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朗缪尔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相关系数可达0.995 6;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模型进行很好的描述,其相关系数可达0.999 2.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为分段的直线,说明吸附过程受多种作用力的影响. 林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容量较高,可达83.08 mg/g;结合过程很快,在非极性环境中80 min可达吸附平衡.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吸附剂,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吸附分离液体中的林可霉素.  相似文献   

10.
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磁性修饰,磁性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为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模板)、α-甲基丙烯酸(单体)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交联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6∶3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和交联剂总质量的2. 5%、温度70℃、反应时间8 h。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附性能。选择性吸附试验结果显示,磁性印迹聚合物对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吸附量分别为1. 34、1. 45、1. 12、1. 50、1. 72 mg/g;磁性非印迹聚合物对上述5种物质的吸附量分别为0. 79、0. 60、0. 75、0. 68、0. 73 mg/g。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比非印迹聚合物有更好的选择吸附性。通过实际样品分析试验可知,合成的磁性印迹聚合物对食用油中塑化剂的吸附性优于市面上的商品柱,可用于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类塑化剂检测的样品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