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并探讨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1月收治49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进行针灸及运动康复锻炼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30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运动康复锻炼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脑瘫.方法: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推拿密结合治疗各种脑瘫的疗效观察,显示3-6月龄患儿疗效100%,48月龄以上疗效83.4%,说明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膝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膝半月板轻度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8例,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第一组采用针灸法;第二组采用推拿法;第三组对患者采用针灸与推拿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如下蹲运动(练习大腿部前面的股四头肌和腰背部的肌肉)和臀部运动(练习臀部和大腿部后面的肌肉)动作.结果:三组有效率分别为50%、53.5%和89.2%.第三组明显优于一、二组.结论:针灸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在治疗轻度半月板损伤上较单纯的针灸或推拿更为理想,三组明显优于一、二组.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砭石疗法治疗作用的归纳,分析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行性.发现砭石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上有温阳益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同时有简便、无创等比常规疗法更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遗症除了运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外,常伴有头面、躯干、肢体部位的感觉功能障碍,笔者运用手法结合简易的物理刺激治疗中风后遗症感觉功能障碍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结果:患者经过2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后,肢体及言语功能与康复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而对照组仅83.3%,两组比较,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在周围性面瘫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一指禅推为主,配合西药,加患者自我湿热敷,后期加表情肌的功能煅炼.结果:治愈30例,占85.71%,有效1例,占2.86%,无效4例,占11.42%.总有效率88.57%.结论:一指禅推结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且无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颈椎操治疗,对照组 36例单用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 05%,对照组有效率为82.35%.结论:颈椎操可以训练颈部肌肉,增强其功能运动,以保持颈椎有较好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针灸配合做颈椎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恰当的护理,疗效好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颅骶疗法治疗颅脑和脊柱损伤及其后遗症,探讨颅骶疗法对于经络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颅脑损伤和脊柱损伤患者1例,采用颅骶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经络检测仪评价经络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患者在肝胆脏腑功能和胃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颅骶疗法通过调节不同经络的功能,对颅脑和脊柱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配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及NFI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可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疾病疗效的关键在于穴位的选取,随着现代康复的原理研究的深入及康复疗法的广泛应用,对脑卒中偏瘫针灸取穴也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总结现代神经康复学理论在偏瘫针灸取穴中的应用,以期为该病的针灸临床取穴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用于治疗骨伤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320例经针灸治疗的骨伤科患者的治疗资料,按照患者的骨伤的位置及内容不同,统计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总结针灸用于治疗骨伤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主要适应症.结果:采用针灸对320例骨伤科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79.69%.其中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的治愈率较高,分别为:97.82%、95.91%、91.33%.结论:针灸对骨伤科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尤其是采用局部针刺多针疗法对急慢性软组织伤及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传统康复治疗配合颈椎操治疗颈椎病康复效果.方法:将218例颈椎病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进行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颈椎导引操治疗,一个疗程后根据自觉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74%,对照组有效率为7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 034,P=0.005).结论:传统康复治疗配合颈椎操对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按摩配合超短波等综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早期患者治疗的作用.方法:100例早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恢复期仍采用电针、按摩、超短波治疗.结果:早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疗效确切.结论:按摩配合超短波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避免早期针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复指导对于面瘫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入院治疗的178例单纯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包括磁热疗加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针灸加电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面部保暖、针刺以及艾条温和灸,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础上,配合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包括保暖、针刺和艾条温和灸以及局部按摩,可以显著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实践探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在本院就诊的120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采取针灸加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取纯中药口服疗法.两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8.33%,其中治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80%,其中治愈率为53.33%.以上两组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结论:运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失眠症,其疗效要好于单纯地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推拿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点穴、推拿、运动疗法等综合疗法对32例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时患儿的智力、姿势、运动、肌张力等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1月显效率为80%,2月显效率达85%,总有效率达85%以上.结论:本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近期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是多种胃粘膜炎性疾病的总称,俗称胃气痛,系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反复发作.治疗时应采取综合疗法,如以药物疗法为主,配合情志、饮食、体育、按摩针灸等疗法,或饮食疗法与体育疗法并举等,往往有一定疗效.慢性胃炎的用药,如何选择药物,合理配伍组方,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本病尚缺乏特殊疗法,治疗时须合理选择药物,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