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科学验光中,当视力平衡、屈光平衡、双眼像大小平衡三者发生矛盾时,应如何解决才能使配镜舒适。方法:采用综合验光仪中偏振平衡视标和垂直对齐视标,对89例屈光不正患者进行检测,试戴15分钟和看近10分钟,最终处方使顾客清晰舒适。结果当视力平衡与屈光平衡发生矛盾时,应以屈光平衡为主。当屈光平衡与双眼像大小平衡不能同时达到时,应在双眼像不平衡能忍受的前提下,争取屈光平衡。但有个别患者配镜舒适与患者用眼习惯、旧眼镜、顾客心理因素有关。讨论:通过对三种双眼平衡(视力平衡、屈光平衡、双眼像大小平衡)的定义、发生机理、异常时临床表现的分析,得出双眼平衡还是要争取达到屈光平衡。  相似文献   

2.
1双眼调节平衡≠视力平衡 双眼的屈光不正矫正后,视力达到了单眼的最佳状态,但由于双眼中心凹的视敏度可能存在轻微的差异,因此调节平衡后单眼的视觉清晰度可能不会完全相同。下面的病例就说明了调节平衡并不等同于视力平衡。  相似文献   

3.
屈光不正患者希望拥有更清晰的视觉就必须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矫正效果的直观表现就是矫正后的视力情况。随着视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验光人员不会简单地只为患者矫正视力,更多的考虑双眼视力的问题。通常说来,矫正都是以单眼效果为准,有的验光师习惯于足矫,即把所有屈光不正全部矫正了,有的验光师则会用某个标准来衡量是否过矫,比如以矫正后达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屈光参差的被检者进行一般屈光检查与棱镜分离法进行双眼平衡测定后进行比较,发现屈光参差如果不经过"双眼平衡"测定,验光结果会产生误差。轻者使被检者双眼调节不平衡产生疲劳症状,重者易使青少年产生弱视或斜视,严重影响其双眼正常的视功能。由此,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尤其是屈光参差患者,在主观验光中进行"双眼平衡"测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双眼视机能障碍包括屈光不正、斜视、弱视、抑制、不等像、旁中心注视、异常视网膜对应、调节功能障碍、集合功能障碍、眼球震颤等。可见,屈光不正仅仅是双眼视机能障碍中的一项。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从事眼镜验配工作多年,个人总结眼镜店日常处理的视力不良患者大多为一般性屈光不正,也就是单纯性近视或远视、近视散光或远视散光等.很少遇到真正的视觉功能异常者,如:斜视、弱视以及一些特殊视觉功能问题.所以大多数工作还是以解决常规屈光不正患者的配镜矫正为主.有部分验光人员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为顾客验光时,往往只注意矫正视力,忽略了患者在佩戴时的视觉效果,如单眼矫正视力是否符合双眼同视、看远与看近时的双眼调节与集合协调等,造成一些视觉功能正常的屈光患者在验光配镜后,出现种种不适症状或视疲劳现象.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到双眼屈光平衡是常规屈光检查时保护患者双眼,同时是避免戴镜疲劳的有效手段,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常规验光中,验光人员通过对屈光不正患者的客观检查,确定患者的初始度数,再经过主观检查,确定患者的单眼最佳矫正视力,这只是验光3个目的中的一个。在验光的时候,有时会省略或不重视患者的双眼屈光平衡的检测,就有可能造成患者在戴镜后出现不适症状,最明显的表现为近距离阅读不能持久和视觉疲劳等,这就要求验光人员必须理解双眼屈光平衡的原理。  相似文献   

8.
特殊屈光不正包括高球性屈光不正、屈光参差、高度散光、斜向散光、非对称性散光等。特殊屈光不正不仅容易造成比普通屈光不正者更严重的光学缺陷,同时还可能造成两眼的光学差异较大,而这些也是导致特殊屈光不正引起配镜不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作用不相一致的现象。据一般统计,屈光参差相差之度值在0.5~1.0D者约占60~80%,达到1.75D者占15~30%,2.0D以上者少见。此时临床上视为病理性。由此可见,大多数屈光不正患者均呈现大小不等的屈光参差,不过只属轻微差别而已,配镜对其影响不大。但当屈光参差相差值超逾2.0D时,用镜片矫治后患者每诉头痛、眩晕、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棱镜在双眼肌力平衡中的的应用原则.方法:测定1562位顾客斜视程度及融合范围,对双眼斜视角度超出正常范围且适用三棱镜矫正的顾客,给予三棱镜矫正并评价三棱镜的应用效果.结果:隐斜视及小角度的显斜视获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结论:验光配镜过程中进行双眼肌力平衡的测定十分必要,通过棱镜改善双眼协调功能将使更多屈光不正患者获得更满意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1.
轻度内隐斜和外隐斜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其眼球虽有偏斜趋势,但能被融合机能所控制,不出现复视。由于这种偏斜是潜伏性的,故称隐斜视。在验光配镜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近视眼、远视眼等屈光不正患者,因其调节、辐辏的不平衡,可引起眼位的偏斜。配镜时应注意到根据不同性质的屈光异常和眼位偏斜进行配镜矫正,促使调节、辐辏关系获得好转,从而使其斜位度值  相似文献   

12.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的屈光度不同,双眼不同视。临床将双眼屈光度差别在2D以上称屈光参差。一般认为1.50以内的屈光参差属生理性,这类屈光参差双眼矫正视力比较理想,一般多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3.
讨论题目:在日常的验光工作中,验光人员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为患者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后,有时会出现单眼视力比双眼视力好的情形,原因何在?重点阅读:双眼视力低于单眼视力主要发生在双眼视觉存在问题的时候,常见的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高度屈光参差在矫正后所形成的影像不等(眼镜片的放大缩小率因素),并且同时存在于融合之间,也就是在没有抑制的情况下导致双眼视力低于单眼视力。二是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眼的屈光不正,不外乎轴性屈光不正、屈光性屈光不正和指数性屈光不正三大类。通常所见之屈光不正都是不可逆的,需要验光配镜予以矫正。不过,在眼科临床上,还有少数屈光不正是在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状态下发生的。当疾病等不正常状态好转时,其屈光不正也随之消失,或者随着疾病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可逆的或变化的屈光不正,称为“暂时性屈光异常。”如果引起暂时性屈光异常的原因是眼部的外伤、炎症、肿瘤等,由于有明显的眼部症状,患者当然会去医院诊治。而另一部份暂时性屈光不正并不伴有明  相似文献   

15.
验光结果是反映眼睛的自然屈光状态,确定矫正眼睛的屈光度数,配制眼镜必须考虑以下配镜矫正原则,即要提高视力符合眼睛的屈光生理适应功能,又要建立双眼单视避免视疲劳现象。 近视眼配镜用使视力达到最佳效果、最低度数的眼镜片矫正,远视眼应当用使视力达到最佳效果、最高度数的眼镜片矫正。这是指一般低度和中度屈光不正而言,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散光较高者,屈光参加较大者,配镜时要根据患者眼睛的接受情况,工作和生活需要加以适当调  相似文献   

16.
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高度散光等疑难屈光不正患者配戴常规的框架眼镜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或舒适的视觉感受。与传统的框架眼镜相比,RGPCL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置于角膜表面时,能较好地维持镜片形状,实现良好的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和清晰的像质。对于疑难屈光的矫正临床效果极佳,诸多临床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疑难屈光患者配戴后的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有明显提高,其中一部分可达到正常视力。RGPCL也使高度屈光参差双眼像差大大减少,配镜的舒适性和可耐受性大为提高,能帮助患者重建双眼视功能[1]。本文案例将从RGPCL在屈光参差伴高度散光引起双眼视功能异常的验配重点出发,阐述RGPCL在疑难屈光不正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验光配镜主要是矫正屈光不正所致的视力问题.有不少视力不良者并不知道自己视力不良的原因,视力下降以为配一副眼镜就可以了.所以,作为视光工作者就必须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查方法,了解一些常见影响视力的眼病,找出非屈光不正所致的视力不良原因,劝其到医院眼科作进一步的检查,避免错过治疗的良机.  相似文献   

18.
2.2.3.2屈光性屈光不正眼矫正时像大小的变化 屈光性屈光不正时,眼轴长度虽属正常或基本正常,但眼的屈光能力与标准正视眼不同,矫正镜和屈光不正眼同轴间距联合后的总屈光度为标准正视眼的58.64D。换言之,此时矫正眼镜在眼第一主点处的有效镜度加上眼本身的总屈光力,等于标准模型眼的屈光力(故眼本身屈光力虽不能直接测得,但可由已知的矫正眼镜屈光度来推算)。屈光性屈光不正者戴矫正镜后像不变化位置就是眼的第一主点(图7)。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是从事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交流情感传递心声的窗口,人的精神、气质、风韵,亦靠眼睛表露出来。当眼睛出现屈光不正时,特别是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者,又没得到及时配镜矫正,则变得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这是由于机功能较差,对目标辨认不清,缺乏对动态的、静止的人和物的追随或固视能力的结果。所以说屈光不正所造成的视力下降,是影响工作学习重要因素。屈光不正诊断、验光配镜,在眼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屈光不正诊断需要哪些设备,以及其基本原理和检查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问题探讨     
热点问题: 以获得最好视力的最低负镜度或获得最好视力的最高正镜度矫正视力是否适合所有能矫正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弱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