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龙 《现代计算机》2005,(10):50-51
我们知道,Intel的HT超线程技术让CPU性能获得空前提升,然而从超线程技术的推出到现在,具有超线程技术的CPU依然比较昂贵。那么,对于不具备超线程CPU的用户而言,是否就与超线程无缘呢?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只要有了Process Tamer这款软件,就可以轻松让非超线程CPU摇身一变为超线程CPU。  相似文献   

2.
超线程技术     
所谓超线程(Hyper-Threading,简称HT)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进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了CPU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硬件问答     
1 请问如何打开超线程技术支持 Q 我新买了一台品牌电脑,CPU是P4 2.4C,支持超线程技术,我想知道如何打开并确认超线程技术的使用? A 目前800MHz前端总线的C系列P4都已经内置了超线程(HT)技术,在主板和操作系统支持的前提下能够虚拟出两个CPU,在处理特定的多任务应用时系统性能有一定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品牌机在出厂时的BIOS默认设置中都关闭了HT。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在BIOS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台式机产品采购当中,台式机是否拥有超线程(HT)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无论我们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浏览互联网、收发邮件、查杀病毒甚至通过MSN聊天,这些应用工作总是必不可少,根据调查,一台台式机同时打开的应用项目最少有8~10个。而这其中的每一项运行都要消耗内存处理能力和CPU的资源。而英特尔公司提出的超线程(HT)技术在原有任何配置都不改变的情况下,却将一个CPU的处理能力提高最少25%。目前大多数应用的运行都无法充分利用CPU的执行单元,这就造成CPU性能没有得到全部发挥。超线程(HT)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  相似文献   

5.
正超线程(HT)是英特尔CPU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制约了CPU的超频能力,很多DIY玩家都热衷关闭超线程以换取更大的超频潜力。那么,这种做法可取吗?超线程和高频率之间谁对性能的影响更明显呢?超线程和超频的矛盾超线程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奔腾4时代,这种将逻辑内核模拟成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从而提升CPU运行效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白慧 《电脑》2003,(12):72-74
自从Intel推出Hyper Threading(超线程)技术以来.以超强的性能改变了以往一切.桌面处理器又一次改朝换代,Intel并不只是在频率上提升处理器性能.同时在其它领域也让处理器有质的飞跃.继MMX、SSE、SSEⅡ之后.Intel把原来只用在工作站上的Xeon CPU的Hyper Threading技术也引入到桌面处理器中.HT技术可以让一个CPU当成两个使用?这也许在以往一些HT技术中就介绍过,但令天写这个文章.主要是分析HT的工作原理以及Single Threading与Munrl-Tasking的区别.在多核心处理嚣时代HT又将会如何?以此来对HT的未来做一个最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Intel推出超线程技术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很多用户虽然用上了支持超线程的CPU,却从来不知道可以打开超线程功能,更别说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带来的性能提高了。下面我们就系统地介绍一下有效利用超线程技术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CPU通过将程序分成称作“线程”的小型单位来运行。以往的CPU只能运行单个线程,但HT Pentium 4通过超线程技术,可以同时处理2个线程。这在显示窗口上看起来仿佛“能够处理2个线程=2个CPU”。  相似文献   

9.
在往期的《电脑迷》中,曾对超线程C P U技术进行过详细介绍。笔者在使用超线程CPU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因它而引起的小故障,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笔者在使用超线程CPU初期,使用的Windows XPS P1操作系统,发现在使用I E浏览器的时候经常出现死机现象,重装系统均不起效果,考虑到是使用了H T超线程技术后引起的故障,进入B I O S后,找到HyperThreading选项,将属性值调整为Disabled后,故障消失。另外在这台机器安装Windows98操作系统后,也没有发现该类现象,因为Windows98不支持HT,基本可以肯定HT技术在Windows XP SP1的操作系统下…  相似文献   

10.
硬件问答     
《电脑迷》2004,(1)
“超线程”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Q 我想请问一下P4 CPU的“超线程”功能的工作特点是什么?实现“超线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A 具备“超线程”功能的CPU在处理多个线程的过程中,内部每个逻辑处理器均可以单独对中断做出响应,当第一个逻辑处理器跟踪一个软件线程时,第二个逻辑处理器也开始对另外一个软件线程进行跟踪和处理了。为了避免CPU处理资源冲  相似文献   

11.
小白  小明 《微型计算机》2006,(30):169-169
左手画一个圆,右手同时画一个正方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菜菜也玩过,不过可惜的是每次菜菜的“完成品”都惨不忍睹;虽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菜菜依然感觉“回天无力”。听说装上HT(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超线程)技术的CPU就可以轻松“一芯二用”,那还真叫神奇啊!不过最近H-r也遇到麻烦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个人电脑》2003,9(8):179-180
超线程(HT)技术增强了英特尔NetBurst微体系结构.允许在一个含超线程技术的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中独立和并行运行两个线程。支持超线程技术的操作系统(如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可将一个物理奔腾4处理器“视作”两个虚拟或逻辑处理器,并为每个虚拟处理器分配一个线程进行处理。该处理器在两个逻辑处理器间分配执行资源,  相似文献   

13.
还是在一年前,英特尔公司的奔腾4处理器主频极限就突破2GHz门槛。11月14日,英特尔公司又将个人电脑的运算速度刷新到3GHz的新高。主频为3.06GHz的最新CPU在全球同步亮相。这款CPU值得令人关注的不仅仅是高达3.06GHz的频率,而是那被成为开启处理器新时代的“超线程技术”。那么这“超线程技术”又是什么东东呢?下面就由笔者带大家走近“超线程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代浪潮服务器产品中,引入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方案,提高了浪潮服务器的性能,从多个纬度比较全面而又精确的体现了IFA+特征,将有力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便于读者对其技术架构有所了解,下面将从处理器模块、内存模块,存储模块效能三要素,以及若干关键技术分别介绍,从而展现一个均衡提升的平台。"处理器模块:双核异军突起1、HT(超线程)技术的瓶颈在初期的处理器内,只有一个执行引擎,我们可以看到,CPU的整数单元或浮点单元只能分时工作,这样就造成了CPU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T(超线程技术)出现了。见图1。超线程技术就是利…  相似文献   

15.
超线程(HT)是Intel新款P4处理器才具有的一项功能,这项技术能显著提高计算机在多任务并行时的处理能力。但大多数人所使用的CPU并不具备这个功能,并且近期没有升级硬件的打算。最近笔者试用了一款叫做ProcessTamer,它能实现与超线程技术类似的功能,即根据程序运行情况自动分配C  相似文献   

16.
超线程与实际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先通过能够支持 HT 的应用软件来验证 HT 的价值,在开启 HT 和关闭 HT 的两种情形里.对这些应用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做比较;同时,我们模拟实际用户在用电脑时候的多任务操作.对比HT 打开前后的性能差别.看看 HT P4给日常应用带来了什么;最后我们要做的的就是传统的双物理 CPU 系统与 HT P4所模拟的双 CPU 的对比。首先我们对支持多线程的单个应用测定 HT 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经过前面对计算机各大硬件的介绍,很多读者朋友来信咨询CPU相关问题,如CPU中运用的指令技术,防毒技术,还有超线程技术等;还有自己用的计算机都是以前买的,是不是需要升级CPU。为了让读者更详细的了解CPU,这期我们将详细介绍下CPU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上期我们介绍了CPU中运用的指令技术,防毒技术,还有超线程技术等,本期我们将对CPU的接口技术进行介绍。我们知道,CPU需要通过某个接口与主板连接的才能进行工作。CPU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式等。而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CPU接口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替代。下面我们就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接口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羽飞 《电脑知识》2008,(1):56-60
在2007年的本栏目中.我们为广大读者介绍了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的硬件知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中CPU的工艺水平越来越先进,运算能力也是越来越强。从最早的单核CPU,到超线程技术,再到目前的双核CPU以及多核CPU,可以说CPU的性能提升是以几何数量提高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电脑“首脑”的CPU,一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不仅工作频率基本上达到了2.8GHz,800MHz前端总线以及HT技术的应用都延续了CPU的革命性的“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