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原油码头设备管道发生泄漏、船舶突遇恶劣天气发生碰撞、人员操作失误时,会导致原油大量泄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溢油事故发生后,能否迅速而有效地作出溢油事故应急反应并采取应急措施,对控制和减少污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中石化某30万t级原油码头为例,介绍了海上溢油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对溢油事故应急存在的拖带扫油方式不足、溢油清理方案不够具体、慎重使用消油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海洋水体的石油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溢油成为原油进入海洋的主要方式。论文深入分析原油污染在海洋中存在的形态,详细阐述了对溢油事故的处置技术和方法,并指出应结合原油的特性和气象水文条件选择适合的处置方法,以有效的应对海洋水体原油污染。  相似文献   

3.
结合典型事故案例,针对原油码头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原油泄漏与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事故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很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污染海洋灾难,将改变海洋油气开发大环境,对石油资源供应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5.
随着石油石化行业快速发展,原油储存、运输等生产过程及爆炸事故产生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近几年来,以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为代表的生物修复法,因其原油去除率高、绿色环保等优势正成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主流手段。突发性原油泄漏处理应不同于长期渐进式泄漏污染,应抓住修复的黄金时期,建议事故初期采用吸油毡、稻草帘尽快吸出表面溢油。  相似文献   

6.
海上溢油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若处置不当还将引发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海上溢油应急设备的正确选型和妥善的应急处理方法是溢油回收的关键。为此,介绍了行进式收油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行进式收油机在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的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行进式收油机的使用方式、性能特点以及有待完善提高的方面等关键问题。可为企业海上溢油应急设备选型和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海上进行石油开发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给海洋环境和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生溢油事故后迅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根据溢油事故的等级和当时的海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恰当的溢油处理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溢油,减少溢油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在海上进行石油开发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给海洋环境和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生溢油事故后迅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根据溢油事故的等级和当时的海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恰当的溢油处理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溢油,减少溢油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溢油事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溢油风险评价对于防止溢油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识别埕岛油田中心三号平台溢油风险,构建Bow-tie模型对埕岛油田中心三号平台溢油可能性及其结果组合进行预测;其次,通过重要度分析,寻找易造成事故发生的薄弱环节;最后,利用贝叶斯网络求解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对溢油事故进行诊断。研究发现,埕岛油田中心三号平台溢油概率为0.000 101,溢油事故所造成的各风险级别的概率从高到低依次是C、B、D、A;为了降低溢油事故概率,应采取措施防止立管受外力破坏;在事故的诊断过程中,应优先检查平台上设备是否损坏。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为埕岛油田中心三号平台溢油风险的控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有限体积法,对静水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底管道二维溢油进行了研究。数值模型选用k-ε两方程模型,采用VOF方法追踪油水界面。基于前期模型验证结果,对水下溢油问题进行了敏感性计算。计算中考虑不同原油密度、原油黏度、溢出速度的影响,对溢油到达海面时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深水防喷器系统是深水井控的核心设备,它的失效是导致Macondo深水井漏油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识别Macondo井防喷器系统的主要失效原因,采用故障树分析法结合其防喷器失效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具有14个基本事件的系统失效故障树。通过求解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和径集,分别找出了系统失效的10种模式,对基本事件进行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表明,剪切面有钻杆接头、内BOP阀门未关闭、水下蓄能器漏失等是导致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对Macondo井防喷器系统失效概率的近似计算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失效原因分析的正确性。该研究有助于对Macondo深水井漏油事故的进一步分析,对深水防喷器的设计和选用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模拟中石化湖北黄石西塞山油库码头水域发生水上溢油突发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当地较为复杂的地理、水域、水文条件,采用行业内较为先进的环保应急设备设施,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环境应急区域联防机制,先后以码头区域、下游长江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保护区为保护目标,逐步提高响应等级进行针对性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避免事发地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区受到污染,为内河流域复杂情况下妥善处置水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型原油储罐事故后果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原油危险特性及原油储罐潜在的泄漏、火灾爆炸危险性。运用DNV公司软件PHAST(Process Hazard Analysis Software Toll)对大型原油罐区进行事故仿真模拟,建立了针对性强的事故后果模型。该模型能客观、准确地模拟与预测重大事故的后果和影响范围,得出事故危害程度的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表及报告,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蓬莱,缥缈的海市,虚幻的仙山,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仙境,亘古至今,它像仙女一样,美丽、安祥地静卧在渤海的臂湾。然而,2011年6月4日,发生在这里的溢油事故,让5500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当"仙女"睁开迷茫的眼睛看清事故原委的时候,流下了满是油污的泪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油气》2004,11(4)
Eight days and nights of clean-up efforts after the worst oil leak ever in Chinese waters, the aftermath of a collision between two foreign ships happening at 9:35 pm on December 7 about 8 nautical miles away from the mouth of the Pearl River and near the Danjiang Island, have finally paid off. So far, hundreds of tons of waste oil and polluted water have been cleared up. A large area of oil spills has been cleaned thanks to the prompt and proper operation launched just two hours after the accident.  相似文献   

16.
对假定海底管道发生油溢事故时形成的空气、油膜和海水的组合体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模型的辐射亮温与油膜厚度的关系、有效发射率增量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不同频率下辐射亮温与油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利用微波遥感技术检测海底管道泄漏及泄漏量、污染区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由此理论设计了机载微波辐射计,文章还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优选方案,指出利用高精度微波辐射计架设在无人机上监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柴油加氢精制装置风险特点,介绍了蒸气云爆炸冲击波模型、喷射火热辐射模型、毒物泄漏模型,并利用风险分析软件PHAST,对该装置火灾、爆炸、中毒事故进行了后果分析与评价,得出了相应的事故危害范围。针对评价的危险性提出了措施建议,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油气差异分离现象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石油学报》1985,6(4):13-22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油气区含油极为丰富的盆地之一,主要成油旋迴是渐新统沙河街组。整个盆地的油气藏有其特点,低饱和的油藏是在中等深度范围内,而高饱和油藏、油气藏及气藏只出现在浅部。中等深度1800~3200米内的独立油藏,全部都是低饱和油藏,至今未发现过一个气藏,饱和压力一般小于110大气压;大约在1800米以内的浅部,饱和压力值高达170大气压,有的不到100大气压,油藏伴生气藏,个别有纯气藏。大量资料说明东营凹陷深部油藏与浅部油藏基本上来自同一油源,由于构造破坏作用,使深部油藏转移到浅层。本文介绍东营凹陷在断裂活动强烈、垂向运移明显、溢出点位置不固定的条件下,差异分离作用的特点,据此可大致计算出油气聚集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油码头的特点,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油码头装卸作业时引起火灾的原因,提出预防火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油库是油品输送和储存环节中的重要场所,具有油罐数量多、储量大、生产设施多、工艺复杂等特点,给油库的管理带来极高的安全风险,针对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