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陶瓷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陶瓷装饰纹样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都一定程度的展现出与伊斯兰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具有中国伊斯兰风的瓷器装饰面貌。明代正德时期,这种瓷器上的"中国伊斯兰风"主要表现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开光装饰和植物纹样相组合的装饰特征。以具有中国伊斯兰风的正德官窑青花瓷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装饰母题的形式分析,探求其形式构成的方法、模式与规律,并对正德时期中国伊斯兰风格器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2.
从清代的整个前、中期来看,社会的形态处于封建没落时期和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众多农民和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状态下,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朝代迈入了历史上繁盛的社会顶峰时期。瓷器—手工艺品的大量生产,就在这个阶段迈入了历史的高峰,走进了瓷器的成功时代。清代的陶瓷产地也极为丰富,不同瓷区生产不同的品种,然而,即使如此,能代表整个陶瓷圣地水平的,仍然为瓷都景德镇。清代瓷器在工艺制作方面,有着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造型品种不断增加,绘制不断精进。有粉彩,斗彩,素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时期的素三彩在明代的基础上独具创新,别具风格。通过对素三彩的造型、技艺、装饰、款识等方面的全面理解,阐述了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素三彩在陶瓷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芬芳 《陶瓷研究》1999,14(2):42-48
款识也叫年款,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与官方有关。如宋代的瓷器中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也见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  相似文献   

4.
丁虹 《陶瓷研究》2003,18(4):16-18
清代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历时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烈。但在景德镇却能大量烧制仿“明代款识的瓷器,似乎成了游离”“文字狱”恐怖之外的“真空地带”,文章通过史料及分析,引证出景德镇当时的特殊境及文化、艺术的氛围背景。  相似文献   

5.
河南扒村窑瓷器如碗、盘内或底部多有姓氏款识,其造型质朴,文化内涵丰富,对现代陶瓷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实物考证的方式,从社会消费层面揭示扒村窑瓷器姓氏类款识的品牌效应和品牌意识萌发的原因。研究认为,解决器物的归属权问题以及对作坊的品牌化宣传是根本原因,餐饮经济的繁荣、文人群体的独特需求、区域互动等要素是影响扒村窑瓷器姓氏类款识生发的外因。研究内容可为丰富现代陶瓷器物的文化内涵及品牌化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陶瓷》2016,(3):8-8
正有人形容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每个时期都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汉以前的陶瓷古朴自然、唐代瓷器雄浑大气、宋代瓷器精致内敛、元代瓷器的一枝独秀,而明代瓷器浓艳多姿、清代的瓷器彰显繁缛富丽、到了民国时期的瓷器则良莠不齐。可以说,能从瓷器上找到每一个时代的影子,这就是文物收藏的史料价值所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此外,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于画面,在瓷器上形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青料、造型、纹饰、以及对款识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它在整个陶瓷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考古发现的嘉靖时期藩王居址及墓葬所出土的青花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判断其生产年代,在此基础上,结合器物纹饰、青花用料等特征进行来源分析。在以往青花瓷器生产的年代判断上仅是以纪年款识为依据,而本文结合《江西大志》等历史文献对青花用料的记载,再辅助以藩王生活的具体时代,综合这几项因素对出土瓷器进行断代。并在此基础上,与弘治、正德时期藩王用瓷的装饰图案相比,发现其图案的个性特征。结合器物的款识,再推断是否为藩王定制的产品,并分析嘉靖时期藩王的用瓷主要为民窑定烧,这既不同于官搭民烧的产品,也与民窑生产的普通商品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人物题材是我国陶瓷纹饰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中国瓷业走上了繁荣兴盛的时期。明代瓷器上的人物题材十分广泛,早期受青料所限,人物较少出现在装饰上。但进入中晚期后,人物纹饰内容繁多,表现手法高超,在继承之中又有  相似文献   

11.
陶瓷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冯通亮  冯志远 《中国陶瓷》2012,(7):43-44,62
晚明之前,与瓷艺相关的论著数量稀少,晚明时期,相关论著大量出现,对瓷艺的风格形成与工艺技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影响下,晚明瓷艺呈现出显著的仿古之风和文人品味,对制瓷工艺亦有较大推动,不过其局限性亦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论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鸿喜 《陶瓷学报》2001,22(2):84-94
论述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工艺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及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做出的积极贡献,论证了传统手工圆器制瓷与明代民窑青瓷绘艺术风格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学习、继承传统的手工圆器制瓷对当代生活陶艺的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以史实阐述明朝景德镇陶瓷社会生产情况,说明了景德镇陶瓷生产、艺术装饰风格与社会经济、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16.
董健丽 《中国陶瓷》2002,38(1):49-52
本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瓷质礼器作了概括的介绍。探索了明代瓷质礼器烧造的历史背景 ,即明代礼制的完备和在礼制活动中明廷对使用瓷制礼器的提倡 ;论述了明代瓷制礼器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证明它不仅是明代礼制活动的载体之一 ,而且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应分析在景德镇历代瓷胎配方演变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对应因子分析技术分析了景德镇历代瓷胎化学成分数据,结果表明,景德镇古瓷胎配方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代十国和宋代为第一阶段;元代和明代为第二阶段;清代为第三阶段。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技艺始于元代,成熟于明未清初。在第一阶段内,瓷胎基本是由单一瓷石配制而成;第二阶段内,单一瓷石制胎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工艺同时并存;第三阶段内,瓷胎配方几乎完全属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料体系。  相似文献   

18.
辛婷 《中国陶瓷》2012,(2):68-69,72
清康熙中期时,御窑厂得到正式复兴。仿明是康熙官窑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从颜色釉至各类彩绘瓷均有显著的"仿明风"。康熙官窑"仿明风"是在各方面有利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与当时政治与文化风气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陈雨前 《陶瓷学报》2006,27(3):296-303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对宋代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在元代的流变情况以及对宋、元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在胎釉、装烧、装饰、造型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