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新建筑》2020,(3)
可变建筑表皮是一种智能、动态的建筑表皮系统,可通过将主动式与被动式技术互补结合到建筑表皮中来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基于Ladybug Tools的可变建筑表皮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分为环境响应策略的制定、适应性参数及控制周期的确定、表皮形体的生成、建筑性能模拟验证与反馈设计、表皮单元构造设计5个步骤,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理环境性能优化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文章结合设计案例对上述流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对建筑节能减碳以及室内舒适性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这对于提升建筑表皮性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仿生学能够为气候适应性表皮的设计带来新的切入点。基于仿生学的建筑表皮设计的核心还是在于对自然界中的相关策略进行转化设计,而对自然案例和表皮案例从仿生角度进行分类能够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寻找相关策略,从形态、结构、材料、行为和系统仿生五个方面进行分类是当前较为全面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舒欣 《建筑师》2018,(6):112-117
气候适应性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以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为切入点,在阐述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其独特的表皮组件和调控系统。从而归纳出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设计模式,对其在表皮设计策略、表皮组件运用以及调控方式等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应用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8,(6)
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界面,建筑表皮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已成为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以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为切入点,在阐述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调控系统,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的设计路线,以期对其在表皮组件和调控方式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对寒地建筑表皮的气候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通过采用适宜的墙体蓄热材料及新型墙体保温系统、双层幕墙及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可以增强建筑表皮的气候适应性,减少由于北方严寒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建筑能耗,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和发展绿色建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舒欣 《建筑师》2022,(216):68-75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本文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将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 束条件,进而以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CIRS)为例,从场地环境、建筑体形、表皮系统、技术设备和材料体系5个 层级分别探讨了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舒欣  陈晨  唐超 《建筑师》2022,(2):68-75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本文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将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束条件,进而以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CIRS)为例,从场地环境、建筑体形、表皮系统、技术设备和材料体系5个层级分别探讨了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静  杜鹏  吴中平 《南方建筑》2021,(2):96-102
揭示湿热气候下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与应用逻辑,为我国高层办公楼的绿色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运用建筑气候适应性思想,聚焦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案例归纳与分析气候特征,总结湿热气候下绿色高层办公楼在隔热、遮阳、通风、节能方面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广东交通设计大厦项目实践,在城市、建筑与细部尺度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有效运用,深刻塑造了建筑的形体与空间特色。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有益于创造出适应气候环境、更加节能健康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根植于当地具体的气候环境而展开的,寒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使得该地区绿色建筑不能照搬一般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而应该针对寒冷地区严酷的气候环境进行适应性设计。本文探讨了寒地气候环境与寒地绿色建筑设计应变的关联机制并结合设计实践,从形态、空间、表皮三个层面,构建了寒地绿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中的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我国划分成七大建筑气候分区。本文聚焦气候分区中的寒冷地区,结合产业园设计实践案例,对方案涉及到的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功能组织、形体生成几个维度提出高空间密度、多维复合绿地、外表接触系数、采光与迎风最佳朝向四个设计核心点,结合实际项目探讨气候适应性产业园区的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地域性备受关注的今天,建筑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地域性的概念中,不仅社会文化因素对建筑有所限定,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与建造也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外在表现就是建筑表皮的差异性。该文通过对比京沪地区的地域气候特点,从建筑表皮的材料选择、形态特点及构造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了两地的建筑实际案例,从中探寻建筑的表皮建造特点,并探讨基于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两地建筑表皮的设计与建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2021,39(6)
该文对气候适应性可变建筑表皮单元的运动形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使用节点法表示方法,根据表皮单元运动形式的特点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旋转型、滑动型、折叠型、可变型、材料自适应型,同时对每种运动形式的运动机理进行了阐述,结合案例分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可变建筑表皮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条件复杂化,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室内与室外大气候环境的重要临界面,如何设计与选择对于建筑室内热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建筑表皮存在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已无法适应气候环境性变化。该文基于“碳中和”理念探索绿色建筑热环境智能化控制方案,采用理论和案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可变建筑表皮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情况,以期为建筑表皮的综合设计及节能减排策略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表皮作为物质能量交换界面,通过构件的动态变化,展现出对外界复杂气候的良好适应性,探索可变建筑表皮在建筑节能及室内环境调节方面的能力,为建筑表皮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具有积极意义。“自然之间”从建筑室内光热环境入手,设计可变遮阳、智能通风、电动窗帘三种形式可变表皮,通过DesignBuilder 软件及EMS 脚本编辑工具,实现对可变表皮动态反馈机制的控制与性能模拟,结果显示可变表皮相对于普通模式可节能21.9%,相对固定表皮可有效改善室内采光、换气次数,为可变表皮在我国具体气候中的设计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广东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湿热气候出发,认为在建筑外表皮防热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传统遮阳模式及当代复合型建筑外表皮设计的分析,对建筑防热设计提出新的思考。针对建筑防热、通风、采光等建筑表皮综合功能,提出整合的建筑设计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啸 《中外建筑》2009,(5):101-103
本文以建筑表皮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表皮生态设计策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隔热:低能耗;集成立面;新技术应用:积极适应当地气候。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方式,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理念及应用,以及生态建筑表皮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筑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海清 《城市建筑》2005,(10):24-27
关于“绿色建筑”的瑞士经验是在构造设计中对建筑表皮的优化,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针对南京地区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建筑表皮构造设计思路,并以南京体育学院国术馆为案例,进行了技术操作层面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碳排放已成为当前我国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气候适应性建筑由于其在应对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将是建筑领域面对碳中和任务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束条件,随后通过国际、国内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尝试归纳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在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设计和隐含碳设计等3个层面的关键要点,为我国今后的建筑设计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动态建筑表皮是模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而进行的仿生设计,借助新型材料和机械的辅助,让建筑产生由静至动的外形变化,赋予建筑适应性的功能特点,让建筑表皮具备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文章从动态建筑表皮案例切入,通过研究表皮的材质和构成、控制和运动方式,分析其在应对环境变化、优化能源使用效益、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动态建筑表皮与一般生态建筑相比的优势,并进行设计反思,探讨动态建筑表皮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轻质装配式建筑气候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文章立足“建构”与“能量”双重视角,以轻质装配式建筑气候适应表皮为对象,因循“设计—实践—测试”原型路径展开设计研究。进而依托温和与寒冷地区实验平台,对该表皮原型展开夏冬季节的实测检验,最终得到其具体的设计与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