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针对扁管换热元件,从提高换热面积和增强流体湍流程度两方面,通过横截面积对比和对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对其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管与传统圆管相比可以提高传热面积,换热器壳径相同时,扁管布管比圆管多,大大提高了壳程空间的利用率,并且相同管内流量的情况下管内流速增加,增大了管内流体的湍动程度,有利于促进热量的传递,扁管的管内对流传热要好于圆管。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空调器发展的趋势,介绍了蒸发器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对空调器性能改善的重要性。分别从管翅式蒸发器的管内制冷剂侧和管外空气侧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空调器蒸发器强化传热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强化传热仍是蒸发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其研究以促进空调器性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电流体力学(EHD)强化传热试验台上进行了水平管内凝结传热的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HD技术对水平管内的凝结传热有明显的强化效果;低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较好,增大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减弱;热流密度维持不变时,强化系数随强化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对凝结传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为156%。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相变悬浮液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的研究进展。建立了微胶囊相变悬浮液层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系统,对其在定热流密度加热条件下的管内层流强迫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影响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为雷诺数及微胶囊的体积分数,斯蒂芬数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的管内层流强迫对流传热的修正努塞尔数是水的2.5~3.0倍,修正努塞尔数随着雷诺数及微胶囊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提出并采用了换热器强化传热性能评价准则,即强化换热器单位换热量的熵增应小于原来换热器单位换热量的熵增。定准则,试图从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结合的角度,对强化传热效果质和量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基于该评判准则,选用了一种冷水表面式冷却器,对于没翅片结构的现任中换热器方案进行了流动、传热及热力学特性的计算;地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一种较优的冷却器翅片结构,并认为所 换热中化传热准则是合理可行的,可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管壳式换热器也飞速发展。本文综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发展,从管程、壳程两个方面介绍了传热强化技术和传热强化结构。并指出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方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我国家用空调器产品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执行新能效标准后空调换热器采用新型强化传热技术的潜在需求。制冷剂在微细管内凝结和沸腾传热的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家用空调器采用微细尺度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使换热器趋于紧凑、高效,从而使空调器满足新能效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6)
滑油冷却器是核动力装置中一类不可或缺的换热器。运用强化传热技术可增强润滑油的传热、减小换热器的体积。为了增强传热管内润滑油的传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采用CFD方法,在间距率0.5~3.0的范围内,对圆管内插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的管内传热系数与阻力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40~1050的层流条件下,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能够显著提高管内润滑油的对流传热系数,可达光管的2~5倍。而且,随着间距率的减小,虽然对流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均随之增大,但是综合评价准则数仍随之增大。当间距率为0.5时,评价准则数最大可达2.98。  相似文献   

9.
所谓换热器传热强化或增强传热是指通过对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与计算,采取某些技术措施以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量或者在满足原有传热量条件下,使它的体积缩小。换热器传热强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三类:扩展传热面积(F);加大传热温差;提高传热系数(K)。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148-155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液态天然气(LNG)分别在圆管与螺旋扁管流体中的流动状态与传热效果。模拟结果表明:螺旋扁管内因特殊管壁形状诱发产生了纵向涡,导致流体在管内做螺旋运动;在雷诺数相等时,螺旋扁管强化传热倍数均大于1.0,最高达1.50,管内的平均温度也更高,其强化传热效果优于圆管;压降倍数变化趋势与强化传热倍数一致,最高可达圆管的2.57倍;在螺旋扁管的过渡流段中,流体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较好,综合评价因子最高达1.50。  相似文献   

11.
热管技术在通风空调节能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建筑通风空调能耗现状及其能流特征,介绍了热管换热技术在通风空调中用于废热(冷)回收的优势及应用方式。对热管的结构形式、热管传热的影响因素、工质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重力热管式抽油杆柱传热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力热管式抽油杆柱传热特点的分析,给出了传热计算方法。结合辽河油田欢127-26-34井实际,选择工质A为传热介质进行传热计算,结果表明:其传热量达到13.68kW,能够满足现场应用的需要。此项研究为重力热管式抽油杆柱在采油现场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管工作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地板辐射供暖用的新型热管的设计方案。该新型热管的特点在于实现了蒸气流和凝液流两相分离,几乎不存在携带极限效应;蒸发段和冷凝段的面积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该气液分离式热管应用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可以提高换热量从而降低供水温度,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为低品位能源直接应用于供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信基站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管及热管换热器凭借着其优良的传热特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分析了通信基站用重力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结合通信基站实例,利用VB语言编写了重力热管换热器的计算程序,设计了一款结构和性能较合理的重力热管换热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设置热管热回收装置对空调通风系统节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实际应用工况下的圆翅片热管的传热模型,以单位温差、单位换热量下的热管翅片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热管翅片高度、间距、厚度等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指出了该方法用于热管翅片结构的分析具有高效、简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热管在空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余霞  王文  王如竹 《暖通空调》2004,34(5):26-29,46
介绍了热管的工作原理和热管技术的特点,回顾了热管在空调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热管技术在空调系统热回收、房间空调除湿、冰蓄冷系统、汽车空调及太阳能吸收式空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热管式空气换气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管技术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使用条件需要不同结构的热管热回收装置,为了设计开发出适用于空调系统使用的高效热管热回收装置,针对热管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特点、种类、结构形式、材料、工质等内容进行分析,并从技术、经济出发,采用了铜制热管、铝制翅片、正三角形错排、整体平板翅片换热器技术,制造加工出空调系统用高效、倾斜、重力热管热回收装置,并进行了加压检漏试验。  相似文献   

18.
热管间接蒸发和吸湿冷却空调系统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蒸发和吸湿冷却在空调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热毛细泵循环式热管是一种能远距离传输能量且热阻低、传递温降小的高效热交换器。本文介绍了该新型热管用于间接蒸发和吸湿冷却空调系统热回收的工作原理,对该新型热管的原理及运行的毛细极限进行分析。对热管间接蒸发和吸湿冷却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热管间接蒸发与吸湿冷却空调系统是一种节能复合空调器系统。  相似文献   

19.
应用热管技术解决寒区地基冻胀问题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寒冷地区地质、气象等方面的特点 ,对应用热管技术解决寒区地基冻胀问题的传热和冻结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 ,着重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及热管几何尺寸等因素对季节性冻土冻结过程的影响 ,可为推广热管技术在解决地基冻胀方面的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锐  张旭 《暖通空调》2012,42(2):71-75
建立了接近实际情况的三维水平连接管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埋深对水平连接管夏季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运行24 h后埋深0.5m和1.0m的水平连接管的出水管从土壤吸热,导致竖直地埋管出水温度经过水平连接管后升高;而埋深1.5m和2.0m的水平连接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向土壤放热,且换热量比埋深0.5m和1.0m时大大提高,占整个换热器换热量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