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高速齿轮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实际高速齿轮转子系统,建立了考虑齿轮啮合及扭转作用的弯扭耦合非线性振动模型,推导了不平衡转子弯扭耦合振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得到了工作转速下齿轮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特征图形,得出齿轮啮合、扭转作用下的齿轮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特征,研究了偏心距、齿轮啮合刚度等参数对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为齿轮转子耦合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诊断和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汇流传动齿轮-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郜浩冬  张以都  吴琼  高相胜   《振动与冲击》2013,32(8):105-113
考虑齿侧间隙、传动误差和时变啮合刚度等非线性因素,并同时考虑滑动轴承非线性油膜力和齿轮啮合力的耦合影响,建立了汇流传动齿轮-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从转速方面出发,研究了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响应,分析了齿轮啮合力和非线性油膜力之间的耦合作用,判断了转速变化下的油膜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变化,系统表现出周期一运动、周期二运动、拟周期运动,混沌等丰富的动力学特性,并发现了拟周期分岔通向混沌的道路;随着转速升高,非线性啮合力和非线性油膜力先后对系统振动起到主要作用;油膜振动通过半频涡动失去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大功率齿轮箱是船舶轮机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汽轮机通过齿轮箱将动力输出,齿轮系统与转子系统耦合在一起。为研究齿轮的啮合与振动对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针对某船舶动力系统,利用有限元法分别建立转子系统与转子-齿轮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考虑齿轮系统的时变啮合刚度,求解并对比两种模型的振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齿轮的振动会降低转子系统的支撑刚度,使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降低,并增大振动响应幅值。另外,齿轮啮合刚度的时变性引起的振动属于参激振动,这种高频激励会传递到转子上。为了更精确计算整个轮机转子轴系动力学特性,需要考虑与转子相耦合的齿轮系统的振动。  相似文献   

4.
齿轮传动多转子耦合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齿轮传动复杂轴系的振动特性,基于全自由度齿轮副有限元模型,计入油膜支承对转子振动的影响,并考虑齿轮啮合线瞬时位置的变化对齿间动态啮合力的影响,建立了齿轮传动多转子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的通用模型,给出了建立多转子耦合振动模型的方法以及振动特性分析方法。利用典型的两级齿轮传动转子系统对耦合系统分析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已有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耦合分析模型对大功率多级离心泵机组轴系进行了振动及响应分析,得到了齿轮副耦合作用对机组振动特性的影响,该结果对改善轴系设计和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某五平行轴齿式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平行轴齿轮耦合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在考虑齿轮耦合与不考虑齿轮耦合两种情况下分别对系统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系统横向及轴向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在考虑陀螺力矩的情况下计算系统临界转速值并绘制Campbell图,进而详细分析齿轮啮合作用对多平行轴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齿轮的耦合作用会使系统派生出新的固有频率及耦合振型,整体系统表现为原有单轴的固有特性与耦合特性两种模式,系统出现新的临界转速值,同时分别指出齿轮耦合作用对系统横向振动和轴向振动的不同影响以及派生频率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磁流变液阻尼器-转子-滑动轴承系统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研究了支承在磁流变液阻尼器和滑动轴承上的转子系统在振动主动控制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问题,实验发现,当转子升速,控制电流稳定时,随着控制电流的增大,在一定转速范围内会出现由滑动轴承引起的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而当转速稳定,突然施加或撤除控制电流时,转子的振动可在短时间内达到新的稳态,不会发生失稳,此后,在一定转速和控制电流条件下转子系统仍会发生失稳,但采用开关控制抑制转子临界振动时系统能稳定运转,研究表明,由控制电流决定的阻尼器支承刚度是影响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完整约束下齿轮啮合转子系统的弯扭耦合振动稳态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不脱齿等基本假设下,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和轮齿的齿面方程,推导了齿轮形心的横向位移和齿轮扭转角之间的约束关系式,从Lagrange方程出发,同时考虑齿轮啮合和不平衡效应,建立了直齿齿轮啮合转子-轴承系统的弯扭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在质量偏心和扭转激励作用下,分析了系统的弯扭耦合振动稳态响应。结果表明:两者均会引起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并且响应的幅值与系统的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8.
多根平行轴齿轮转子系统的弯曲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勤  谢龙柏 《振动与冲击》1996,15(4):43-47,42
本文通过研究多根平行轴齿轮转子系统的弯曲耦合振动,给出了齿轮副弯曲耦合运动的约束条件,推导出多根平行轴齿轮转子系统弯曲耦合振动方程,并以DHP45-1型压缩机中的齿轮转子系统为例,分析和计算了多根平行轴齿轮子系统弯曲耦合振动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单跨双盘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滑动轴承在高转速时容易出现的油膜失稳问题,建立了考虑陀螺影响的转子系统集中质量模型,含油石墨轴承和滑动轴承分别采用弹簧-阻尼模型和短轴承非线性油膜力模型,通过三维谱图和轴心轨迹,分析了两种不同载荷工况下(两圆盘偏心同相位和反相位),转子系统的油膜失稳规律及系统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油膜失稳会激起复杂的转频和失稳频率的组合频率成分,偏心反相位比偏心同相位提高了失稳转速,且在较高转速时能激起系统二阶油膜振荡频率,并激发与二阶油膜振荡频率相关的组合频率成分。研究结果对转子油膜失稳故障机理及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部分充有两种互不相溶混合流体转子系统的振动和稳定性,分析了充液量对转子系统振动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充有两种互不相溶混合流体转子系统的失稳过程比充有单一流体转子系统的失稳过程更为复杂,其动力特性不仅与自由表面有关,而且还与不同流体分界面上旋转波的特性密切相关。充有两种互不相溶混合流体的转子系统与充有单一流体的转子系统一样,一般在转速超过了其一阶临界转速后就会出现不稳定。转子在不稳定区内既不以一个固定值或转子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进行涡动,也不以转速的某恒比率频率进行涡动。随着转速的增大,转子在不稳定区的涡动频率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1.
柔性联轴器刚度非线性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柔性联轴器在旋转机械系统中,不但起传递转矩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小扭转冲击的作用。柔性联轴器的刚度、阻尼特性直接影响着旋转系统的固有特性和扭转减振的效果。因此以具有非线性刚度的柔性联轴器接结的两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冲击力矩作用下,旋转系统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得到了转子扭转振动响应的解析解。经过对转子角加速度随非线性刚度、阻尼、转动惯量变化规律的仿真计算,发现,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冲击角加速度随柔性连接器硬非线性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柔性连接器软非线性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转子转动惯量和柔性联轴器阻尼的增大而减小。另外,非线性刚度使旋转系统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柔性联轴节在减小转子系统扭转冲击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型振动磨机运动特性的研究分析,把其旋转系统简化为由两个柔性联轴节连接的三转子系统。建立了柔性连接的三转子系统在冲击转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对方程求解得到了柔性连接转子系统的扭转冲击响应。通过对冲击响应随柔性联轴节扭转刚度和阻尼变化规律的讨论分析,发现减小柔性联轴节的扭转刚度和增大柔性联轴节的阻尼,可以减小转子系统的扭转冲击响应。  相似文献   

13.
柔性联轴器非线性阻尼对扭转减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建敏  杨万东 《振动与冲击》2006,25(3):11-13,17
柔性联轴器在旋转机械系统中,不但起传递转矩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小扭转冲击的作用。柔性联轴器的阻尼特性直接影响着旋转系统的固有特性和扭转减振的效果。以具有非线性阻尼的柔性联轴器联结的两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冲击力矩作用下,旋转系统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得到了转子扭转振动响应的解析解。经过对转子角位移随非线性阻尼变化规律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条件下,扭转振动的角位移随正非线性阻尼的增大而减小,随负非线性阻尼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正非线性阻尼有利于扭转角位移的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以超磁致伸缩驱动器(GMA)油膜轴承-柔性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计入轴承质量和转子刚度建立了包括GMA磁滞伸缩力模型在内的动力学方程,利用Routh-Hurwitz准则,推导了GMA油膜轴承所支承的单质量弹性对称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判据。考察了驱动GMA的反馈电流的相位角和电流大小、转子刚度、转子质量和轴承质量对系统失稳转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反馈电流的相位角对系统失稳转速影响很大,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系统的失稳转速最高,系统稳定性最佳,并随着反馈驱动电流和转子刚度的增大,失稳转速明显增大;随着转子质量的增加,系统的失稳转速也是增加的,而轴承的质量对系统的失稳转速影响不大。计算结果在GMA油膜轴承-转子系统整体建模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裂纹转子弯扭耦合振动非线性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非线性涡动影响下的水平Jeffcott裂纹转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刚性支承的纯弯曲振动、弯扭耦合振动和轴承支承的弯扭耦合振动三种运动微分方程,针对三种模型,分析了裂纹转子系统响应的分叉与混沌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较大时,三种模型下的弯振分叉图均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尤其在 附近,各种周期、拟周期和混沌响应交替出现,阵发性特点非常明显,系统由拟周期路径通向混沌。模型1、2的弯振分叉图特性基本相似,模型3则具有更为复杂的非线性特性。模型2、3的扭振分叉图与各自的弯振分叉图极为相似,且非线性特性也基本相同。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充分了解裂纹转子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舰船推进轴系的抗冲击性能是舰船生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分析推进轴系在转动状态下的抗冲击性能,将其视为一个低速的转子系统,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推进轴系受横向冲击载荷的计算模型,并用Newmark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实例仿真计算,研究推进轴系冲击响应特征及转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转轴的回转效应使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弯曲振动相互耦合,其影响等效为阻尼效应,与静态轴系冲击响应相比,当系统阻尼较小时,转速对大转动惯量部件附近位置的响应影响较大,不可忽略;但当系统阻尼较大时,转速的影响较小。轴系的最大冲击位移出现在距离较远的相邻两轴承间的轴中部;轴的弯曲变形能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故螺旋桨的冲击加速度响应不大。  相似文献   

17.
马辉  汪博  太兴宇  闻邦椿 《工程力学》2013,30(2):365-371
以一个单跨双盘柔性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接触动力学理论,将转子和定子简化为一个点-点接触单元,通过转定子间的圆形间隙变化来模拟转定子的分离及整周接触,并通过碰摩力耦合转定子模型,采用增广的拉格朗日方法处理接触约束条件,用库仑摩擦模型模拟转定子之间摩擦,考虑不同转速、转定子间隙、转定子法向接触刚度、阻尼和摩擦系数对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速和转定子法向接触刚度对系统响应影响最大,转定子法向接触阻尼和摩擦系数次之,转定子间隙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Rotating elements supported on journal bearings are widely encountered structure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Most commonly, these are asymmetrically manufactured and loaded rigid rotors transmitting torque and carrying transverse as well as axial forces. Nowadays, despite high operational demands and high rotational velocities, such systems are still expected to exhibit stable working,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small assembly deviations, light unbalance or external disturbance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a rotating machine may interact with it by kinematic excitation from vibrating foundation. This, in turn, may lead to hazardous response and the onset of irregular and chaotic motion of the rotor.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and analyze regions of the occurrence of such vibrations in the system of a rigid rotor supported in journal bearings. The bearings themselves are assumed to be non-perfectly mounted in the housing, i.e., their sleeves are inserted in rings possessing som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These properties are treated as variable parameters, and the aim is to move the regions of irregular and chaotic vibration outside the operational regime (angular velocity). The adjustability of the viscoelastic parameters may be realized by incorporation of smart materials such as piezoelectric or magnetorheological ones. The considered system is an asymmetric rigid rotor supported on two journal bearings subject to a steady kinematic excitation. The system is described by eight coupled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motion.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s prove that by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magnitude of damping and stiffness of the bearing mountings, it is possible to enlarge the region of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rotating system and thus secure its safety. This, however, does not mean the elimination of chaotic response at all, but only a shift of it outside the range of operational rotation sp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