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油层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如储油层水敏性、酸敏性、颗粒运移和侵入、结垢、水锁、润湿性改变、出砂等。造成稠油储层伤害的因素更多,大量胶质沥青质从油中沉淀出来,胶质沥青质遇到不配伍的酸液等外来流体时产生不溶性胶体沉淀;开采稠油时注入的流体破坏了岩石孔隙结构及胶结状态,使发生固体颗粒堵塞的可能性增大。由上述情况可见,稠油储层的堵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常规酸化方法很难解除。基于鲁克沁油田储层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有机复合酸工艺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稠油区块酸化工艺难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田在开发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油层堵塞的现象。由于油层堵塞较严重,酸化解堵技术在该盆地油田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的酸化作业可以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在一定程度改变地层的物性。但是使用酸化解堵技术不当还会有危险性,不仅会使地层发生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降低渗透率,甚至会造成油井停产。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堵塞因素、酸化解堵技术原理和普遍运用的酸化解堵技术,通过对堵塞机理以及砂岩酸化影响因素的探究,我们确定了对于不同的储层和伤害类型的酸化解堵技术。  相似文献   

3.
直罗油田长8油层储层物性极差,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油层堵塞,造成油井产量下降较为严重。常规酸化解堵技术能有效解除无机物堵塞,而对高分子聚合物和生物细菌等堵塞物解堵效果不佳。通过采用二氧化氯解堵技术对长8油井进行综合解堵试验性应用,能有效解除油层受到的液体污染和杂质伤害,达到增加单井产量目的。经过综合效果分析,表明该技术在直罗油田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由于水平井钻井时间长,水平段与地层接触面积大,在钻井、完井及开采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远大于直井,再加之低渗透油层本身自然产能较低,需要采取增产措施提高产能,酸化技术是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堵塞,提高产能的有效技术之一,而水平井的酸化长度较大、酸用量较大、费用较高,实现有效酸化的难点在于实现整个水平段均匀处理,常规笼统酸化工艺技术不能满足水平井酸化技术要求。本文根据该井钻井、完井、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该井储层可能产生的污染,优选了HRS+无机酸的酸化配方,确定了机械分段酸化施工工艺,现场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储层岩石成分、结构及储层中流体的不同,造成了酸化技术的复杂性,有的酸化作业不但不能解除原有的储层堵塞,还可能给储层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加强防范,避免储层受到进一步伤害。基于此,着重分析了酸化作业中可能引起的储层伤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海外河油田为注水开发稠油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油层伤害,造成油层污染和堵塞,部分水井受储层连通状况和注水水质影响,造成注水压力升高,注水困难。为有效解除油层污染,恢复水井正常注水,引进新型酸液体系开展水井解堵技术。新型酸液体系不仅能很好的解除无机盐垢、硫化铁对地层的堵塞,还能有效解除重质烃、聚合物、微生物膜等有机质对地层的污染。2009年以来在海外河油田注水井现场应用42井次,日增注745m3,为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酸化增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开发过程中多轮次蒸汽吞吐的进行,由于储层伤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蒸汽吞吐时注汽压力持续升高,注汽困难,致使区块低速开采。针对这一客观问题,我们在常规砂岩酸化的基础之上,研究出多氢酸、降压注汽新型酸化解堵技术,在稠油吞吐区块得到大面积推广及应用,有效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堵塞,取得良好的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义正油田长6油层酸敏性强,矿物中的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较高,不宜采用常规酸化解堵措施。该区油层伤害以敏感性伤害、措施及开采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物堵塞为主。低碳复合有机酸主要有缓速酸、有机溶剂、氧化剂等组成,依靠缓释酸的溶蚀性,有机溶剂的溶解性及其它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解堵的目的。室内评价结果表明,低碳复合有机酸可以有效解除油井的高分子聚合物、无机垢的堵塞。在合理选井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重复酸化技术是油层改造常用的技术之一,利用不同的酸去溶蚀岩石孔隙中的堵塞物,从而改善岩石内部孔道的连通性,解除地层污染,从而提高采收率。以绥中36-1油田为例,进行土酸和氟硼酸对岩心伤害实验,然后对伤害实验之后的岩心的渗透率分析,得出对储层造成的伤害机理,从而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钻井、完井作业中,在压差作用下,钻井、完液及滤液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储层,必然会引起油层污染堵塞,使油层渗透性受到伤害。本文分析了钻井液及完井液的污染程度,介绍了酸液的选择原则、酸化工艺要求,以保证酸化解堵达到改善油层渗透能力、提高储层产能的同时,以油层保护为长远目标,为以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军  梁喜梅  黎强 《辽宁化工》2012,41(6):569-57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层容易堵塞、污染,常规酸化解堵措施效率差的情况,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岩石成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定边采油厂引进了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有效解除了油层污染和堵塞,提高了油井产量.通过分析二氧化氯的物理化学性质、解堵机理,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有效解除油井近井带高分子聚合物、铁硫化物及细菌堵塞.在合理选井的基础上,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木油田为低孔低渗砂岩油藏,压裂投产。油田开发过程中,近井储层结垢、裂缝污染堵塞现象日趋严重,单一常规解堵技术不能完全解除储层污染堵塞。本文从分析油田储层污染特点和压裂过程中对储层造成的次生伤害人手,研究符合储层特点的裂缝复合解堵技术,着重对复合解堵药液与地层岩芯溶蚀、垢样溶速、反应缓蚀与地层流体配伍性等方面进行试验分析,将裂缝清洗剂和复合酸解堵效能优化有机融合,发挥不同药剂综合解堵最佳作用,清除污染堵塞物质,恢复疏通地层渗透率,实现解堵目的,现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田在开发过程中,油水井近井地带因作业施工造成孔隙喉道变窄或堵塞,致使地层渗透率下降,采取多次压裂、酸化等增产增注工艺措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导致近井储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多次伤害,为此应用大功率超声波解堵技术,该技术在处理地层时,不会再次对油层产生伤害,能有效输通孔隙喉道,在A油田油水井应用后,累计增油119t,累计增注1084m3,表明大功率超声波解堵技术能有效解除油层堵塞,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化工》2021,50(5)
酸化是油气田开发中常用的增产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改善地层渗流能力。但如果酸液体系选择不当,将给酸敏性砂岩储层带来伤害。在措施前通常进行酸敏评价实验,判断储层是否适合酸化处理,但酸敏评价标准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指导酸敏性砂岩储层的酸化可行性。通过向酸液体系中加入有机弱酸、铁离子稳定剂、助排剂等措施,可减轻或避免酸敏效应对储层的伤害,使酸敏性砂岩储层的酸化收到较好的增产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雷常友  叶文刚  杨龙 《辽宁化工》2012,41(10):1041-1043
介绍了低渗砂岩油藏堵塞原因,酸化解堵原理及常用的酸化解堵技术.酸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在油田应用极为普遍,成功的酸化作业能够有效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一定程度的改变地层物性,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是酸化作业时,作业不恰当也往往对地层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性二次伤害,大大的降低地层渗透率,严重时甚至导致油水井停产.本文通过对堵塞机理和影响砂岩酸化效果因素的研究确定了不同储层和不同伤害类型的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锦94块是锦45块的一个次级断块,是无边水且底水不活跃的稠油油藏。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下降,地层中的轻质组分挥发,胶质、沥青质析出沉淀造成油层堵塞。在钻井、修井、注汽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油层伤害,导致油层孔道堵塞,注汽时吸汽能力差,严重影响蒸汽吞吐效果,为此开展了油层酸化解堵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田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对储层造成堵塞,导致渗透率下降。注入水中悬浮物含量、悬浮固体粒径、含油量、细茵含量是诱发油层伤害的主要因素。针对低渗透油田注水水质要求及常规控制指标,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情况,科学的对其水质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胜利海上油田主力储层馆陶组储层埋藏浅、胶结疏松,属高孔高渗油藏。其主要伤害类型有:泥浆伤害、微粒运移、水伤害、无机垢伤害、有机垢伤害、聚合物堵塞等,针对不同伤害类型介绍储层伤害因素分析、耐高温水伤害预防、控制微粒运移、复合缓速酸、蜡质沥青质堵塞解除和聚合物絮凝堵塞解除等六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解除低渗储层伤害在目前油气田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低渗储层伤害分为水锁、水敏、物理堵塞伤害三个方面。在研究不同低渗储层伤害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调研了不同伤害的解除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对系统研究低渗储层伤害原因及解除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镇泾油田长8储层具有典型的低丰度、特低渗储层特点,储层孔喉细小,储层天然微裂缝发育,入井流体返排难度大,储层容易受到污染;长8储层基本无自然产能或产能低,必须压裂投产.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侵入储层易产生水锁伤害、粘土膨胀与运移伤害、沉淀堵塞伤害、压裂残渣伤害以及微裂缝发育引起压裂液大量滤失导致砂堵等.通过对储层地质特征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