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建筑形式表达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是建筑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筑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总结了建筑形式研究的4种类型特点:设计经验研究、美学研究、形态学研究及形式语言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建筑的基本形式、形式要素、形式结构、造型法几方面系统研究建筑形式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人们经常会对周围的建筑发表评论,其中许多是针对建筑形式的问题.如何避免建筑形式出现不良的视觉联想是本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从21世纪中国建筑发展来看,各民族文化是我们挖掘与吸收的源泉,羌族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民族建筑文化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羌族庄房空间设计的文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羌族建筑的三种形式;以庄房建筑形式为主,分析它的建筑结构,以及影响建筑空间分布的文化信仰与环境艺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石材建筑的角度出发,对锦州笔架山三清阁的建筑平面布局、内部石材构造以及从细部节点的构造都做了详细的剖析。笔架山三清阁创造了承重墙和石抬梁式双重结构形式结合了中外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石建筑史中都没有文献记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建筑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建筑学者们关注的重大课题.而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则是最基本的研究,不同的生态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着民族建筑的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民居室内环境的情况如何呢?”是我们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述了不同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下的几种典型哈尼族居民的热环境和光环境的考察和测试、比较.希望对改善民族建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提供一些基本参数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屋顶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是近几年来新发展的一种风能利用形式.以年平均风速为对象,研究建筑屋顶风能利用的效能,提出衡量建筑风能利用效能的6个性能指标.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长方体建筑平屋顶对风能的利用效果,考察了不同迎风角下控制点的性能指标,探讨屋顶风力机安装的最佳位置和排列形式.对长方体建筑屋顶形式进行分析,对比了4种不同屋顶形式的风能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以及建筑装饰形式中所蕴涵的数理逻辑,以哈尔滨现存近代建筑的装饰形式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近代建筑的调研结果,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和说明形式思维的发展过程,运用数学逻辑以及符号语言作为工具,对调研实例作了结构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研究发现,建筑装饰的形式系统中群、格和群集运演协调组成了装饰形式的结构整体,进而揭示了认知结构在审美领域重要的同化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沂水县跋山烈士陵园纪念塔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分析了纪念性建筑和环境、形式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环境是决定纪念性建筑形式的重要方面,恰如其分的建筑形式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创造富有感染力的纪念性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关注.在近代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生土建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简要归纳了生土建筑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特性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研究其结构特性对现阶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建筑形式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木结构特点。在分析木结构建筑的主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力学分析手段对木结构建筑的榫卯、梁柱以及斗拱等典型构件进行了特性分析,并给出了进行有限元分析的简化单元模型。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观对建筑创作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科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世界观、艺术观、建筑观的连锁反应.随着科学进入非线性的新时代,建筑师敏锐地把科学的新发展应用于建筑创作中,这是一股难以阻挡的理论和实践"潮流".从对非线性科学观、非线性建筑的阐释和剖析入手,介绍了拓扑和分形两种基于非线性科学观的建筑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最近中国建筑界盛行的“欧风”、“KPF热”等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偏重形式,以“形”为主的设计倾向。并通过回顾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段落,比较当今世界建筑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重新认识建筑的“形式”之争,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形式”只是一种综合结果的最终表现。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方法,关注诸如技术、环境、时代、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给建筑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给建筑师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馆的形象设计为例,分析了建筑设计理论中建筑现象学、建筑类型学、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立当代建筑形象的环境特征和传统文脉特征中的作用,也探讨了直觉思维作为互补同样是建筑形象设计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俄罗斯·中国艺术节在圣彼得堡成功举行,这座素以建筑精美而闻名的俄罗斯城市再次聚焦了国人们的目光。经过实地考察该城之后,深入分析圣彼得堡的建筑风格、艺术表现形式、宗教建筑、桥梁建筑,进而总结得出:地标性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老建筑艺术的新生力、建筑艺术的文化传承力、建筑艺术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是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借用"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3个层级要素,并与现代建筑三原则构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六角模式框架"图,建构起"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文化环境,主校门选取泮池形制基因、环境形式基因、拱门符号基因三要素,包含了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具象、传统和现代3种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华府学文化、场地环境文化和华侨大学校园文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初步实现了建筑创作中将抽象文化建筑化的目的,体现了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结构形态建筑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分析了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提出结构形态的审美特征,指出建筑设计要实现结构形态与建筑形态的统一,基本途径是寻求结构形态的建筑化表现,同时介绍几种结构形态建筑化表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建筑学研究方法时,对于设计和研究的关系一直存在构成性和生成性的争论,表现出来就是"以设计为研究"和"进入研究中的设计",在方法上体现为"规则中心"和"模型中心",以规则作为研究中心的传统建筑学体现出构成性,这种趋势使得建筑学设计和研究分离,并使具体研究分裂为科学和哲学、文艺的两极,学科的自主性遭到破坏,而一种生成性的以"设计为研究"的方法论以模型(尤其是以动态模型)为中心,在具体环境下消解"规则中心"的矛盾,从而更好的联系设计与研究,恢复建筑学的自主。  相似文献   

18.
“新艺术”运动是欧洲和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创的一个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过渡的装饰设计方向,特别在建筑方面充分运用创作灵感和想象的空间解放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想象力。在现代建筑设计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