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历史地区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城市传统街区是构成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也是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和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然而对于一座历史城市而言,仅仅有一个物质环境保护规划,其保护的实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古城传统风貌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城市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求相矛盾。因此,作为历史城市应当提出一种综合战略,以达到保护和利  相似文献   

2.
一、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与我国城市大规模与大范围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相伴随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严重破坏与城市特色的丧失。而所谓建设性破坏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伤害令人痛心疾首,无法弥补,拆旧建新、任其老化、修复性破坏等事件屡见不鲜。我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一些已经名不符实,没有保存完整的城区或街区,历史城市风貌与空间形态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假古董”、千城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潜伏的巨大矛盾与问题,除了指导思想的偏差,还与我国文化遗产和城市保护起步较晚,相应的管…  相似文献   

3.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在阐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对此2016年8月初住建部也发文《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明确实施细则。但时至今日,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遭破坏、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要满足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两个标准。而城市最核心的生活延续性恰恰体现在历史文化街区。可见,保护好历史街区对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开展工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受到了严重破坏,城市规划领导和设计部门对历史街区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一些错误做法。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规划的关键,是提高对历史街区的认识,认真学习、研究保护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亳州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实践的研究,尝试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和再创造,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设计、保护更新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达到把握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区改造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区改造构想朱祖希一、问题的提出在199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在讲话中曾经指出:由于多年来的城市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格局、风貌保存比较完整,能够全面保护的只是少数。目前,对大多数历史文...  相似文献   

10.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状况不尽人意,一方面,城市的更新正威胁着传统街区的生存,另一方面,传统街区内部的居住环境质量管理普遍较差且居住人群呈老年化趋势。本文通过对吉首市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着重探讨既保存传统的风貌特色又使历史文化传统街区获得生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黄娅  李和平 《山西建筑》2009,35(7):34-36
介绍了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和更新,并指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从而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祝莹 《新建筑》2002,(2):10-13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的意义较为明确,但对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惑。通过南京中华门门东地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实践的研究,尝试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和再创造,从而达到把握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逸民 《住宅科技》2011,31(7):48-50
上海青浦区北门街历史街区处于青浦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风貌保护要求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介绍了该历史街区改造的设计目标、原则及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见证一个城市漫漫历史长河的画卷。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繁盛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渐衰败,如何通过规划有效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的保护与更新,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文章从业态更新及形态保护两个方面出发,对南宁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展开研究,寻找将业态与形态有效结合的、重新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策略和方法,最终达到激活本区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其主要职能,体现了皖江居住文化传统风貌.现阶段街区将要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论文从社会结构形态角度,在对居民生活方面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风貌保护的同时就居民生活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面临着街区格局变更、地域文化缺失、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地域风貌、复兴街区活力,文章结合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从保护街区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水系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永胜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4):132-135
通过西安市三学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案例,探讨了对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想挖掘传统文化及建筑空间的内涵,就必须在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历史街区空间格局与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现代居住生活品质,为城市增添活力,从而使历史街区在传统回归中具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泉州市聚宝街、万寿路保护性整治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雄 《规划师》2001,17(6):74-77
泉州城南片区聚宝街。万寿路保护整治规划设计,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现状深入调查和分析,追溯其历史文化渊源,采取保护原有街巷空间尺度,尊重街区历史变迁过程和居民自建意愿,以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整治,改善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续古城风貌,探索出对历史街区的实施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规划师》2023,(3):151-15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关系到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各地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时期,亟需端正保护建设思想,创新工作路径和方式,解决好新时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基于全域全要素保护视角,整合儋州市中和镇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包含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层面,以及自然环境要素、镇区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多种保护要素的全域全要素保护规划体系,以期在完整、系统地保护和弘扬中和镇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中和镇村镇风貌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黎懿贤 《城市建筑》2023,(10):50-53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保留着不同的空间特征。如何推进片区整体建筑风貌改造,以及对片区建筑进行置入、保护及修缮,是街区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难题。在符合城乡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的城市设计背景下,文章探究了将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与改造过程中的必要性,提出把握片区建筑设计的整体方向的城市设计理念,并针对不同风貌的建筑提出不同的设计与改造路径:新建建筑置入、建筑单体改造、建筑群落整合、建筑功能置换。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