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网络的融合,另一方面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方便了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引进。论文主要从软交换提出的必然性、软交换的概念和主要功能、基于软交换的增强型业务框架以及其各层间的协议等方面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论述,并对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引言 随着电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户接入数量的增加,各大运营商都建设了软交换网络。相比传统的PSTN网络,软交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如对新业务的支持能力提高、降低成本、优化网络结构等。随着软交换业务的快速发展及软交换设备数量的增多,做好软交换网络的维护支撑及话务分析工作,为软交换用户提供高质量满意服务,一整套完善的监测系统必不可少。本文主要介绍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的功能、体系架构以及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数据流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网络的融合,另一方面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方便了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引进。为满足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网络中出现了公共的业务平台——智能网(IN)。智能网的设计思想就是把呼叫连接和业务提供分开,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增强业务的能力,缩短了新业务提供的时间。而这种分离仅仅是第一步,随着承载的多样化,必须将呼叫控制和承载连接进一步分离,这正是软交换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Voip技术不断的实践,各大运营商出于网络成本及新业务提供等各种不同目的,将NGN技术应用于电信级网络。NGN是基于IP分组技术,业务与呼叫完全分离,呼叫控制和承载完全分离,融合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网络。本文结合营口网通软交换建设实践,主要对NGN架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固网运营商实现软交换后,业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赵洁 《硅谷》2013,(2):103-104
IMS是软交换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核心网络全面融合的最佳技术。软交换到IMS网络是必须的演进趋势,它既可以解决用户软交换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逐步实现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使用户可以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帮助我们油田通信实现全业务运营。主要通过对IMS与软交换现状进行比较,提出适合油田软交换到IMS网络一种合理的演进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Voip技术不断的实践,各大运营商出于网络成本及新业务提供等各种不同目的,将NGN技术应用于电信级网络.NGN是基于IP分组技术,业务与呼叫完全分离,呼叫控制和承裁完全分离,融合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网络.本文结合营口网通软交换建设实践,主要对NGN架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固网运营商实现软交换后,业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赵成华 《硅谷》2014,(8):135+101-135,101
随着人们对于通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通信技术变得日渐复杂。作为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租用,对于提升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文章主要对当前的交换技术进行研究,并且重点对主流的软交换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改善移动通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发展,PSTN用户正逐步转变为软交换网络用户,以软交换网络为核心、PSTN端局作为接入的网络结构模式已形成。软交换网络通过基于IP传输的协议实现呼叫、业务控制和语音、数据的传输,将PSTN与数据网络结合起来,提供多种灵活丰富的业务。目前,如何与已有的PSTN端局网络有效互通,以实现业务的共享;同时兼顾业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改造,提升网络的业务能力,正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将介绍如何在软交换上实现固网彩铃业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MMS业务平台和软交换已经成为通信领域较为关注的两大热点。本文初步探讨了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对MMS业务平台的支持,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交换的多媒体短消息(MMS)业务平台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容灾网络的设计,本论文重点对基于软交换技术实现的容灾网络进行了设计研究,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具体的软交换网络容灾组网规划设计方案,并对容灾网络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了通信设各的选用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软交换网络容灾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网络(NGN)核心技术之一——软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交换是NGN的控制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它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软交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NGN)核心技术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  相似文献   

12.
仇长辉 《硅谷》2013,(7):11-1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宽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宽带网络业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此时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灵活且个性化的业务服务,人们便提出了下一代网络概念。而软交换技术就是下一代通行网络方案的焦点之一。本文就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在介绍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基础上,提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Vo IP网络结构,以及基于软交换技术的Vo IP网络相对于传统Vo IP网络在实际应用当中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软交换技术在公网中已经大规模应用,在地铁通信网中的使用也形成了趋势,将软交换提供的增值业务与现有的地铁运营模式相结合,融合公务电话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为软交换在地铁中的应用提供实用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亮 《硅谷》2011,(2):105-106
核心网在GSM-R网络中是十分重要的,基于铁路通信的特点和需求,将软交换新技术引入核心网中,能够克服铁路通信网络业务需要和本身局限性的矛盾,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特点,研究分析软交换在GSM-R网络中的建设方案,分析GSM-R核心网可能采用的各种模式,提出软交换建设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给出核心网建设的建议、网络容灾备份方案和QoS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艾明  陈山枝 《高技术通讯》2007,17(8):783-788
提出了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互联互通的新模型--半紧耦合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将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和无线局域网之间互联互通信令的传输通路.随着多模终端的普及,并且无线局域网的无线覆盖范围一般均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因此半紧耦合模型是可行的.与紧耦合和松耦合模型相比,半紧耦合模型及专为其设计的混合认证机制能够在现有系统改动最小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用户隐私和提高互联互通系统的安全性.所搭建的试验系统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吴涛 《硅谷》2010,(5):50-51
在NGN网络中,"双归属"是一种防止软交换设备宕机、软交换设备升级维护或者是出现突发灾害事故时能够提供紧急通信的容灾机制,通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两套软交换系统之间的互为备份的方式,来保证当其中某一台软交换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另一个软交换设备能够将其业务全部接管过来,从而确保网络在紧急时刻的通信安全。因此,介绍心跳检测技术、切换切回技术等双归属的实现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本地网的实际情况,就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双归属技术及其应用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8.
郭韶峰 《硅谷》2010,(1):16-17
以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和电网业务与规模发展的需要为切入点,进行典型协议分析,研究地区级电力调度通信网的业务、网络规划、配置、接口和设备现状,提出一种电力多媒体软交换通信的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9.
软交换呼叫控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呼叫控制模型设计是软交换控制器软件设计的核心,现有的呼叫控制模型都和具体的网络相关,不利于同时支持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业务。在分析常见的几种呼叫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呼叫控制模型,阐述了其结构和特点,并和现有的呼叫控制模型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李海涛 《硅谷》2010,(4):44-45
IP软交换承载网是以IP技术为核心,承载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软交换承载网络。为了满足未来几年联通业务网IP化演进时对IP承载的需求,支撑长期的软交换、3G、IMS等网络的演进和基于IP的通信级公众数据业务的开展需要建设一张基于IP的软交换承载网。因此,将IP软交换承载网规划设计的思考过程和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