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标识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制造业数据融合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5G+工业互联网”是当前5G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的产物。标识技术在“5G+工业互联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标识、“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分析了未来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情况,重点探讨了标识与“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及当前发展出的几种典型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智能制造不断兴起,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的智能制造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生产体系,需要对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促进通信与信息的不断融合,将智能制造的各环节产业链和价值链联系起来,加强数据分析、传输和处理,不断提高我国智能制造的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论述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意义并对其创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而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的节奏。  相似文献   

4.
当前,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进入纵横深化阶段,通过央地政策引领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应用体系加速融合和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发展成效显著。分析总结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可能会面临建网成本高、产业支撑力不足、应用落地难、网络安全风险增加三方面的问题,如何保障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剖析上述3个问题到给出总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目前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文章着力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转、用什么转、如何转三个重点问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痛点,创造价值,而转型的开展应基于双螺旋模型,从价值、技术、业务三个视角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全要素、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的连接实现对企业乃至制造业的重构,从技术角度形成数据维、产业维、架构维三方合力,最终从业务角度实现分业施策、需求牵引、场景驱动,致力于形成业务-价值闭环和业务-技术闭环,助力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各垂直行业,实现制造业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深度融合的规模化应用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针对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过程中面临5G网络特性带来的安全风险与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薄弱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同时,通过分析国家发布的“5G+工业互联网”相关安全政策,最后提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推进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工业企业行业痛点和客户应用需求等方面分析,对5G+工业互联网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对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融合部署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正>工业互联网是数字浪潮下工业体系和互联网体系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发展和建设工业互联网,是世界各国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共同选择,是顺应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18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主办,成都市两化融合企业联盟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互联网+制造"专题论坛如期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以"工业软件助力‘互联网+制造业"为主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正在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出路,谋求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车联网为电信运营商切入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入口.本文简要介绍了车联网的背景和内涵,并以某运营商在车联网的应用为案例,详细论述车联网在摩托车行业的技术方案和市场价值,为电信运营商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全新产业生态,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数据驱动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成为建设国家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唯一的识别物理实体和数字实体,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标识数据管理和交互,支撑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有利于突破数据治理困境,加快数字化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产品认证致力于降低系统性交易成本,其工作模式成型于电气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在信息通信行业与各制造行业融合的大趋势下,产品认证如何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环境下发挥认证价值成了一个现实且迫切的课题。回顾了产品认证发展历程,梳理了产品认证发展瓶颈,分析了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环境下以“数据”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新特征,提出了新工业环境下产品认证应以“数据”为核心,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三方面重构产品认证工作方法,实现认证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李洁  张东  常洁  杨震 《电信科学》2017,33(11):146-153
随着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已成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大趋势,而工业连接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能力。基于此,首先介绍了工业领域OT与IT网络连接技术的现状,然后结合中国制造2025,对工业互联网的八大场景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工业连接的数据采集、IP 网络、无线网络、标识解析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内现状,对工业连接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通过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以更高的成本效率赢得竞争。工业互联网则是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路径,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必需的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未来,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企业的不同特征,设计差异化的策略并关注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中小企业开辟数字化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15.
5G的发展和规模化商用将给互联网和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工业领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5G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将显示巨大威力,它将推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在安全方面,5G时代除了技术本事存在的问题外,传统互联网普遍的安全问题将被放大,传统工业控制系统和设备自身防护能力较差,海量工控系统、业务系统接入互联网后将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对象。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高度融合时代的到来,任何一次网络攻击都有可能造成一个企业的“瘫痪”,而发生在国计民生领域,其危害更加严重,这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渗透为推动中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新动力,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从人工智能对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挑战、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描述,并针对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5G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制造发达国家都针对工业互联网快速增加的频率需求给出应对频率方案,针对工业4.0和垂直行业分配一定专有频率,用于部署本地网络。本地5G网络频率监管是一种新型的灵活的更加精细化的频率管理方式。对当前的国际本地网络频率分配以及监管框架进行梳理,主要调研各个区域和国家已经分配或者正在规划本地网络的频率和监管框架,包括频率范围、频率申请流程、申请资质、技术中立或者技术限定原则,干扰管理、射频指标等,并给出一定的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莫佑锟 《移动信息》2023,45(8):55-57
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共同构成。其中,网络体系由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3部分共同构成。网络互联可以让要素之间的数据传输得以进行,数据互通可以让要素之间的传输信息得以相互理解,标识解析可以让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得以完成。在此过程中,有线网络仍占据很大的比重,实时工业以太网非常适合成为通信主干网,现场总线技术在设备级通信中有着很大的影响,5G等新技术则使无线网络由补充技术向主要组成的方向加快发展。在数据交互方面,加快信息建模技术的发展,推动IT和OT相结合的多源异构数据的共享、传递和交互。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有关企业根据行业的实际需要,提前建设工业互联网的网络设施,加快对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冯晓龙  张刚  唐兵传  吝健 《移动信息》2024,46(3):296-298
文中介绍了互联网平台在钢结构制造中的应用,探讨了云计算技术在资源调配、设备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应用。通过云计算技术,企业可以实现灵活的资源调配和设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大数据技术能实时采集和分析生产数据,实现质量监控和故障诊断,而物联网技术能实现设备与传感器的联网和远程管理。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