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本文对现阶段空间激光通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探究,分别对高功率、高速率激光调制发射技术、复杂环境下维持高灵敏度的光信号接收技术、高精度APT技术以及发射接收光学系统及基台技术进行介绍;接下来,又提出了空间激光通信发展趋势,包括通信速率继续提高及光通信组网取代点对点通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锐  林宝军  刘迎春  沈苑  董明佶  赵帅  孔陈杰  刘恩权  林夏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3,52(3):20220393-1-20220393-15
由于激光通信在空间传输中波长短且方向性强,已成为下一代卫星通信与导航的重要手段。激光星间链路的高速率、高带宽、高安全性等特点,可以提供高质量卫星空间通信,同时其还可以提高星间测距的精度,因此,构建激光星间链路成为下一代卫星网络的研究重点之一。文中首先从技术层面介绍激光星间链路的基本组成,主要介绍了卫星激光建链模式、卫星激光信号调制模式及卫星激光载波波长三个重要技术点。从技术到现象,根据不同轨道高度和不同的任务需求,按照发射时间顺序综合调研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典型中高轨和低轨卫星激光通信成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计划。通过调研,进一步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卫星激光通信发展标准化、兼容化、网络化和商业化四个趋势,并从微观角度总结了卫星激光终端弹性化和模块化的发展方向。最后,除了作为通讯手段,展望了星间激光链路用于卫星激光测距的良好前景。通过对激光星间链路的现状、趋势和展望的综合分析,旨在为未来激光星间链路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为我国未来星间激光通信和测距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无线电方法空间信息传输能力不足问题,简要分析了空间激光通信的优势,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空间激光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计划,研究了空间激光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卫星小型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调制技术的空间激光通信及组网方法。结合我国空间激光通信发展现状与不足,总结并分析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的通信手段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空间激光通信正以其通信容量大、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保密性强和不受干扰等其它通信手段无法实现的特点,作为一种比现在使用的微波通信更先进的未来新的空间通信技术,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一、空间激光通信的基本技术 所谓空间激光通信,就是在卫星与卫星之间、空间站与卫星之间、地球站与卫星之间、地球与其它行星之间以及卫星与航天飞机之间等宇宙空间的两个点之间,利用激光进行信息传递。最适合于空间激光通信用的激光,是半导体激光(激光二极管)以及激励激光二极管的钇铝石榴石激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分析当前空间激光通信发展中的主要技术,对空间激光通信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玮 《激光与红外》2013,43(8):864-866
综述了国内外激光通信技术和激光测距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由于空间条件等的限制,激光通信和测距的复合需求不断增加,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外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最后对激光通信测距技术的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深空飞行平台促进了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但受空间搭载条件的限制,深空飞行平台对通信载荷的集成化和综合化的需求愈加明显。综述了国内外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涉及的主要关键问题,指出了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于光波通信比无线电通信具有诸多优点,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用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的高功率、高速率电光调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LiNbO3横向电光调制理论基础入手,对电光调制晶体调制器件的设计进行了讨论,并设计出了高功率高速率LiNbO3电光调制器,满足了最大输出光功率为150mW,总的激光利用效率为10%的技术指标,最后对电光调制器分别在室内18m、室外6.4 km进行了信号传输能力测试.  相似文献   

9.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对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和空间微波通信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然后介绍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发射技术、接收技术、光束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机载激光猝发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TP技术建立机载激光数据链路,同时通过激光猝发通信方法实现战斗机之间信息传输。主要进行了激光猝发通信技术系统分析、ATP技术具体研究以及采用Optisystem软件进行通信仿真验证。为了能在高速率数据猝发传输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完整,系统采用了专门设计的数据帧结构和编码方式。仿真结果表明:猝发通信方式能够满足通信要求,系统最小误码率为1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