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都是事业单位建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采用事业编制进行管理。这种不科学的性质定位,导致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超编、机构膨胀、道路运输管理不能发挥应有职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而分析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性质定位的不科学性,提出我国道路运输机构性质定位和人员管理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汤国华  龚定勇 《山西建筑》2007,33(19):31-32
选取有代表性的佛山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城市规划面临的历史性任务,从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分级管理的体制模式、分级管理的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协调机制、规划编制体系和规划管理制度多方面提出了佛山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以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小城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探讨如何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发挥各级城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4.
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对城市规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的运作在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及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这是导致当前城市规划运行中所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秉清  路言志 《规划师》2004,20(3):13-16
贵州省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存在规划审查审批制度不合理、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改革方案包括成立省地两级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调整健全省规委专家委员会,推行派驻规划监督员制度,健全规划执法机构和开展规划垂直管理体制试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法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国的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规划领域可谓独树一帜,独特的城市规划行政体制是其中重要的制度原因。详细了解法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法国城市规划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法国的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规划领域可谓独树一帜,独特的城市规划行政体制是其中重要的制度原因.详细了解法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法国城市规划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试析注册城市规划师业务素质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耿毓修 《城市规划》2000,24(2):46-47
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以人发(1999)39号通知印发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界定了配备注册城市规划师关键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制定了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考试办法和注册手续,明确了注册城市规划师的权利和义务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大约70%的城市设立了独立行使职能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机构,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编制和咨询的机构已达1000多个,全国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已有5万余人。1994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城市规划行业的形成。新…  相似文献   

9.
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志武 《规划师》1998,14(3):24-25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地位、作用、相互联合关系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由三部分组成:行政执法部分、技术支持保障部分和监督审核部分。行政执法部分是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是整个体系的骨干部分,负责协调整体关系,组织实施行动,监督执行过程与结果。该部分的根本任务是利用法制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综合方法,依据城市规划及有关法律,对整个城市的物质空间建设实施管理,它拥有对规划法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建议规划管理审批程序邵海青,刘维宁一、规划管理机构及管理依据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和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行政辖区范围内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在首都规划建...  相似文献   

11.
结合城乡规划法实施后武汉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探索和规划管理实践,回顾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探索了规划分层编制和管理的创新模式,并就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覆盖前该如何应对提出了阶段性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2.
姚凯 《规划师》2002,18(1):76-78
简要回顾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历程,并从城市规划制度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规划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倡导的合作博弈过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制度变迁发展要在规划理念、规划制度结构、运作方式和过程控制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发达地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变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贤 《城市规划》2006,30(11):36-40
结合发达地区县(市)域①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域一体化进程等背景变化是规划变革的主要动因,规划必须应对这些背景变化提出适应性的变革要求;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问题、规模问题和外来人口问题是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针对发达地区县(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要求,认为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将转向突出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弱化“三个结构规划”,强化片区规划组织,从新的视角研究区域支撑系统规划,并提出了乡镇联盟、规划垂直管理、跨区域增长管理等相应的实施机制,增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效力。  相似文献   

14.
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新的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带来的挑战,包括市场灵活性与规划刚性、规划的双重职能(市场扭曲与更正市场失效)、规划之间冲突、评估编制等。讨论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建议和方向,如提高规划容量、灵活的功能分区、多样的建设标准、改变土地需求决定模式、规划整合、政策和计量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贯彻城乡规划法推进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动力和条件,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规划管理实际工作,分析了目前在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开发控制体系中的规划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田莉 《城市规划》2007,31(12):78-83
长期以来,我国规划管理领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借鉴西方国家开发控制体系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规划管理自由裁量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规划界目前提出的将规划成果法定化和引进公众参与来制约自由裁量权的做法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实行"程序法定化"和建立"自由裁量权的经济制约机制"比形式上的规划成果法定化和公众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规划管理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照明规划已纳入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其编制也应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照明编制方法等相应法规与规范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我国由于城市照明规划提出时闻较晚,且具有多个学科交叉的特点,还未形成成熟有效的规划方法。本文回顾当前城市规划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比较分析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城市照明规划,提出我国城市照明的规划趋势,并以北京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为例,探索我国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邹军  叶晨 《城市规划》2013,(2):31-34
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数据构成、技术架构具有其独特性。结合新一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全省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建库和应用平台的开发工作。根据区域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应用需求,制定了面向未来区域规划工作需求的数据标准,实现了全省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空间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为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数据分析、规划决策支撑等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城镇群规划:几个原则与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波  潘强 《城市规划》2004,28(4):37-4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群正成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组织的新形式,其规划建设必须按照一种新的原则,结合城镇群的实际与发展趋势,从规划任务、编制技术及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German landscape planning has gathered many experiences and become an outstandingly working system of the nation’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y reviewing its history, values, and legal frame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raws conclusions for its success into four logics: 1) the normativ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deduction of objectives is transparent and stems primarily from eth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2)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re considered in the overall spatial planning and local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3) planning methods include ways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4)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y and the scale effect of landscape processes are considered. These logics are reflected and guaranteed by the German legislation.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reality, the authors argue that China needs more efforts to further separate the right to use and the revenues from the ownership of the spatial resources, and build a balancing mechanism for public-private interest negotiation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planning; In addition to enrich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 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lower planning levels by establishing respective routines of bottom up initiatives and processes; Within the “Five- Level and Three-Type Framework,” China should introduce cross-level and cross-regional plann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at facilitates the paid supply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ublic goods like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