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酸盐预氧化除藻工艺对含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水中有机物浓度和种类的变化影响藻类的混凝去除的问题,利用色质联机和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等手段,研究了高铁酸盐预氧化除藻工艺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虽然高铁酸盐氧化后含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数量及浓度增加,但能够被后续混凝、沉淀过程去除,剩余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低于单纯硫酸铝混凝。这些增加的有机的是由于藻类细胞在高铁酸盐氧化刺激下释放出胞内物质所致,它们在混凝过程中能够起到助凝剂的作用,提高了混凝过程中的综合除藻效率。高铁酸盐预氧化不仅提高了藻类去除效率,而且能够很好地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厂出现藻污染和嗅味问题,通过二氧化氯预氧化进行去除藻污染和嗅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预氧化的投加量为1.0mg/L时,就可基本完全去除藻污染,并有效控制藻毒索的释放;能够显著增加浊度、色度、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率;能够抑制藻类在平流沉淀池中的再生长;游离二氧化氯稳定持续地氧化积累在滤池中的藻类及胞内物质,有效地解决了滤后藻毒素及致嗅物质升高问题.二氧化氯预氧化可以作为应急除藻、解决嗅味问题的有效措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地表水厂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时,采用预氯化措施易生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的“ 三致物质”,其中以卤代副产物居多,为了降低卤代副产物的含量,提高地表水厂出水水质的毒理学安全性,提出了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代替预氯化的方法,对预氧化的效果和高锰酸钾的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富营养化水源水含藻量高的特点,分别采用生物过滤、臭氧预氧化-生物过滤、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四种不同处理工艺,研究了各工艺对高藻水源水的除藻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过滤预处理对原水中藻类的去除率介于58.55%~75.89%,平均去除率为69.04%;当臭氧投加量为1.5mg/L时,臭氧预氧化-生物过滤工艺对原水中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5%以上;在PAC投加量为15mg/L、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8mg/L时,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可以取得90%以上的除藻率;混凝-气浮工艺的除藻率介于87.86%~94.18%,平均去除率可达90.68%。  相似文献   

5.
当地表水厂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时 ,采用预氯化措施易生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 ,其中以卤代副产物居多。为了降低卤代副产物的含量 ,提高地表水厂出水水质的毒理学安全性 ,提出了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代替预氯化的方法 ,对预氧化的效果和高锰酸钾的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不同预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预氧化剂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在高锰酸钾灭活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和臭氧对藻类的灭活反应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次氯酸钠较易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萎缩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对藻细胞的灭活动力学常数为(220±3)L·mol-1·s-1,不同初始次氯酸钠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臭氧对于铜绿微囊藻细胞有极强的氧化作用,细胞灭活速率常数达(2 655±15)L·mol-1·s-1,能迅速引起藻细胞破裂及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不同初始臭氧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3种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臭氧与次氯酸钠在氧化过程中比高锰酸钾更易引起藻细胞破裂及IOM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试试验研究了预氯化对粉末活性炭除嗅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氯化会破坏藻类细胞而增加原水嗅阈值;采用预氯化去除嗅味,加氯量存在一个临界值;预氯化后,常规工艺对嗅味的去除效果降低;预氯化对粉末活性炭除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延长预氯化时间可以提高整个工艺的除嗅效果。  相似文献   

8.
预氧化与气浮工艺联用处理高藻水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比较几种预氧化药剂(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氯以及臭氧)与气浮工艺连用时对原水浊度、UV254和藻类的去除效果,确定出各预氧化药剂的最佳投量,并筛选出适合处理此类水源水的最佳预氧化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温高藻水源水处理,氯、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臭氧最佳投量分别为1.5、1.0、1.2和1.5mg/L,适合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藻水处理的最佳预氧化药剂是臭氧.  相似文献   

9.
预氧化处理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联用会使含氮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甲胺(NDMA)质量浓度上升,典型水处理工艺条件下NDMA的质量浓度为60~100 ng/L,为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研究次氯酸钠氯化预氧化及高锰酸钾预氧化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polyamine)在不同条件下联用并用氯胺消毒后NDMA的生成量.结果表明:随着预氧化剂投加量、pH、polyamine投加量及Br-质量浓度的增加,NDMA的生成量也相应增加;低质量浓度NH_4~+会导致NDMA生成量增加17. 5%左右,但随质量浓度增加,NDMA生成量逐渐减少至初始水平;随着NO_2~-质量浓度增加,NDMA生成量显著减少,当NO_2~-的质量浓度达到10 mg/L时,NDMA的生成量为最初的15%左右;氯化预氧化过程符合UDMH机理,而高锰酸钾预氧化过程包含UDMH机理及羟基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生产性试验,对高锰酸钾预氧化和折点加氯工艺进行对比,检测高锰酸钾对原水中有机物、铁锰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确定能否取代折点加氯.试验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能成功地取代折点加氯,解决了水厂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安全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