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硅灰石合成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酸钙包覆二氧化硅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烧结法合成了硅灰石,用IR、XRD和SEM等手段分析了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硅灰石形成的影响以及硅灰石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用碳酸钙包覆二氧化硅复合粉体为原料,在1300℃烧结3h,可合成出高纯的高温型硅灰石.采用原料包覆技术合成硅灰石,具有原料混合均匀度高,合成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产物颗粒细、纯度和白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采用不同的晶形导向剂进行铝酸酯改性,制备出了硅灰石-纳米碳酸钙二元复合粒子、硅灰石-纳米碳酸钙-铝酸酯三元复合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能谱分析(EDX)和在PP中的应用,对针状硅灰石纤维进行了纳米修饰和改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硅酸铝包覆硅灰石复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铝和硅酸钠为包覆改性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在硅灰石表面包覆纳米级硅酸铝,在包覆量为5%、硅灰石悬浮液固液比为1∶15,硫酸铝浓度为0.15mol/L、硅酸钠浓度为0.45mol/L、滴加速度为1ml/min、温度为70-80℃、反应时间60min等最佳条件下,制备了硅酸铝/硅灰石复合粉体。结果表明,硅灰石表面均匀地包覆了一层纳米粒级的硅酸铝,白度提高了2.0%。  相似文献   

4.
“矿物粉体的表面化纳米修饰”是在矿物颗粒表面包覆 1层纳米颗粒 ,其表面既具备了纳米颗粒的的优异特性 ,又改变了微米级矿物颗粒的表面特征。将纳米化修饰后的矿物粉体填充到聚合物材料基体中 ,将缓解锐利的棱角和平整的晶体解理面造成的复合材料内的局部应力集中问题 ,从而获得高性能的复合材料。本项目选用廉价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碳为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原料 ,具有工业化基础和非常低的纳米化修饰工艺成本 ,该技术属于原创性发明。中国科学院葛昌纯院士、中国工程院陈清如院士、邱定蕃院士和张国成院士为鉴定委员 ,于 2 0 0 3年 7月 2 2日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石灰乳液饱和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中各工艺参数.包括碳化反应温度、CO2通入速度、搅拌速度以及晶形控制剂的加入.对碳酸钙产品颗粒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制备出了粒径为45nm左右的立方形纳米碳酸钙和500nm左右的纺锤形碳酸钙:以柠檬酸钠为晶形控制剂,制备出了长径比为9的链状纳米碳酸钙;另外.柠檬酸钠的存在,加速了碳酸化反应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机械研磨法,通过白炭黑湿法研磨解聚和硅灰石-白炭黑共混研磨手段制备硅灰石-无定形SiO2复合颗粒,对复合过程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对硅灰石-SiO2复合颗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灰石-SiO2复合颗粒以硅灰石表面均匀包覆无定形SiO2为特征所形成,在球料比5∶1条件下,浆体质量分数15%、硅灰石与SiO2复合比例5∶5、复合研磨时间40 min为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硅灰石表面改性的4种方法(机械力化学改性法、包膜法、偶联剂法和无机纳米包覆改性法)及其改性后在工程塑料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首先将水玻璃和1 250目,长径比5~8的硅灰石粉以一定的比例混合配制成溶液,然后将溶液加热至适当的温度,加入适量的盐酸与水玻璃反应,生成的纳米SiO2晶粒包覆在硅灰石上,制得纳米SiO2包覆的硅灰石无机复合粉。再采用铝酸脂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以其填充改性聚丙烯(PP),可同时达到增强、增韧的目的;且可大大提高填充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试验表明纳米SiO2包覆对硅灰石粒子形貌的修饰有助于两相界面的结合。纳米SiO_2包覆硅灰石粉填充改性聚丙烯  相似文献   

9.
采用搅拌磨中硅灰石和TiO_2湿法研磨方式,对制备硅灰石-TiO_2复合颜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制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对其性能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灰石基体研磨时间,硅灰石-TiO_2共混研磨过程机械力和pH值等对复合颜料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硅灰石-TiO_2复合颗粒以TiO_2在硅灰石表面均匀包覆方式所形成,它具有和钛白粉相当的颜料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液相机械力化学法制备硅灰石/TiO2复合颗粒材料(WOL/Ti-CPM)各因素的影响、WOL/Ti-CPM的颜料性能及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球料比和研磨时间等机械力条件及TiO2用量对WOL/Ti-CPM性能影响显著。WOL/Ti-CPM具有类似钛白粉的颜料性质,白度96.6%,遮盖力17.97g/cm2,吸油量22.72g/100g。SEM分析显示TiO2在硅灰石表面形成了有效包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