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银行关于非自愿移民的工作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一德 《人民长江》1995,26(11):53-57
世界银行关于非自愿移民的工作指南1前言本指南介绍世界银行关于非自愿移民的政策和工作步骤,以及要求借款人开展有关非自愿移民工作时应符合的条件。涉及移民安置的工程项目,无论是移民安置还是独立的工程本身的前期准备工作,其规划和贷款都是一个完整的部分。任何涉...  相似文献   

2.
吴青松 《水利天地》2006,(11):18-20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进程,而这一进程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非自愿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移民面临着众多突然降临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归纳为丧失土地、无家可归、失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食物没有保障、疾病和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政策移民安置规划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银行规定,凡涉及非自愿移民的项目都要向世界银行总部提交移民安置专题报告,经审查通过后.项目才能进入评估阶段:文章介绍了世行非自愿移民政策、借款人的职责及如何按世界银行要求;住备移民安置规划,可供世行贷款项目实施管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综合开发项目——昌马水库重点龙头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工程涉及的非自愿移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文根据项目特点,介绍了昌马库区移民实施与管理的基本经验和世界银行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内外移民安置社会适应性调整经验,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浅析了影响非自愿移民社会适应性调整的诸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加快社会适应性调整过程,促进移民社区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移民安置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公众参与、补偿资金、安置规划、涉及各方面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移民安置中应重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约600个家庭因建设哥伦比亚乌拉一级工程大坝及其水电站而搬迁。该工程第一阶段的移民安置按期取得了实际的成果,但是要判断其长期的效果还为时尚早。本文叙述了该工程第一阶段移民安置工作的概况(包括移民安置任务、提出的移民安置规划、安装效果等)以及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徐扬民 《红水河》2012,31(3):84-86,95
参与式方法是移民安置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移民进行参与和互动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移民参与和协商安置活动的作用,从移民安置规划、实施以及监测评估全过程剖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移民参与和协商活动。  相似文献   

9.
国外及世界银行对非自愿移民的基本做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蔡频 《水力发电》2002,(4):18-20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需要,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本系统设计院,水电工程业主单位和地方政府移民管理部门赴美国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察。通过考察,较全面地了解到世界各国对工程占地移民问题的具体要求,还了解到世界银行移民专家对我国处理工程占地移民问题做法的认同程度。使我们能更好地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探索搞好我国水电工程移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乐  段薇  李建设 《人民黄河》2005,27(4):59-60
在分析心理健康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和移民的心理特征,指出非自愿移民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应包括:①心智正常;②正视现实;③能够控制情绪;④能够自我认识;⑤善于与人相处;⑥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caused by dam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being criticized as an additional cause of impoverishment of the poor population being resettled. Despite current improvements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there is little experience or research on the medium‐ to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on those being resettled. Within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Sri Lanka under the Mahaweli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rogramme, Kotmale Dam was constructed in 1985 for the purpose of hydr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nd irrigation water supply. Construction of the dam caused ≈ 3000 households to be evacuated and relocated. There were two resettlement alternatives for the families being affected by the dam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first was to stay close to the reservoir, and receive smaller land plots. The other was to settle in newly developed areas for Mahaweli Development Programme, being located >100 km from original villages, but receive larger, irrigated land plo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nsequences after 25 years of the resettlement caused by construction of Kotmale Dam, these authors conducted socioeconomic interview surveys of ≈250 households in three resettlement areas, including Mahaweli System H, System B, System C and villages located near the reservoir site.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ettlers perceived their livelihoods as being improved after their resettlement. Furthermore, the majority of them expressed their satisfaction regarding their resettlement choices and their current livelihoods, either in the resettlement sites located near the reservoir or in resettlement sites located far from the original settlement sites. However, their satisfac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different perceptions on the part of the resettlers that reflect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oices of resettlers were land ownership and/or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children. Thes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ttled people made conscious choices for their future, especially for their children. For future resettlement programmes, these authors propose that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considerations of future generations be incorporated in a feasible, sustainable manner,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2.
非自愿移民政策作为一个适用于各个国家世界银行开发项目的指导性政策,被广泛运用于世行支持的国际项目中。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水电企业参与海外发展项目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分析了世行有关非自愿移民政策与我国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的异同,从中学习其有益的经验,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提高工程效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对于库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并借鉴"过程-事件"分析模式,在移民安置计划过程、移民搬迁过程、收入恢复过程三大阶段的公众参与内容、形式等层面描述了A水库昌平县移民公众参与的现状。针对水库移民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提出:应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重视并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使村民自治与公众参与共同发展,合理引导、正确认识移民的公众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4.
虞泽  杨涛 《中国水利》2012,(20):35-38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管理决策是后扶政策实施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探讨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管理决策的含义、组织体系、过程、内容,并针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实施管理决策的建议,即提高决策能力,健全决策体制,建立沟通机制和决策失误赔偿制,加强整体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述中国非自愿移民的组织机构框架,认为现有的组织机构有3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中央政府的管理部门;第二个层次是省、市、县级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第三个层次是实施服务机构.对现有3个层次中移民管理、实施、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等机构的能力及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非自愿移民组织机构能力的设想:建立统一管理各行业征地拆迁与人口迁移活动的政府主管机构;加强业主对移民活动的管理、监督、协调工作,业主应设置专职移民机构与人员,搞好移民计划、实施、监督工作;加强征地拆迁服务机构和征地拆迁人员的资质管理,实行执证上岗证书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田一德 《人民长江》1993,24(8):17-21
我国自1988年实行建设监理以来,已在控制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库移民工程中尚未开展建设监理。按照我国“八五”、“九五”计划,到2000年新开工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将增加装机4000万干瓦,相应的移民安置与水库淹没处理任务将十分艰巨,因此在水库移民工程中实行建设监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它将有助于水库移民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并使其尽早发挥效益。水库移民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有:公路、输变电线路、小型水电站、工业及民用建筑、给排水设施、电信和广播枢纽及线路、水轮泵站、小水库及配套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港口码头、工矿企业、防护工程等。监理的内容应包括水库移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即从移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到运行巩固阶段。水库移民工程实行建设监理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来实施,并建立相应的监理机构,做到水库移民工程建设监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7.
朱林  黄剑 《广西水利水电》2012,(5):70-71,78
以四川省凉山州雅砻江某水电工程移民生产安置为例,对人口分解到户办法进行探讨,分析该办法的优点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郑瑞强  于婧 《中国水利》2011,(14):62-65
库区旅游开发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提出了库区旅游开发带动型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分析了当前库区旅游开发推动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旅游发展推进移民安置工作的观念落后、库区旅游开发不足、政策与管理水平不高、库区移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发展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水库移民长期补偿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移民长期补偿具有土地功能物化、工程建设效益共享、移民参与程度高的特点,既有利于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还可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次性初始投资,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方式的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大都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特点,应结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经营性、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对水库移民安置补偿应承担的责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分别实行企业独立承担、国家全面负责和企业承担与经营性资产相应责任的长期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杨威威  刘攀  周科 《人民长江》2016,47(23):116-119
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政策以帮扶对象的居住安全和脱贫致富为目标,采取搬迁安置、住房建设、设施完善、产业扶持、培训就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特困移民居住不安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等问题,提高帮扶对象的收入。通过对近3 a从事的省、县级避险解困规划编制以及各类政策稽查调研工作总结,分析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可为下一阶段顺利推进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工作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