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化植入TIVA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34例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TIVAP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右侧组和左侧组,中位年龄57(39~76)岁。准确记录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点至导管头端距离(L1、R1)和TIVAP港体至导管头端距离(L2、R2),分析患者身高、体重对TIVAP导管置入长度(L1、L2、R1、R2)的影响,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近段距离,并与实测数据作对比。结果 右侧、左侧颈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78/78)、98.2%(55/56)。L1值为(17.03±1.36) mm,L2值为(27.36±2.04) mm,R1值为(14.79±0.98) mm,R2值为(25.30±1.38) mm;身高与L1、L2、R1、R2值均呈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0、0.403、0.259、0.301,P值分别为<0.05、<0.01、<0.05、<0.01)。右侧组、左侧组导管置入长度(L1与R1、L2与R2)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预估近段距离与实测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L1、L2、R1、R2均无明显相关性;患者身高、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IVAP植入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可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置入深度,使手术更方便快捷,同时推荐在超声和DSA导引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导管断裂及其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单中心878例IVAP植入患者中发生导管断裂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导管断裂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结果 截至2016年11月31日,经颈内静脉植入IVAP术后导管断裂发生率为0.8%(7/878);断裂时间为术后855~1 412 d,平均1 133 d;断裂部位为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交界处、导管与底座接头处和皮下隧道部位。结论 导管断裂是IVAP植入后长期使用过程中严重并发症之一。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加强维护和护理宣教、适时取出等措施,有助于降低IVAP导管断裂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体位改变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头端位置的影响。方法 超声导引下床边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植入TIVAP。术后摄立位和卧位X线胸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分别测量X线胸片上第一胸椎上缘至导管头端距离。通过两者长度测量差异和固定体表标志判断导管头端位置移动。结果 86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TIVAP。有71例体位由立位改变为卧位时TIVAP导管头端向足侧移位,平均移位(12.29±7.48) mm;13例向头侧移位,平均移位(5.00±3.79) mm;2例无变化。TIVAP导管头端位置在立位改变为卧位时有向足侧移位倾向,平均移位(-9.32±9.36) 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与导管头端位置变化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VAP植入后导管头端位置会随患者体位变化发生改变,由立位变为卧位时导管头端易向心房内移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最为安全、有效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 047例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肿瘤患儿,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436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61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21.2%(98/463):近期并发症 32例(导管末端位置异常10例,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17例,局部皮下血肿5例);远期并发症66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导管移位滑脱 16例,导管渗漏断裂5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611):近期并发症13例(血肿3例,误穿动脉9例,夹闭综合征1例);远期并发症21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导管或泵体破裂渗漏3例,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取出困难2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具有并发症少,安全耐用的优势。PICC则置入简便、无需麻醉,费用低,置入后能即刻使用的特点。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故对于儿童肿瘤患儿,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右侧头臂静脉入路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采用BCV入路植入TIVAP共49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356例;年龄29~78岁,平均(47.3±13.2)岁。总结穿刺成功率及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9%(488/493)。手术时间18~35 min,平均(22.5±8.3) min。术中误穿动脉3例(0.61%,3/493),未见血胸、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携TIVAP时间为124~986 d,平均(271.1±53.8) d;并发症发生率为2.25%(11/488),包括港穴出血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部分血栓形成2例,纤维蛋白鞘形成6例,未见导管异位、断裂、置管相关夹闭综合征(POS)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右侧BCV入路行TIVAP植入,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植入TIVAP提供另一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倡导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重要性,比较经右锁骨下静脉(TSCV)和右颈内静脉(TIJV)两种途径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技术特点.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1年6月间共完成中心静脉通道植入术348例次,其中经右锁骨下静脉270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78例次;导管留置时间13~75d,平均23d.结果 TSCV组270次,268次成功,成功率99%.操作中和留置期间1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气胸2例,误留入锁骨下动脉1例,留置管阻塞3例,留置管进入右颈内静脉引起输液异常3例.穿刺口感染2例.TIJV组78次75次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婴幼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单中心)治疗的446例TIVAP植入术患儿临床资料, 患儿平均年龄1.3岁(4个月~2.8岁)。比较传统颈内静脉盲穿刺和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446例患儿中颈内静脉盲穿刺265例,平均需时7.6 min,一次穿刺成功201例(75.85%),发生穿刺并发症15例(5.66%);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181例,平均需时4.2 min,一次穿刺成功176例(97.24%),发生穿刺并发症3例(1.70%)。结论 婴幼儿TIVAP植入术时采用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穿刺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行DSA下长血液透析(血透)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存的主要方法之一,良好的血透通路甚为重要。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血透通路,然而对于内瘘阻塞、血管瘤形成以及因血管自身问题无法建立内瘘或内瘘失败等患者,长期血透导管留置不失为一良策。我科近2年来行长期血透导管DSA下置入术6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行长期性带涤纶双腔导管置入术62例共64次。62例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42~84岁,平均64岁,均因原动静脉内瘘不能维持血液透析而施术。1.1.2采用美国Bard Access System HemoSplit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14.5F,导管长24cm,均为U型,入血管端分叉,其动脉管腔容积1.6ml ,静脉管腔容积1.8ml ,涤纶环距双腔管入血管长端为19cm,U型入血管段为13cm,涤纶环距导管外固定端5cm。1.2方法手术62次在DSA下,2例因患者全身情况极差,在ICU床边进行,穿刺困难者采用超声辅助定位穿刺。1.2.1操作步骤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估颈部及锁骨下静脉等血管条件。我们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其后依次选右侧锁骨下静脉、左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1-3] 。选择颈内静脉入点为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或距胸锁关节上方5cm水平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点;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中内1/3下1cm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靶血管,进入导丝,撤出穿刺针,用双腔血透管体表透视定位,保证血透管血管端短头略超过胸骨角水平。确定血透管外端皮肤入口点(胸大肌端),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该皮肤点至血管穿刺点之间;胸大肌端和血管穿刺点处皮肤分别做1cm切口,并分离至真皮下。用隧道针开通两端皮下隧道并导引血透管穿过隧道,经导丝逐级扩张,置入可撕脱鞘,经可撕脱鞘进入血透管,边撕脱鞘皮边进入血透管,进入血透管完毕后,透视血透管形态及位置,确保血透管双头位于上腔静脉内,并回抽血液确保通畅,如血透管有打折、扭曲、位置不当或回血不畅,可进入超滑导丝进一步调整,最后缝皮外固定,肝素溶液封管。作安全,调管方便等优点。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患者62例64次,均系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本组置管62例共64次,62次在DSA下,2次在床边。4例因血流不畅,原位调整位置4次,重新置管2例,碎栓溶栓1例。62例患者置管后或调整后血液透析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57例留置随访至今均在使用。5例生存期<6个月。结论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具有良好可行性,主要常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原因与置管位置及透析导管头位置相关。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置管位置,双腔管头位置均应到达上腔静脉内;在DSA下具有定位准确,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AP)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中长期中心静脉输液通路,主要用于长期反复化疗、营养支持等临床治疗。然而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植入、使用维护和并发症诊治过程中有很多细节与规范需要重视,规范植入和使用维护对于能否安全植入中心静脉通路与长期使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目前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全程管理中心静脉通路,强调建设默契合作的多学科团队、规范化制度和监管流程,以推动中心静脉通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左侧腋静脉近侧段途径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采用超声结合DSA导引下经左侧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患者132例临床资料,分析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接受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TIVAP,左侧腋静脉穿刺成功率93.2%(123/132)。发生术中误穿刺动脉5例,气胸1例,心律失常3例,术后切口裂开1例,感染1例,导管移位2例,港体移位1例,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患者因舒适度欠佳,于术后3个月行TIVAP取出。未出现夹闭综合征、导管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结合DSA导引下经左侧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可行、安全,患者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