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作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42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Hcy水平检测,IVUS分别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段和正常参考段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等,并作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分析。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软斑块、偏心斑块和正性重构多见,钙化少;单纯高血压组患者斑块多表现为纤维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病变段MLA<单纯高血压组患者,EEMCSA、PA、PB>单纯高血压组患者(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正常参考段MLA<单纯高血压组患者,RPA、RPB>单纯高血压组患者(P<0.05)。病变段Hcy水平与病变段PA、PB呈正相关(P<0.05),与病变段MLA呈负相关(P<0.05)。结论 IVUS对评价轻中度病变有较高价值,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和弥漫。Hcy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高Hcy水平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 PLA2)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MI)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 2017年3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2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根据紫杉醇PCI和外科手术协同研究(SYNTAX)评分评价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评分(0~22分)、中评分(23~32分)、高评分(≥33分)。检测术前血脂、肾功能,术前术后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术后Lp- PLA2。结果 术后cTnT正常患者(n=155)、升高患者(n=67),Lp- PLA2值分别为(122.21±43.80) ng/ml、(224.53±65.00) ng/ml(P<0.05)。SYNTAX评分显示222例中低评分120例,中评分78例,高评分24例,Lp- PLA2值分别为(119.51±51.96) ng/ml、(178.67±61.49) ng/ml、(233.16±61.32) ng/m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Lp- PLA2与术后cTnT值呈正相关(R=0.49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 PLA2为PCI围手术期c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77,95%CI=3.368~16.156,P<0.05);Lp- PLA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96(95%CI= 0.874~0.945,P<0.001),最佳截断点为179 ng/ml,诊断PMI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2%、66.7%。结论 Lp- PLA2与PCI患者术后cTnT升高相关,术前高水平Lp- PLA2是PCI术PMI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到的破裂斑块部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 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6例,按IVUS所见,将患者分为有破裂斑块(RP)组18例和无破裂斑块(CTL)组18例,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法(cTFC),研究PCI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 RP组共发现18处破裂斑块,破裂斑块空腔面积平均为(3.3 ± 2.8)m2,破裂斑块处斑块负荷平均为68.7% ± 12.1%,CTL组为69.2% ± 11.7%。RP组平均cTFC由术前25.5 ± 8.0降为22.1 ± 5.3(P = 0.13),CTL组则由术前25.2 ± 7.6下降到15.1 ± 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与CTL组相比,在破裂斑块处行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帧数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处介入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治疗的连续258例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至少1年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确诊为ISR患者(ISR组)和同期26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但无ISR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术后用药、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DES植入治疗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ISR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SR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和吸烟多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增高,但LVEF减低(P 均<0.05)。尽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数和支架植入部位无显著差异,但ISR组支架直径较小、长度较长,分叉病变多见(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吸烟、hs- CRP、LDL- C、支架长度是ISR独立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LVEF与ISR呈负相关。结论 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ISR发生与多个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或介入因素相关,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善左心室功能,对预防ISR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小血管、长支架和分叉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 ~ 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 ± 1.74)mm2和(2.33 ± 1.62)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 ± 13.52)%和(65.71 ± 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 ± 9.26)%和(29.84 ± 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 < 0.05或 < 0.01)。以最小管腔面积 < 2.3 mm2预测FFR < 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 > 70%预测FFR < 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 < 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探测衰减斑块,并探讨衰减斑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入选AMI住院患者85例,作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根据IVUS是否探测到衰减斑块将患者分为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IVUS影像学结果、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 85例AMI患者中35例(41.2%)检测到衰减斑块(衰减斑块组),50例(58.8%)未发现衰减斑块(无衰减斑块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有衰减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0.01)。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间CAG时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球囊扩张后衰减斑块组TIMI 0~2级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减斑块组(P=0.003)。衰减斑块组患者术后CK-MB值上升患者比例和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衰减斑块组(P<0.01)。结论 衰减斑块可导致PCI术后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升高,更常见于STEMI患者;衰减斑块呈显著高危性,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CK-MB值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技术在指导冠状动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武警部队总医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连续55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8个开口病变植入支架前后作SBS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验证。根据支架完全膨胀和精确定位相关标准评价SBS检查和IVUS验证结果。结果 对比IVUS验证结果,SBS技术精确指导PCI手术中48个(48/58,82.8%)病变的支架定位,同时检测到8个(8/58,13.8%)病变为支架膨胀不全。SBS技术预测支架膨胀不全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0%。SBS检测到的支架管腔最小面积(MSA)与IVUS验证的MSA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01)。结论 SBS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能精确提供植入支架定位及支架完全膨胀信息的方法,可常规应用于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开展IVUS检查的临床中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小直径旋磨头行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治疗冠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12例冠脉重度钙化病变患者,行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分析冠脉斑块旋磨特征、血管造影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12例患者16处病变均成功行冠脉斑块旋磨术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均为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术后冠脉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2.7% ± 7.6%降到术后的35.2% ± 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植入22枚药物洗脱支架。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16/16)。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0 ± 0.02,其中93.8%(15/16)病变旋磨头直径 ≤ 1.50 mm。手术成功率为91.7%(11/12)。术中1例(8.3%)出现慢血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中未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冠脉穿孔、夹层、死亡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病例。所有患者随访(7.1 ± 2.5)个月,无再发心绞痛,未见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小直径旋磨头行冠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基因(1、2、3、9)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80例在我院行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脉造影任何节段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一次冠脉造影减少0.4mm者为冠脉粥样斑块有进展),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详细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冠心病易患因素等,以及检测每例患者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两组患者MMP-1、MMP-2、MMP-3和MMP-9基因启动子部位的序列,分析两组多态频率。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上述基因的多态比率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分别为41.9%比18.4%,P<0.05和77.4%比46.3%,P<0.01);斑块进展组hs-CRP的浓度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0.26±0.44)mg /L比(0.02±0.14)mg /L,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 为1.45~110.29,P<0.05和OR为2.99,95%CI 为1.04~8.63,P<0.05)。斑块进展组中MMP-3(-16126A/6A)基因型和MMP3(-16126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斑块进展组(87.1%比53.1%,P<0.01和93.5%比75.5%,P<0.01)。MMP-1(-1607GG)、MMP-2(-955A/C)和MMP-9(-1562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斑块进展组与非斑块进展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女性、高浓度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MP-3启动子区域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