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智  刘莹  罗院明 《工业加热》2019,(10):969-973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偏心程度狭窄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和血液各组分浓度分布,分析偏心指数(EI)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探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生长机制。方法 将血液视为红细胞组成的固相和混合血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纯净血浆)组成的液相,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狭窄血管中的血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斑块偏心分布对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斑块偏心分布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机制间相互作用。结果 斑块偏心分布将导致血流速度加快、斑块下游区域产生回流和回流区血流速度较低。斑块处壁面切应力(WSS)明显增大;斑块EI越大,回流面积越大,斑块处出现WSS更高。 结论 斑块偏心分布使血管壁内皮细胞层更易受损,导致结构与功能异常;血液中各组分在斑块下游的浓度极化现象更为明显,从而使斑块更易生长,造成血管堵塞,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致死概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基于CTA的无创性评估颈内动脉(ICA)狭窄技术。方法 将研究对象CTA断层图像导入Mimics 10.0图像处理软件并重建ICA三维模型,再导入ANSYS 13.0有限元分析软件,赋予边界条件后运算得出评估ICA的功能性指标——虚拟的狭窄段前后压力梯度(TSPG)和血流储备分数(FFR)。结果 DSA检查提示研究对象左侧ICA起始段管腔不规则狭窄约50%,且可见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本无创性评估技术,成功模拟得出研究对象左侧ICA虚拟TSPG为13.04 mmHg,虚拟FFR为0.93,提示左侧ICA无功能性狭窄,未达到临床介入治疗标准。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CTA的无创性评估ICA狭窄模拟技术,并与临床DSA检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内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血流动力学分布,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一个心动周期颈动脉内血流特性进行数值分析,根据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分析心动收缩期和心动舒张期对血流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 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颈动脉内血流特性分布情况。与心动舒张期相比,心动收缩期颈外动脉入口处分布较大面积血流停滞区,该区域内血流速度低,壁面压力低,壁面切应力低,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结论 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血流速度低引起血液回流,脂质、纤维等大分子易沉积;壁面压力低形成“负压”效应,正常血流发生改变,流动速度变慢,脑部供血不足;壁面切应力低使近壁面血流流态被破坏,血小板活性增强,内膜过度增生;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易引起应力集中,增大血管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42例84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15支,狭窄程度在50%~70%者17支,>70%者30支,闭塞者4支,单侧正常者18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A可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动脉狭窄接受腔内斑块切除成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1月采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1例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术中V1段远端放置保护伞。结果 手术取得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恢复良好。结论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重度狭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瘤术后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为临床了解动脉瘤术后复发机制提供帮助。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Mimics重建颈内动脉瘤术前、术后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与大型流体力学软件CFX进行非定常流动计算与分析,通过有限元方法获得颈内动脉瘤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颈内动脉瘤瘤体内形成漩涡区,复发病例术后原载瘤动脉处压力明显降低,原载瘤动脉处剪切应力明显增大,血流速度明显增大。结论 血管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功能与结构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为分析研究动脉瘤生长、破裂、术后复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左冠状动脉内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点两相血流动力学分布及红细胞分布,探索左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 将血液视为两相流体,基于血液与血管壁间流-固耦合作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左冠状动脉内两相血流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研究一个心动周期内典型时点左冠状动脉内血流分布特性,血流动力学特性参数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远段和钝缘支近心端外侧存在低速涡流区,该区域内壁面切应力和红细胞体积分数均较小,血流流态复杂。结论 壁面切应力较小的低速涡流区易产生脂质浓度极化、大分子物质沉积,红细胞较少区域易发生缺氧,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内膜损伤,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壁物质累积和内膜生长,从而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基因(1、2、3、9)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80例在我院行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脉造影任何节段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一次冠脉造影减少0.4mm者为冠脉粥样斑块有进展),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详细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冠心病易患因素等,以及检测每例患者的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两组患者MMP-1、MMP-2、MMP-3和MMP-9基因启动子部位的序列,分析两组多态频率。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上述基因的多态比率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分别为41.9%比18.4%,P<0.05和77.4%比46.3%,P<0.01);斑块进展组hs-CRP的浓度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0.26±0.44)mg /L比(0.02±0.14)mg /L,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 为1.45~110.29,P<0.05和OR为2.99,95%CI 为1.04~8.63,P<0.05)。斑块进展组中MMP-3(-16126A/6A)基因型和MMP3(-16126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斑块进展组(87.1%比53.1%,P<0.01和93.5%比75.5%,P<0.01)。MMP-1(-1607GG)、MMP-2(-955A/C)和MMP-9(-1562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斑块进展组与非斑块进展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女性、高浓度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MMP-3启动子区域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标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 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的关系。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原位冠状动脉狭窄(40%~70%)患者,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iMapTM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病变长度(LL)、面积狭窄率(AS),iMapTM IVUS检测靶病变最狭窄处外弹力膜横截面面积(EEMCSA)、最小管腔横截面面积(MLACS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参考段EEMCSA(REEMCSA)、参考段MLACSA(RMLACSA),并检测靶病变NC面积及其占斑块总面积百分比。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传统危险因素、LP- PLA2与NC关系。结果 与QCA检测比较,iMapTM IVUS检测靶病变LL更长[(21.46±5.80) mm对(24.71±5.33) mm,P<0.05],AS更高[(58.21±6.57)%对(62.29±8.02)%,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LDL- C与PB呈正相关(P<0.05),HDL- C与NC所占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Lp- PLA2、LDL- C、伴糖尿病与NC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伴糖尿病、LDL- C、Lp- PLA2是NC所占百分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 C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PB呈正相关,HDL- C与NC呈负相关。伴糖尿病、LDL- C、Lp- PLA2是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与N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