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正在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上海还存在许多差距,需要重视文化的软件和城市竞争的软实力。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认识到城市更新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15年起共同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至今已举办三届以滨水开放空间更新为主题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成为了以城市、建筑、公共艺术为主题的上海市公共艺术双年展,超越了传统的展览,超越了建筑、空间和艺术,预示着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策略正在走向总体艺术。  相似文献   

2.
将公共空间定为媒介,探讨建筑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从建筑对公共艺术影响的角度来看,建筑空间创造了公共空间,推动公共空间的演进与多元化发展,进而影响公共艺术;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空间使公共艺术与公众和公共空间产生互动,进而影响人对建筑空间的感知与需求。理清建筑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塑造更优的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希望在城市中做艺术空间和文化类建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问题,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考虑如何让公众和建筑产生更直接、更密切、更舒适的关系。苏黎世美术馆扩建从古希腊开始,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空间跟艺术结合得就非常密切。公共空间特别是艺术空间已经成为城市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扉建筑与扉美术馆近年来在竹丝岗的社区营造活动,梳理了其对日常公共空间的思考和艺术营造的实践。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改造",其以扩展城市公共性、不造物设计、参与式设计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加强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连接,是对城市更新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当代公共艺术从20世纪后期紧密地参与到后工业化城市的复兴计划中,这一趋势近年蔓延到中国的城市更新计划中。随着公共艺术的体型日趋膨胀、媒介日趋多样、场地日趋复杂,以往"公共艺术"的定义已难以包容如此多样的构筑物类型。在2019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公共艺术家溢出其职能边界,变成公共行为的导引者与地表形态的共同设计者,同时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越界"承担一部分公共艺术策划的工作。这两方的双向渗透对艺术实践的新组织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已成为此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新城核心区内一类公共性很高的建筑类型,如何在满足各类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创造一处真正体现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一个切实满足大众需求的"文化"设施?本文以镇海新城文化中心的实际工程为案例,从功能业态的弹性整合、空间模式的组织优化、交通流线有机设置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此类建筑的设计思路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中文化艺术元素的广泛应用,以雕塑艺术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建筑艺术丰富了城市文化氛围.基于城市现有文化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要求,雕塑艺术应当与城市公共建筑相融合,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构建的要求,以提升现代城的宜居性. ◆滨湖公园景观雕塑设计效果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在强调功能与环境相一致的情况下,雕塑艺术的设计应能够与环境保持较高的协调性.滨湖公园作为城市的主要休闲娱乐空间,便于人们欣赏周围自然景色,区域公共建筑数量较少,且高度相对较低,景观雕塑拔地而起,在垂直空间上制造视觉艺术焦点.从雕塑配色方面来看,蓝白相间的配色技巧,将雕塑艺术与滨湖公园的蓝天、白云、湖水等环境元素融入其中,体现了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建筑的融合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6)
作为城市空间建构的核心环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的风俗特点、文化发展程度紧密相连。基于此,该文从装饰性、互动性、应用性三个角度入手,阐述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的设计原则;围绕地域特点、时代精神、城市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设计美感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策展人的视角对201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的背景、主题和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和反思。作者指出,此次上海空间艺术季包括系列展览、论坛和讲座,分布在上海多处不同的城市空间中,成为一场城市范围的公共艺术活动。在当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宏观背景中,继续关注和解读城市更新这一永恒话题,梳理城市更新的历史和实践案例;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意义是城市空间存在的核心内涵;强调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尹一军 《建筑结构》2021,51(13):后插4-后插5
随着现代艺术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多元化艺术展现形式,为艺术与数字科技的跨接、融生及交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建筑设计中数字科技的应用实现了建筑艺术创新形态,形成了与人们审美需求相一致的建筑艺术体系,使建筑艺术的科技感显著增强.《艺术与数字重构-城市文化视野的公共艺术及数字化发展》(王峰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版)将"交互性"和"数字技术"两个重要理念系统性地引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这一领域,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将数字技术的概念与城市公共艺术相结合,以交互性作为其重要特性进行研究,在艺术和技术层面是一个新的突破,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城市空间数字交互相关理论的研究,是基于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对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公共艺术与数字交互、数字技术、数字表达等有效结合并应用于创作实践的思考与研究;第二部分是对近十年以来作者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了交通、文化公园、博物馆、校园等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特定的城市脉络与建筑特性进行适宜的建筑空间组织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文化建筑更是通过其空间与界面组合来承续城市脉络,从而对人们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结合福建顺昌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分析,从"内与外、雅与俗、艺与技"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与城市的平衡之道,对如何在城市山水环境中组织富有内涵的文化建筑空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思想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渐渐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历史与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对城市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城市更新视角下公共艺术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城市更新""公共艺术"相关关键词,利用文献统计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追溯了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研究的特点、热点及不足,并展望今后的研究趋势,旨在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a+a:您认为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翁剑青:公共艺术首先是一个特定空间性质中的艺术的概念。其中一是城市中的"物理性质的空间",一是公众可介入社会空间,进而也是一种产生公众意见的"舆论空间"。换而言之,公共艺术既依附于城市的开放性空间,同时也是指存在于"城市社会"中的市民大众的舆论空间。可以说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联系是天然的,现代文明首先是在城市母体中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的文化、制度及  相似文献   

15.
孤立于环境的公共艺术无法为城市创造场所精神。该文指出将公共艺术与景观割裂、以公共艺术为主导的思维和实践具有局限性,试拾取整体意识提出了公共艺术景观的概念。后引出"秩序",论证建构合理秩序是整合公共艺术景观的方法和需要。在空间维度中,创作者需预见公共艺术景观在城市空间序列中的角色,再从内部的位置关系和形态关系建构秩序;在时间维度中,从自然节律、成长衰变、时代文化三个尺度保持公共艺术景观体验的连贯和活力。该文旨在打破脱离整体景观仅谈公共艺术的局面,鼓励学科交叉,为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公共艺术作为展现城市文化重要的表现媒介,被广范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并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提升文化内涵和改善环境精神面貌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城市公共空间下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美化城市空间、传递文化思想、塑造地域个性等内容去探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北京地铁站的公共空间设计为论题,分析了传统艺术元素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应用及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些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并存的实际案例中,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化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也使城市艺术化与艺术城市化的设计理念得到诠释,并从历史文化与设计的视角出发,对传统与现代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8)
公共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觉形式。观者在公共艺术中,从传统的审美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艺术参与者。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发生场所,随着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于建筑雕塑和广场存在的空间,图像赋予了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本里的一种视觉文本,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将从公共艺术与城市文本的概念出发,论述公共艺术如何通过地域精神对城市文本重塑。  相似文献   

19.
李源 《建筑与文化》2013,(12):100-101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人们传达其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可从形态、材质,公共艺术间排布组合三方面进行。通过隐喻手法表达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可以凝聚城市历史记忆,突显场地特色文化,赋予城市新的情感氛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合理的运用公共艺术发挥隐喻表达作用,可以使城市意蕴更加深厚,强化人在城市中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6,(6)
上海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更新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上海的城市更新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特殊的政治地缘造就了上海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建筑师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师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的品质和价值观。不受文化约束的"自由"设计,最直接地导致抽象地改造城市的状态,而上海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境外建筑师的广泛参与和建筑实验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设计方法,激发了文化在碰撞和冲突过程中的创新性元素,充分发挥了文化重塑城市空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