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效溴化锂制冷机研发的新思路--换热器板壳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亚平  张宝怀  施明恒 《流体机械》2002,30(12):58-60,30
分析了板壳式换热器结构的特点,提出了板壳式换热器在三效溴化锂制 冷机中的应用的新思路,并且对板壳换热器的板片波型及传热面板板束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加氢裂化装置主要换热器采用的是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存在许多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压缠绕管式换热器结构应用于加氢裂化装置,并对其特殊形式的管板在不同载荷条件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应力评定。新型换热器的安全性和节能性已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3.
从板壳式换热器的特点入题,举例说明了板壳式换热器的工艺性能、设计参数、设计和结构特点,从监造的角度阐述了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了制造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分析了板壳式换热器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换热器是一种热量交换的设备,而管壳式换热器又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传热效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管壳式换热器具有很复杂的内部结构,又由于壳程的内部流动状态变化不定,所以难以用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论文运用的就是避免并排除了不可操作性的因素,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易于操作同时便于观察。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一系列参数,包括改变换热管束的排列方式以及换热器壳程的内部结构,论文着重对换热管束排列方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浮头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管板的应力分析研究中,都假设管板边缘简支或固支。本文考虑了管板边缘的各种真实支承情况,提供了浮头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管板改进的设计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由该方法所设计出的管板厚度将小于按GB—151的设计厚度。  相似文献   

6.
李世玉 《压力容器》1994,11(4):31-35
本文论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管板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金属温度、设计温度的确定原则以及布管区当量直径、管子加强系数的力学意义及其计算方法。阐述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膨胀节的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7.
管板间隙对管壳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伟轩  张红  陶汉中  冯志伟 《压力容器》2012,29(5):10-14,51
管壳式换热器中,由管板间隙引起的漏流不利于换热器的传热。通过一种新型网格生成方法,对所建立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利用CFD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情况下壳程与管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计算中采用标准k—ε模型,SIMPLE算法,压力方程为标准格式。将模拟结果引入换热器评价指标,全面分析管板间隙对管壳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与Ω环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密封形式的区别,对比了2种换热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制造安装的异同,以及分析了2种换热器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换热器正朝着紧凑化、轻重量、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板翅式换热器作为紧凑式换热器之一,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特性。本文立足于一台翅片材料为铝的板翅式换热器算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研究了板翅式换热器的翅片厚度、板间距以及翅片节距的变化对换热器传热性能和阻力性能的影响,旨在为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双管板换热器管板结构的多样性,其管板厚度设计方法目前国内没有标准可依。针对某U型管及固定管壳式换热器双管板结构,根据SW6软件相应模块进行管板厚度近似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ANSYS软件对管板结构进行热应力分析和优化设计,进一步讨论了聚液壳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双管板换热器管板厚度采用SW6软件近似计算是安全的,但结果过于保守。有限元优化设计有效地降低了管板厚度,为双管板换热器管板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模型,运用CFD技术对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壳程进口雷诺数Re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总传热系数h.壳程总压降△p以及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作为换热器性能的衡量标准,分析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和不同折流板圆缺高度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h、总压降△p以及h/Ap随壳程进口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壳程进口流速的增大,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和总压降增大、h/Ap减小:在壳程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或减小折流板圆缺高度。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修订现行国家标准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时,对固定式换热器管板设计中的应力计算与校核方法的改进意见。管板应力计算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计算精度并更便于使用。针对带膨胀节换热器固定管板的设计增加了两种校核工况。  相似文献   

13.
顾东风 《中国机械》2014,(7):284-285
随着现代能源工业的发展进步,换热器技术在石油、动能、化工等部门逐渐取得了广泛的进步,而换热器内凹式列管与管板的焊接技术是近些年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在换热器结构及相关部件的焊接特点的基础上来对其焊接方案、焊接工艺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模型,运用CFD技术对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壳程进口雷诺数Re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总传热系数h,壳程总压降Δp以及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Δp作为换热器性能的衡量标准,分析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和不同折流板圆缺高度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h、总压降Δp以及h/Δp随壳程进口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壳程进口流速的增大,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和总压降增大、h/Δp减小;在壳程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Δp,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或减小折流板圆缺高度,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刘宏丽  朱军 《工具技术》1994,28(6):14-15
<正>现今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普遍采用胀接或胀焊连接的形式。为了提高管子与管板间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能,管板孔通常采用开槽的形式,一般开双槽,薄管板(厚度小于25mm)为单槽,个别有3槽,根据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中的规定,Ⅱ级换热器的管板孔径和槽距见附表和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更换直立倒装在钢架平台上的U型管式换热器固定管板与壳体法兰间的垫片及检查U型管泄漏位置并堵管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检修工作,现介绍一种现场快捷检修U型管式换热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蒸发器中环形管板参照GB151方法的近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一台蒸发器中环形管板的设计 ,运用GB15 1— 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普通管板进行近似计算 ,并分析、验证环形管板设计的可靠性、合理。  相似文献   

18.
板壳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紧凑化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作者研制的一种新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这种新型溴冷机的换热器全部由板壳式换热器组成,传热面为矩形不锈钢波纹板片,并采用了电阻缝焊工艺,具有结构紧凑,耐腐蚀、寿命长和制造成本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流体机械》2021,49(6)
为提高螺旋板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并运用FLUENT软件对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和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传热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雷诺数条件下换热器传热影响因子、阻力影响因子以及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Re在3 143到157 143的范围内,传热影响因子随着Re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阻力影响因子随着Re的增加的而变大。在6 286到125 714的Re范围内,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优于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综合性能评价系数随着Re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Re为31 429时,综合优化效果最佳,达到了1.34,从理论上证明了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对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衡  徐道远 《压力容器》1995,12(4):65-67
本文提出在直径为2400mm的管壳式换热器中,采用薄管板的设想,并从强度、结构、制造、防腐、经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采用薄管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