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竖井旋流消能是一种新型的消能工程设施,也是国内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好的消能效果,能适应较为复杂的地形。甲岩水电站右岸泄洪洞采用竖井旋流消能,在有限的场地内,通过改变进水口的位置,把进口布置在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基岩上,达到了安全运行的效果,并使导流洞得到合理利用。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竖井旋流泄洪洞在甲岩水电站的应用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甲岩水电站右岸泄洪洞旋流竖井在Ⅱ期开挖、支护施工阶段可选用几种施工方案。通过对几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比较,选择了从竖井上部用电动单梁起重机悬挂渣斗出渣、起吊施工材料设备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起重机运行良好,用107 d完成右岸泄洪洞Ⅱ期开挖支护施工,比原计划提前了15 d。  相似文献   

3.
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改建为旋流泄洪洞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泄洪洞改建施工风险,从技术,经济,地质、施工以及公伯峡水电站目前的实际出发,对原龙抬头泄洪洞方案,竖井旋流方案,水平旋流泄漏洞方案等进行了对比试验,并重点研究了水平旋流泄洪洞方案在公伯峡水电站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平旋流泄洪洞方案消能率高,运行工程投资较省,技术经济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公伯峡水电站特定的水头和泄量,研究了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改建成水平旋流泄洪洞和竖井旋流泄洪洞两种型式,并对选定的水平旋流泄洪洞进行了体型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力发电》2006,32(9):98-98
小湾水电站工程质量受到专家好评;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泄洪洞过流试验取得成功;金安桥水电站砂石加工系统提前投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结合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后期3#导流洞和大渡河猴子岩1# 导流洞的改建,在研究旋流阻塞和旋流扩散复合消能泄洪洞的水力特性基础上,对该类型复合式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开敞式进口、起旋器、阻塞与旋流渐变扩散段的体型进行了设计与计算,为1 000m3/s以上泄流量、150m作用水头量级的导流洞改建为旋流内消能泄洪洞工程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猴子岩水电站泄水建筑物设计中充分考虑枢纽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枢纽总体布置协调、运行安全可靠等因素,通过多方案对比分析和水力学模型试验深入研究,最终选择了右岸布置溢洪洞和泄洪放空洞、左岸布置深孔泄洪洞和非常泄洪洞的方案。泄水建筑物左右岸布置紧凑、均衡,各常规泄洪设施可互为备用,运行灵活。各泄水建筑物体形设计与消能方式运用合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徐村水电站左右岸泄洪洞的基本地质条件,并对其围岩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左右岸泄洪洞的围岩变形破坏类型,对左右岸泄洪洞稳定条件进行了比较,统计表明:左岸泄洪洞围岩稳定条件较右岸泄洪洞差,但在施工中右岸泄洪洞塌方和超挖均多于左岸泄洪洞。原因为:在左岸泄洪洞施工过程中,吸取右岸泄洪洞施工经验,采用有效的施工方法和支持措施,有效防止了塌方、掉块、减少超挖。  相似文献   

9.
高水头大泄量旋涡竖井式泄洪洞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董兴林  郭军  肖白云  周钟 《水利学报》2000,31(11):0027-0034
通过几座水电站的导流洞改建旋涡竖井式泄洪洞的试验研究,优化结构体型,改善流态,降低流速防止结空蚀,避免出口冲刷和雾化现象。使研究成果能满足高水头、大泄量泄洪洞的设计要求。文中主要对此型式泄洪洞提出设计原理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并根据自由旋涡理论和能量方程导出旋涡竖井泄流能力、合成速度以及壁面压力等水力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小湾水电站大型导流洞改建泄洪洞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小湾水电站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洪特点,通过大量的优化试验研究,将旋流竖井式泄洪洞技术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导流改建工程,并提出适合工程特点的体形布置形式,解决了下游高水位淹没泄洪洞出口的技术难题。研究表明,这种旋流竖井式泄洪的消能效率可达90%左右,涡室与竖井的水流流态比较平顺,压力分布分理,导流洞内水流速度低于20m/s,不失为高水头、大流量条件下导流洞改建为泄洪洞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漩流式竖井泄洪洞在沙牌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敬东 《水电站设计》2003,19(4):61-63,68
结合模型试验、工程地质、地貌、枢纽布置条件,在沙牌水电站设计和布置了漩流竖井泄洪洞,并以其陡坡急流式短压力进水口区别于世界其它缓流进水的竖井泄洪洞,同时进行了完整的原型观测设计,以获取新型竖井泄洪设施的动水压力、水流空化、流速和通气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竖井旋流泄洪洞中,下挖消力井深度对竖井消能率有较大影响,但在工程中关于消力井合理设计深度的参考资料比较少。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竖井旋流泄洪洞不同竖井高度和消力井深度竖井消能率进行研究,可为消力井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消力井会使竖井的消能率增加,当竖井高度为50 m~110 m时,随消力井深度增大,竖井消能率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当竖井高度大于120 m时,消力井对竖井消能率影响较小,竖井消能率只有较小增加。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两河口水电站的特点及泄洪要求,对泄洪建筑物的布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种布置方案,通过技术条件、施工条件等的综合分析比较,选定了深孔泄洪洞与洞式溢洪道相结合的布置方案,洞式溢洪道采用前隧洞、后明槽型式,深孔泄洪洞采用一坡到底无压洞型式,非常泄洪洞采用旋流竖井型式。调洪演算结果表明,该方案的总泄量达8300m3/s,可取得满意的泄洪效果。  相似文献   

14.
竖井旋流泄洪洞洞内流速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勇  邓军  胡静  谢波  刘斌 《人民长江》2008,39(12):70-72
通过模型试验,对竖井旋流泄洪洞竖井壁面流速和压强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竖井段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压力分布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竖井旋流泄洪洞的能量损失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壁面摩擦造成的沿程水头损失;②水流进入竖井底部水垫造成的能量损失.分析研究后认为:当竖井高度较小时,水垫消能占主要部分;当竖井的高度增加时,竖井消能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5.
改变传统的防漩消涡观念,研究出一种带有潜水起旋墩的新型喇叭形竖井泄洪洞,在各种水头下均能产生稳定的空腔旋转流运动,用以消除溢流堰和竖井的负压,避免发生空蚀,同时提高泄洪洞的消能率。潜水起旋墩同喇叭形堰外缘的切线成小角度连接,其旋流运动机理是,当水流漫溢堰顶时,开始产生旋转流,而当水深超过起旋墩顶时自动扩大入流角度和加大泄量,在底层旋流的拖曳下作同步强力旋转流运动。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广东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的竖井泄洪洞设计中。  相似文献   

16.
旋流环形堰竖井泄洪洞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流环形堰竖井泄洪洞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内消能工, 跟传统环形堰竖井泄洪洞相比, 泄洪洞的流态和 消能防蚀机理明显不同。作为一种新型布置形式, 其复杂的水流特性并不是十分清楚。依托于广东清远抽水蓄能 电站下水库泄洪洞工程, 基于RNG k2E双方程湍流数学模型, 并结合VOF( Volume Of Fluid) 方法, 对下库旋流环形 堰竖井泄洪洞进水口、竖井旋流泄洪洞、出口的复杂水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并对部分水力参数的特性进行了解 析计算, 获得了流态、压力、流速、空化数等水力要素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 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成 果吻合较好。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新型内消能工的泄流能力和高消能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研究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首次建成的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已通过了原型观测和专家会议验收.就此,对该泄洪洞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说明3个问题:①公伯峡水电站为什么采用旋流泄洪洞;②旋流泄洪洞存在的水力学问题及解决办法;③怎样优化设计旋流泄洪洞,并提出旋流泄洪洞设计方法,可供设计科研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旋流竖井式泄洪洞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流竖井泄洪洞的关键问题是:(1)涡室进口与竖井连接段跌坎处易产生负压;(2)高尾水位泄洪洞排气难,出口易发生气爆。针对这两个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提出消除涡室连接段负压和防止泄洪洞出口气爆的简易工程措施并介绍了涡室、竖井结构尺寸优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1∶30的水工模型对吉音水利枢纽竖井旋流泄洪洞的水流流态、压力分布、流量系数等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进水口溢流堰末端增设掺气坎对进水口及竖井内流态及通气孔风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溢流堰末端增设掺气跌坎有利于减小溢流堰面的负压、防止空蚀破坏、简化进口体型设计,且有利于泄洪洞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泄洪洞的选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镝 《水力发电》2004,30(8):22-24,56
右岸旋流泄洪洞选型研究是在水平旋流自由流推荐方案与淹没流推荐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个方案体形优化的思路、方向以及所推荐的建筑物各部位的体形尺寸有所不同。通过对两个方案的水力特性对比分析、结构体形上的比较以及其他因素等研究,综合比较推荐公伯峡水电站右岸旋流洪洞采用淹没出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