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散失都是在地层水的环境里或是在地层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地层水运动是油气运移聚散的动力和载体,其化学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油气赋存的环境与条件。地层水与油气在地质历史进程中的活动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因果关系。从水文地质观点和角度研究油气水的演化,剖析水和油相互作用的关系,掌握地层水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作用,同时利用地层水的某些离子特征和特征系数来反映油气的保存条件、地层的封闭程度、油气的运移有着密切的关系,旨在利用水化学的变化特征来寻找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的油田水文地质,是寻找油气藏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质流体分布的复杂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了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认为,处于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止带的二叠系、三叠系的大气水下渗阶段时间较短暂,而压榨水阶段时间较长,且受深部热液影响大,地层水以CaCl2和NaHCO3水型为主,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和脱硫酸系数低,属于未破坏或微破坏型,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区古生界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水是油气运聚散的动力和载体。其化学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油气赋存的环境与条件。因此,对地层水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油气的保存状况。在整理分析江汉平原区古生界海相地层水化学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古生界各储层地层水的矿化度,计算了水化学特征系数,包括Na^+/Cl^-、Ca^2+/Mg^2+、(Cl^-Na^+)/Mg^2+,Cl^-/Mg^2+及IBE等,并将各参数与国内外各大油气田进行比较,对江汉平原区油气保存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学中的时应分析法,以Cl^-、Na^++K^+、矿化度、Na^+/Cl^-、SO4^2-×100/Cl^-、(HCO3^-+CO3^2-)/Ca^2+、CaHCO3^+、CaSO4^0等8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对江汉平原区古生界地层水的水化学特征作了对应分析,探讨了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之关系.评价了不同层位的油气封存性,为该区古生界海相地层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宛齐油田油层连通性差,是一个多油水系统的断块岩性油藏,各油藏之间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通过对大宛齐油田水资料pH值、矿化度、常规离子成分以及主要离子组合特征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宛齐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为深层水、CaCl2水型,大宛齐油田具有封闭较好的地层水成因环境及有利的油气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53-153
2006年9月19日,车89井在浅层新近系获得日产45m^3的高产工业油流,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勘探研究认为新近系不具备油气成藏条件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对中扬子区86口海相探井地层水测试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辅以盖层、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热液、热水(泉)、油气苗等流体的分布规律,系统研究了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水化学特征,认为中扬子区地层水具有垂直分带性(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交替停滞带)和横向分区性(开启区、次封存区、封存区);阐述了地层水化学性质与油气保存的相关性,建立了中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评价标准;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交替阻滞-交替停滞带,地层开启程度低,油气保存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地层开启程度较大,油气保存逊色;横向上以石柱复向斜(石柱)、当阳复向斜中部(江陵)、沉湖-土地堂复向斜中南部(仙桃)为封存区,油气保存好.提出下组合地层以及石柱、江陵、仙桃地区是中扬子区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水是与油气共存的地下水,它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整理分析中扬子地区地层水化学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各储层地层水的矿化度,计算了水化学特征系数,包括变质系数、脱硫系数等。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于交替阻滞和交替停滞带,油气保存较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于自由交替带和交替阻滞带,油气保存较差。该区块中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其次是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最差,总的来说鄂西渝东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散失都是在地层水的环境里或是在地层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地层水运动是油气运移聚散的动力和载体,其化学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油气赋存的环境与条件。地层水与油气在地质历史进程中的活动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因果关系。文中从水文地质观点和角度研究出发,利用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各种参数,如变质系数、脱硫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氯镁系数等组合特征,分析油气的保存条件、地层的封闭程度及油气的运移条件,旨在通过水化学的变化特征来掌握地层水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作用,寻找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卡拉岗组地层水具有矿化度高和氯镁系数越大,变质系数、脱硫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就越小的特点,矿化度、水性系数及水型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该区存在有利于油气保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斜坡区地层水地质环境稳定,封闭条件好,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泛发育二叠纪-侏罗纪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砾质粗碎屑沉积.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因和分布与同期的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从二叠纪-侏罗纪,构造活动逐渐减弱,扇体规模逐渐变小.在平面上,构造活动的位移导致了扇体的迁移,反映出构造活动对扇体分布的控制.总体来看,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构造活动性最强,延续时间最长,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叠置程度高且迁移明显;在车拐-克拉玛依地区,活动性较弱,形成的扇体规模小,叠置程度差且迁移小.油气聚集主要受到断裂构造和扇体的控制.由于断裂活动(迁移)规律的不同,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扇体的发育特征也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构造带(部位)油气藏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从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比中得出,地层水的保存环境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成藏环境;地层水所指示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燕山期构造运动断开了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至白垩系。通过断层两盘的地层水特征对比,发现燕山期运动后所形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处于开启状态,红车断裂带北段油气藏封闭性差,出现油气散失;通过原油密度分布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关系研究,得出红车断裂带北段经过水洗和生物降解后形成红山嘴稠油区。红车断裂带南段,由于白碱滩组巨厚层泥岩盖层的封盖作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在近东西向断层遮挡等情况下,形成了良好的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北东向纵断裂一起形成了本区"纵横交叉"的构造格局.横断裂沟通油源,引导油气侧向运移;纵断裂连接不同时代输导层和不整合,进行垂向调整和分配,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油气运聚体系.纵、横断裂交汇之处是油气运聚的优势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2.
周立明  庞雄奇  武鲁亚  匡立春  庞宏  白桦  郑定业 《石油学报》2015,36(Z2):169-175,193
随着含油气盆地中浅层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层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深层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随着研究区勘探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物性不断变差,油气成藏底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质、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进行了研究,并用实际钻探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底限对应的孔隙度介于1.9 % ~2.2 %,深度底限介于6 500~7 000 m,孔喉半径约为0.036 μm;油气成藏底限之下,储层自由流体空间消失,储层失去渗流能力,储层内外有效势差为0,导致成藏作用结束,无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及烃源灶迁移演化分析认为,3套烃源灶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油气的分布:佳木河组气源灶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没有保存下来,现今气源灶的位置控制了气藏的分布;风城组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中心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只有灶缘还在生成油气,控制了其贡献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两翼;乌尔禾组烃源灶成熟演化总体相对滞后,凹陷中部仍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来源于该套烃源灶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地区的中部。单个烃源灶在不同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不同,多个烃源灶在同一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也不同,所以在西北缘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烃源灶供烃模式,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红浅-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以及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是影响和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目前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属性与时限仍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以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属性问题。研究发现,由于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西准噶尔地区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以发育北东向展布的走滑构造为显著特征,主要存在3期:第一期是晚石炭世造成白碱滩和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就位的左行走滑断裂带;第二期是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之间,由于准噶尔地块和西准噶尔相对于成吉斯弧的反时针旋转,进而形成的克拉玛依-百口泉、乌尔禾-夏子街右行走滑逆冲带,它们伴生的构造圈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第三期是指形成于新生代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对盆地北缘有一定的改造,但是总体变形分布范围较窄,在实际分析中应当和中生代走滑构造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15.
依据大量地震勘探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碰撞前陆盆地、前陆盆地逆冲推覆、陆内拗陷逆冲褶皱、陆内拗陷抬升剥蚀和覆盖定型5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采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典型剖面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正演模拟,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模拟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经历了由前陆盆地“前展式”逆冲向陆内拗陷“后展式”逆冲的转变。同时,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NW-SE向挤压应力场的控制是乌夏断裂带形成、演化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受控于板块活动及造山带、边界控盆断裂的活动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蕴含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且在玛湖凹陷和乌夏地区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邻近的哈山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XRD分析和储层物性分析等,对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岩性主要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积页岩,风城组页岩整体属于好—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有机质主要处于未成熟阶段,部分推覆体下盘页岩有机质进入成熟早期阶段。(2)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32%,属于低孔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质孔含量较低。(3)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沉积相不仅决定了岩石类型,还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程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可以大幅改善储集物性;构造活动形成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为页岩油赋存提供储集空间,还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进而改善了页岩油储层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自西向东由北部单斜带、中部向斜带、克一乌断裂带和前缘斜坡带4个部分组成,在纵向又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的冲断序列要先于下构造层.现今保存下来的冲断构造应始于三叠纪末期形成,并在侏罗纪继承性活动,白垩纪之后冲断活动基本停止.西北缘冲断带下构造层内的背斜圈闭和"帽檐"式圈闭是油气勘探前景很大的新领域,尤其是大侏罗沟横向断裂与克-乌断裂带夹持的三角区域,"帽檐"圈闭埋藏适中,是一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在获得必要的深部地质资料和速度资料后,再针对保存完整、面积和幅度均较大的下盘掩伏背斜开展地震处理攻关与解释成图.图9参27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主 要为砾岩和砂岩,砾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和次生的粒间溶孔,砂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 的粒间孔及次生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研究区三叠系储层总体上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百口泉组以 Ⅱ 类和Ⅳ 类储层为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则以Ⅱ 类和Ⅲ 类储层为主。由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 白碱滩组,储层物性先变好再变差,其中克拉玛依上亚组储层物性最好,是发育优质储层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