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龙江锁儿头水电站凸岸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浩  张根广 《人民长江》2008,39(14):67-69
小水电工程因河床比降大,库容小,水头低,水流湍急等特点,给电站引水防沙带来较大问题.白龙江锁儿头水电站因库容仅40万m3,库沙比为0.3,电站取水口布置在凸岸等不利条件,使水电站引水防沙问题更为突出.通过模型试验,对水电站取水口拦排沙设施进行了优化完善,模拟电站正常引水防沙运行和泄空冲刷运行表明: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设施,布置在凸岸的取水工程也能达到良好的引水防沙效果.  相似文献   

2.
任河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洪水来势凶猛,且泥沙含量大.坐落其上的蹇家湾水电站是以发电为单一开发目标的引水式电站,除设计洪水流量以上均需要正常发电,又因电站取水口位于主河道凸岸,所以电站取水口的引水防沙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该电站引水防沙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枢纽布置及结构尺寸进行优化,从而较好解决了电站的引水防沙问题.  相似文献   

3.
布置于凸岸的江边村拦河闸电站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容 《人民珠江》2005,(4):29-30,39
以化州市江边村拦河水闸左岸电站防沙措施的选取为例,对凸岸电站引水防沙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形成凹岸取水态势的工程措施方案,达到了引水防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低水头水电站库小沙多,泥沙问题严重,引水防沙是该类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以横丹水电站为例,通过模型试验,对原方案引水防沙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经多方案试验比较,对水电站取水口拦排沙设施进行了优化完善。经优化后,电站在正常引水防沙和泄空冲刷运行的试验表明: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设施,取水工程可以达到良好的引水防沙效果,完全满足工程规划设计要求。此外,通过对水电站的运行方式和排沙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水库最优冲刷流量。其工程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取水防沙”是低闸(坝)引水枢纽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兴建在山区河流上的引水式水电站,因水流含有大量推移质,必须防止其进入取水口和输水道,以免对水轮机造成磨损和破坏。我院从60年代起,先后设计了映秀湾、渔子溪和南丫河等水电站,其首部枢纽的排沙、防沙设施在实际运行中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电站的引水枢纽  相似文献   

6.
取水口流态及防沙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引水工程中,对于河岸无坝式取水,取水口的引水防沙问题在枢纽的设计布置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工程实践表明取水口的布置及取水口附近的水流分布、流态、泥沙运动状况等来水来沙条件,对取水口的防沙减淤措施的作用和效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和了解取水口的水沙运动条件,从而在工程中采用正确有效的防沙减淤措施和提高工程措施的作用和效果是非常必要的。1 取水口流态及泥沙运动趋势分析在引水工程中,取水口的布置决定了取水口在取水过程中的流态、泥沙运动和泥沙淤积状况。对于布置在河道凹岸或河道主槽一侧的取水口,从宏…  相似文献   

7.
梁文杰 《水力发电》1995,(12):30-33
一般来说,多泥沙河流引水式电站如何解决好引水防沙排漂问题往往是电站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多采用修建沉沙池来沉沙,排沙,而太平驿水电站采用了更为经济的做法,即在取水口一带布置了拦沙坎、沉砾塘、排砾廓道3道防线进行防沙、排沙、通过模型试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引水建筑物取水口位置及高程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概述在引水工程中,为了达到引水防沙的目的,必须正确地选定引水建筑物取水口的位置,并合理地确定取水口的高程,应根据“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引水角度和尽可能地缩短引水渠的长度.对此,前  相似文献   

9.
白龙江沙湾水电站引水防沙设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湾水电站采用岸边取水、明渠+有压洞的输水方式,库小沙多,泥沙问题严重,引水防沙是该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通过模型试验对白龙江沙湾水电站枢纽布置进行了验证,对引水防沙设施进行了修改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电站枢纽布置合理,优化后的引水防沙设施效果理想,满足工程规划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一般坡陡流急,洪水期泥沙含量大,采用引水式电站的开发方式.在引水式电站首部枢纽设计中,防沙、排沙设计是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本电站所在河流,属于典型洪水期多泥沙河流,电站首部枢纽布置,河床上采用全闸方案,结合水库运行采用综合防沙排沙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