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因其结构使用功能上的优势,而在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空心楼板的钢筋分布及分层厚度是决定楼板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检测至关重要。探地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混凝土内部成像及缺陷探测。本文简要阐述了探地雷达技术检测空心楼板的基本原理及测试方法,并以南京某新建办公楼为例,采用1600MHz收发一体式雷达仪,准确测定空心楼板钢筋分布及分层厚度。研究结果显示探地雷达检测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具有无损、高效和精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探地雷达法在输水隧洞衬砌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情况。首先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机理与检测特性,以便合理应用探地雷达。然后在工程实践中随机抽取两处等长度输水隧洞衬砌混凝土区段,利用探地雷达法与其它常规方法分别检测,将检测数据对比分析,不仅验证探地雷达法检测的有效性,而且分析出现偏差原因。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探地雷达应用条件与优势得到结论:利用探地雷达法获得的水工输水隧洞衬砌混凝土的厚度、内部缺陷区、钢筋数目、钢筋布局与保护层厚度等情况,数据相对精确,能够达到相关规范中规定土木工程质量把控的标准。探地雷达工作可适应能力强且无损伤,擅长于水利工程埋深较大、施工环境较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情况的检测,对于后期施工质量提升与把控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3.
《江苏水利》2014,(12):I0010-I0010
依托日臻完善的水下探测服务平台。水工建筑物隐患探测方面配备了水下双频识别声呐、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仪等高精度探测设备。 利用水下双频识别声呐和水下机器人等可对水闸、泵站、船闸等水工建筑物经长期运营后,出现的如裂缝、冲坑、剥蚀等等种种病害进行水下探测。利用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仪等可进行堤防隐患探测、地下管线探测、地下截渗墙连续性检测、混凝土内钢筋和内部缺陷检测等。  相似文献   

4.
简述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水利工程隧洞衬砌质量的原理及方法,结合某水电站引水发电洞实例,介绍了探地雷达探测剖面图的解读方法。实践证明:地质雷达对隧洞混凝土钢筋分布、混凝土厚度及衬砌质量探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是工程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在介绍探地雷达法无损检测原理方法基础上,以水工输水隧洞衬砌混凝土为被测对象,应用探地雷达法对衬砌混凝土厚度、内置钢筋分布、内部缺陷等进行测试、标识,并与钻芯法取芯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探地雷达法无损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偏差程度。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法无损检测结果可信度高,能满足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要求,其在水利工程无损检测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探地雷达(G round Penetrating R adar)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也是近几年在工程物探领域比较热的一项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电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中。由于雷达检测具有无损、高效快捷、高分辨率等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质量检测方面。文章以某水电站深孔泄洪洞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为例,介绍探地雷达在隧洞混凝土衬砌体内存在空洞及不密实等缺陷的探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质雷达由于采用了一定的介质作为探测方法,很容易掌握混凝土衬砌结构的厚度、衬砌周围回填及空隙情况等,为工程技术评价提供依据。针对重庆市巫山县境内某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阐述了探地雷达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并对隧道衬砌厚度测定、衬砌及衬砌背后缺陷检测以及钢筋位置检测,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检测在隧道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探地雷达的工作方式、基本原理和参数设置,通过检测渗漏破坏和混凝土裂缝这两种水利工程中常见病害,并对比分析探测图像,发现波形和振幅是反映病害的关键参数,而探地雷达探测图像受节点常数的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加固维护、施工、验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据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水利工程中不同检测目标的雷达图像特征,并对混凝土结构内埋设钢筋的深度及间距计算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山西省漳泽水库溢洪道工程应用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对混凝土底板的内部缺陷、密实性、裂缝性状、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钢筋锈蚀、混凝土抗冻性能等检测的主要成果,并对缺陷处理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协同工作系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建昌  徐宁 《水利学报》2007,38(9):1096-1102
本文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视为由锈蚀钢筋和混凝土组成的组合梁,以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为依据,引入反映锈蚀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本构关系和锈蚀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推导出以纵向受拉钢筋拉力表达的锈蚀梁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求解该微分方程,给出了考虑黏结滑移的锈蚀梁非线性解析解和截面协同工作系数理论表达式,使锈蚀钢筋黏结强度降低系数与截面协同工作系数之间得到了统一。文中还对影响截面协同工作系数的因素,即锈蚀量特征值、荷载作用形式及截面位置进行了讨论,并与试验归纳总结的截面协同工作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该理论表达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陈琴  祁勇峰 《人民长江》2017,48(7):65-69
针对向家坝地面电站,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比较蜗壳不同埋设方式下的流道及其外围混凝土结构的静力特性,为蜗壳埋设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直埋方案所需配筋最多,不经济,且可能产生贯穿性裂缝;垫层方案应力普遍较小,垫层沿水流向敷设至蜗壳45°断面的组合方案仅局部区域有较大拉应力。推荐采用垫层埋设方式或垫层敷设至蜗壳45°断面的组合埋设方式,但同时应采取有效工程措施避免局部产生贯穿性裂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探地雷达用于冰下水深探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采用该项技术对辽河福德店段的探测过程。通过对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像解释分析,得到河道断面连续水深值,并进行钻取冰眼测量验证,证明探测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探地雷达探测黄河弯道及桥墩周围冰层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河道冻结结冰过程是黄河防凌汛研究的一个重点,进行弯道和桥墩周围冰层厚度的探测对防治冰凌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探地雷达对冰厚探测具有便携、高效、连续、快速、实时等优势。雷达天线的频率决定雷达波的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从雷达图像上可以清楚的识别空气-冰界面和冰-水界面。通过现场打孔测量冰厚数据反算雷达波在冰层中的传播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结果清楚的显示了弯道及桥墩处冰厚分布不均匀。桥墩北侧冰层较厚,弯道主河道处冰层较厚。200 MHz天线的探地雷达可以穿透黄河冰层,雷达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冰-水界面。冰层厚度测量为分析黄河冰的冻结、融化过程以及冬春开河期冰塞、冰坝的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广东省积美拦河闸坝水下工程隐患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地检测闸坝上工程中的混凝土板塌陷、破损、基础淘空以及冲刷坑等隐患。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候环境下水工混凝土钢筋初始锈蚀时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气候环境下的混凝土侵蚀试验测得的混凝土中氯离子质量分数,分别研究了腐蚀24 d,40 d,80 d,120 d和160 d后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参数,基于Fick第二定律和Monte-Carlo法模拟了混凝土中钢筋的初始锈蚀时间。结果表明,在人工气候环境下混凝土保护层有效厚度对水工混凝土钢筋初始锈蚀时间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输水交叉建筑物进出口段渗流异常成因存在不确定性。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某长距离调水工程一跨河渡槽出口段裹头渗漏的成因。在巡视检查和加固处理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统计模型,定量分析渐变段渗透压力和底板扬压力与渠道水位、气温、降雨量等环境量的关系,判断渗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变形监测资料分析,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判断引起裹头渗漏的原因;进而依据流场法、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渗漏入口和通道等。综合分析认为,渗漏从渐变段末端结构缝进入,通过渐变段、闸室段和连接段的砂砾石层基础向裹头侧流出。考虑到该调水工程常年运行,渡槽难以停水检修,提出在闸室段增加灌浆帷幕截断渗流通道的防渗加固处置建议方案。采用的综合分析方法可为同类工程问题分析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Discharge measurement is a critical task for gravel‐bed channels. Under high‐flow conditions, the elevation of the riverbed changes significantly by intensive torrential flow. The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 commonly used for stream discharge estimation may no longer be adequate. The contact‐type velocity measuring is also subject to measurement errors and/or instrument failures by the high‐flow velocities, driftwood, stumps, and debri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new real‐time method to estimate river discharge in gravel‐bed channels. A systematic measuring technology combin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d surface‐velocity radar was employed. The rating curves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s of water surface velocity to the channel cross‐sectional mean velocity and flow area were established. Stream discharge was then deduced from the resulting mean velocity and flow area.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examined in a steep gravel‐bed reach of the Cho‐Shui River in central Taiwan. The estimated stream discharge during three flood events were compared to the prediction by using the stage–discharge relation and the index‐velocity method. The proposed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capable of computing reasonable values of discharge for an entire flood hydrograph, whereas the other two methods tend to produce large extrapolation errors. Moreover, when the computed discharge is used in 2D flood flow simul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demonstrate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commonly used stage–discharge and index‐velocity methods.  相似文献   

19.
姚亮  毕生  高磊 《西北水电》2014,(1):98-101
以探地雷达法及钻芯法对南水北调东线某段渠道衬砌混凝土厚度进行检测,利用RANDAN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渠道混凝土衬砌厚度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