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经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与碘化油混悬液后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电镜下形态学变化过程。方法 以1只正常饲养大鼠为空白对照组,1只感染泡球蚴病大鼠为实验对照组,19只复制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组分为三组。将19只模型大鼠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0.1 ml)和碘化油(0.1 ml)混悬液共0.2 ml,分别在4、7、10 d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行电镜观察。结果 灌注化疗栓塞后,4 d内泡球蚴周边组织结构以炎性改变为主,泡球蚴组织基本正常。7 d时可见泡球蚴组织结构发生变性改变,10 d可见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等坏死表现。结论 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疗效迅速、确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分别以国产碘化油、海藻酸钠微球和Embosphere微球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45例,其痛经等症状变化、子宫磁共振影像改变及临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为期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术后3组患者痛经程度、月经量等临床症状均有改善,6个月时碘化油组、海藻酸钠微球组和Embosphere微球组痛经明显缓解率分别为33.3%(5/15),30.8%(4/13),41.1%(7/17);12个月时MRI显示子宫体积分别缩小为49.19%、48.25%和50.05%;24个月时有8例患者痛经复发,分别为碘化油组2例,海藻酸钠微球组4例和Embosphere微球组2例。碘化油组发生闭经2例,Embosphere微球组发生闭经1例。结论 以碘化油、海藻酸钠微球或Embosphere微球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对缓解患者痛经程度、缩小子宫体积具有良好的效果;栓塞治疗发生闭经的原因除卵巢功能减退外,也可能为子宫宫腔粘连;在取得临床疗效相似的情况下,使用颗粒型固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其安全性可能较液体栓塞剂为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GDC早期栓塞治疗,15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I级8例、II级6例、IV级1例,所有病例均经DSA造影和CT扫描诊断.结果GDC栓塞手术成功13例,占86.7%(13/15);13例随访3~25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其中2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复发,全部病例头颅正侧位片显示GDC形态、位置无改变;栓塞手术失败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4个月死亡.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比较3种介入栓塞材料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23例接受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A组),17例接受单纯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B组),15例接受博来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C组)。A组2例、B组1例分别经2次介入治疗。结果 术后3~6个月复查增强CT或MR显示,A组、C组肝血管瘤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仿;3组有症状患者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缓解,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重复性好,无严重并发症。平阳霉素、博莱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后瘤体缩小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和分析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治疗肝血管瘤34例,瘤体大小为2.5cm×2.0cm~9.0cm×12.0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血管瘤瘤体内碘油沉积良好,32例(94.1%)血管瘤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发生肝坏死及肝内胆管毁损性并发症,5例发生胆囊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 (6/34).结论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5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所用材料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栓塞术后子宫大小与肌瘤体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50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8例完成单侧栓塞.术中造影显示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肌瘤滋养血管呈螺旋状,肌瘤染色明显,排空延迟.6例术后1周行子宫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观察肌瘤呈点片状坏死,小出血点.随访3个月,症状缓解率达90.5%.其中子宫出血症状完全消失者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定性和定量评价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的能力。方法对16例行TACE术后肝癌患者分别进行DWI、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s/mm 2 ),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与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相对照,观察碘化油沉积灶、肿瘤坏死组织和肿瘤组织在DWI上的信号特征;分别测量TACE术后病灶的ADC值和对应的CT最大强化值,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WI显示TACE术后病灶内部信号较复杂,2例(2/16)病灶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CT图像显示为完整的碘化油沉积灶,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2/16)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12/16)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可见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对14例(14/16)病灶内肿瘤组织的ADC值与其最大CT强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存在相关性(r=-0.76490,P<0.01)。结论DWI是一种灵敏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坏死情况,小b值(500s/mm 2 )的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微球联合碘油栓塞肝细胞癌(HCC)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球组,采用粒径100~300 μm的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化油栓塞;对照组,采用粒径350~560 μm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化油栓塞。术后观察生化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共87例患者行TACE治疗,微球组44例,对照组43例,治疗后微球组疾病获益率与AFP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肝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的随访期间微球组介入治疗平均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6、12和18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球联合碘化油栓塞HCC安全,较明胶海绵联合碘化油栓塞近期疗效更明显,能减少患者治疗次数,栓塞前应注意肝动脉门静脉瘘的预处理及微导管的超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