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为背景,探讨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重点、难点、改造模式及思路,以广州白云区棠涌村改造规划为例着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展望"城中村"改造为广州城市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中小城市"城中村"又有其特性.文章通过黄竹小区的规划改造设计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小城市"城中村"规划改造模式及住宅节能设计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措施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城中村"的概念及类型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改造困境,并重点探讨了"城中村"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郑勇  杨宏烈 《城市开发》2004,(10):20-23
"城中村"是有中国政策特色的城市化产物.本文就其社会弊端、要害症结作了简要分析,就其现状改造、城市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柳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从近年来柳州市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出发,分析柳州市"城中村"形成原因,就其改造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同时,引入社会民营资本,尤其是城中村的原住民团体,共同支持规范改造城中村住房建设,通过平面取样寻求暗含相似构成模式的原有建筑构成压缩单元,为"城中村"各类居民提供比较优化的廉租建筑居住模式。通过这种居住模式的引导调动包括原住民团体在内的"城中村"居民共同"自助式"的参与改造建设。在保持廉价租房供给的同时,提供一种适合各群体的良好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及安全环境。以此廉租建筑居住模式来适应性的、分解式的解决"城中村"问题。对此,我们以武汉市吴家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明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罗爱道  王晓鸣  赖明华 《华中建筑》2006,24(7):117-119,129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改善的发展滞后现象,土地是实施“城中村”系统改造的基本资源动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了“城中村”改造的土地资源特性,提出了“城中村”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建立了由资源、经济、社会系统和环境四个支持子系统构成的“城中村“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流程,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维灰模型的“城中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问题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存在,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开始对城中村进 行整治.城中村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例如 城市化中的土地政策,城乡管理的差异等.城中村问题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带来了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在资金,拆迁等方面存在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 进程.因此,重庆市必须在借鉴其他城市的改造经验的情况下,针对自身的情况,建立新 的拆迁改造规范体制.  相似文献   

11.
郑小阳 《规划师》2009,25(6):52-56
根据《物权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中村规划只有符合公共利益,才能成为征收土地、房屋及不动产的依据。在目前公共利益内容不确定、城市政府主导城中村规划的情况下,应引入票决制,解决城中村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判断难题,为城中村改造的合法性提供法理上的保障;同时,应对票决制进行功能分析和制度设计,构建相应的救济程序,减少票决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对少数人权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沈静  魏成 《规划师》2009,25(3):65-69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3.
李汉飞  冯萍 《规划师》2012,28(4):84-87,93
为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促进宜居城乡建设,佛山市针对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依据相对滞后、针对性不强、基层规划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审批权限不清等问题,启动了《佛山市村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工作。该规定针对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明晰村镇规划编制体系;注重城乡统筹和差异发展,规范村和镇的规划编制内容;加强公众参与和基层审核,提高村镇规划实施管理效率;突出技术要点,查阅方便,完善全市统一的村镇规划技术标准,为佛山市村镇规划建设及审批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领先性。  相似文献   

14.
徐晓燕  叶鹏 《城市规划》2017,(11):56-64
周期性经济变化与城市发展策略密切相关,这是由市场经济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城市复兴实践活动亦证明了这种内在规律。论文分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特征性转变,解读了城市设计体系中"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两个维度的关系。提出我国的城市设计应围绕技术理性、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3个方面,充分发挥调控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作用。城市设计是一个通过空间的变化影响各种社会关系的有力工具,通过引导投资去向、调动民间资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建构决策组织机构、保障公众参与的社会规制,城市设计学科有可能在转型期城市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下农民社会交往的一种价值面向,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逻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描述了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之变,也是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及乡村规划理论构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解析了“关系”背景下我国乡村规划在产权界定、公共物品供给、地方性空间生产、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应顺应乡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逻辑之变.重点通过嵌入“地方性知识”、构建“生命共同体”、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基于我国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乡村规划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乡村调查与实践,提出了我国乡村规划的4个突破方向:①农民聚居:从村落走向社区;②公共物品供给:从“低水平的均衡供给”走向“多元、梯度、差异化的渐进提升”;③土地整治:从“经济需求”走向“村社发展”;④乡村治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16.
魏立华  丛艳国 《规划师》2006,22(6):68-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成为国内外地理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关注的焦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二元结构.但在乡城迁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利性"的城市户籍制度并未消亡,仍具有强大的惯性,甚至决定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如"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封闭社区"等.户籍制度成为社会排斥、社会阶层分化乃至社会居住隔离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琦 《城市建筑》2014,(20):373-373
城中村是社会工作重点着力的地方,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其理论成果数量不多,涉及的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对城中村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本文分析了城中村改造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 PPP 项目整体绩效水平,实现物有所值,针对 PPP 项目运营过程中政府对社会资本投机行为监管不足的问题,引入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构建社会资本、公众和政府部门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对博弈三方策略的影响关系,并对演化博弈系统中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点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新媒体真实报道概率越高或报道影响力越大,对社会资本越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政府部门加大对社会资本的绩效费用扣留额、社会资本对公众的补偿额,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断拓展与发展,近郊农村逐渐被包围到了城市里,促使了城中村这一特殊的社会产物的出现。城中村是我国特殊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但其在城市中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越发明显,从而带来了各个方面的不同影响。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孙厝为例,分析其在经济层面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改造规划的措施,促进城中村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在考察国外利用公共艺术复兴自建社区案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发展的他组织方式予以反思,并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适宜的方法予以研究。自组织理论视野下,村落可视为一种耗散结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将有效提升村落的开放程度,加强村落与外部环境在信息、资金、物资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区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其乡土意识,有利于乡村自治的推行与实施;另外,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也有利于当地人劳动技能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