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SiMnV,SiMnP,SiMn和SiMnVTi等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前二者属热处理双相钢,后二者属热轧双相纲,以SiMnVTi钢正火态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载重汽车大梁用热轧双相钢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多光  施荣华 《钢铁》1994,29(6):48-52
本文叙述了在热连轧机直接生产Si-Mn热轧双相钢的化学成分设计,控轧控冷工艺,并生产出σb≥650MPa,σ0.2/σb≤0.60,δ5≥21%的热轧双相钢板,同时还探讨了双相钢的加工硬化特性、时效性和典型热轧双相钢金相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健  房锦超  张玉文 《中国冶金》2014,24(11):43-45
在热轧双相钢中,终轧温度、卷曲温度、控冷时间和控冷温度对铁素体晶粒的大小和马氏体的形态、分布和含量都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双相钢力学性能。通过对双相钢动态CCT曲线的模拟,制定出了合理的工艺制度,系统分析了热轧双相钢DP600热轧生产过程中终轧温度、卷取温度、控冷时间和控冷温度对双相钢的影响,对热轧双相钢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双相钢热轧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1)绪言在热轧双相钢的制作方面已发表了很多文章,但对其产品性能的报导却很少。我们采取低温卷取方法生产了Si—Mn热轧双相钢。本文介绍了热轧Si—Mn双相钢的实际使用上很重要机械稳定性和可成形性以及它们与一般沉淀硬化钢和热轧双相Mn钢上述性能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热轧是生产线材产品的重要手段。混晶组织性能是钢铁材料内部十分常见的组织缺陷,本文对低碳冷镦用钢ML08Al盘条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混晶组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吐丝机温度、加热制度等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和对比生产,得出吐丝温度过高是造成ML08Al盘条出现混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双相钢钢种的研究 我国双相钢钢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批量试生产和装车试验阶段。这次会议主要介绍了五个钢种,其成分和性能见表1。 1.Mn-Mo热处理型热轧双相钢 该钢种经760~820℃短时加热后喷雾冷却,获得约10~20%马氏体加铁素体组织。成型后屈服强度可提高176MPa,与08Al相比,冲压汽车脚踏板托架可减轻  相似文献   

7.
《鞍钢技术》2008,(1):59-60
包钢与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达成了热轧双相钢批量供货意向,制作汽车大梁、轮辐等汽车零部件,标志着包钢利用CSP生产线生产热轧双相钢获得成功,开创了世界CSP生产低成本、环保型热轧双相钢带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00~300℃回火对0.054C-1.18Si-1.16Mn-0.49Cr成分热轧双相钢DP600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主要影响热轧双相钢中铁素体位错密度和马氏体微观结构;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热轧双相钢中铁素体可动位错密度降低,马氏体部分发生分解,析出碳化物;回火温度对抗拉强度影响不大,对屈服强度和屈强比的影响显著,175℃以上回火,热轧双相钢屈服强度显著提高,并出现屈服平台,150℃以下回火热轧双相钢屈服强度增加不明显,不出现屈服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热轧双相钢的合金设计问题,研究了热轧双相钢的成分、生产工艺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锰-硅-铬是热轧双相钢的基本合金系,为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性,可添加少量的钼或微量硼、镓。  相似文献   

10.
庞启航  唐荻  赵征志 《工程科学学报》2015,37(11):1442-144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热轧后双相钢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定双相钢微观组织中各独立相的体积分数.根据多相材料中间混合法则和Swift方程,建立热轧双相钢微观应力-应变模型,并用DP590和DP780钢单向拉伸曲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应力-应变关系微观模型基本阐明热轧双相钢微观组织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能够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变形行为,同时很好地预测热轧双相钢宏观的拉伸曲线.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了以微钒钛处理的热轧双相钢的合金化问题,获得了一种以Cr-Mn-Si为基础的含有微量硼,镓的新型热轧双相钢,其工艺性不低于Cr-Mo系双相钢,CCT图与Cr-Mo系相似.硼、镓的综合效应使铁素体析出提前、珠光体转变滞后,双相区的奥氏体更趋稳定,卷取条件放宽,有类似于钼的效应,从地区资源特点考虑,钢的成本将低于Cr-Mo系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室轧制DP590热轧双相钢,研究了卷取温度、快冷温度对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快冷温度提高,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抗拉强度升高,延伸率下降;试验钢在550℃、600℃卷取时,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热轧双相钢中马氏体含量下降,抗拉强度下降明显,延伸率提高。在600℃时得到的铁素体和马氏体比例合适,实现了抗拉强度600 MPa,屈强比0.5左右,延伸率22%以上的热轧双相钢,综合性能满足DP590热轧双相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CSP流程生产经济型热轧双相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斌  谭文  汪水泽  张超  蔡晓辉 《钢铁》2011,46(12):44-48
 为了在CSP产线上开发新一代经济型热轧双相钢,并确定生产的最佳成分和工艺,介绍了在武钢CSP生产线进行580MPa级热轧双相钢的工业化生产试制情况。分别采用C-Mn-Si系和C-Mn-Si-Cr系钢为原料,通过控制轧制和基于超强冷却设备的控制冷却工艺,成功开发出抗拉强度580MPa级热轧双相钢。通过比较分析2种成分钢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经济型的C-Mn-Si系钢相对于C-Mn-Si-Cr系钢具有屈服强度低、屈强比小、伸长率大的特点,虽然马氏体量相对较少,但具有马氏体呈岛状更加均匀分布在铁素体晶界上等典型双相钢的特征,同时提出了生产过程中控制铁素体析出量和促进马氏体形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低碳Si-Nb双相钢的不同Si、Nb含量、热轧及热处理工艺对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冷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的成分为0.06~0.09%C-1.5~1.9%Si-0.03~0.05%Nb时,(?)850~050℃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热轧淬火或中间淬火,均可获得理想的双相组织;但钢先在γ区淬火,然后加热到γ+α双相区再次淬火(称中间淬火),其冷拉性能比热轧后直接由γ+α区淬火(称热轧淬火)的钢优良。这些钢冷拉成钢丝时均不需要再次进行热处理.在装有拉伸装置附件的HITACHI-S-570扫描电镜下,对钢的变形、开裂直到断裂的全过程进行原位观察,发现位错塞积在F/M界面以及F晶粒边界,从而导致钢中裂纹的形核和最后断裂。  相似文献   

15.
直接热轧双相钢板RS55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540MPa级直接热轧双相钢RS55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和应用。由于采用特殊的控制冷却工艺,RS55钢具有双相钢的组织和性能特点;用该钢制成的减重零件组装的汽车已通过扭转疲劳试验。RS55钢已投入批量生产和装车使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DP590热轧双相钢,通过实验室热轧试验,研究了卷取温度、快冷温度对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显微组织中马氏体的数量及形貌。结果显示,快冷温度提高,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抗拉强度升高,延伸率下降;试验钢在550℃、600℃卷取时,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热轧双相钢中马氏体含量下降,抗拉强度下降明显,伸长率提高。在600℃时得到的铁素体和马氏体比例合适,热轧双相钢抗拉强度600 MPa,屈强比0.5左右,伸长率22%以上,综合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重钢技术》2007,50(2):4-4
来自包钢(集团)公司的消息,包钢薄板厂近日试轧成功热轧双相钢,试轧成功的1炉共210t的热轧双相钢经过严格检验,产品力学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热轧双相钢的成功轧制在国内属首次。  相似文献   

18.
陈贵杰 《钢铁研究》1989,(3):108-109
据巴西公司1987年“CBMM”资料报道,最近,在通常所说的双相钢中已获得了极好的成型性。这种新产品已经难免在工业规模上以冷轧薄板或热轧带钢形式生产,但是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在连续退火线上进行最后的热处理。最初,由 Coldren 等人在碳钢、Mn-Cr-Mo 钢基础上研究了直接通过热轧生产双相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甄维静 《甘肃冶金》2023,(3):96-101
08Al作为深冲压用钢的代表,具有性能良好、性价比高等优点。本文参考08Al热轧中宽带的生产实践制定了08Al热轧窄带钢的生产工艺并试生产,对热轧后冷轧退火产品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金相检验、力学性能检测、NR值检测等检测手段发现影响08Al产品冲压性能主要是热轧的终冷温度。对超快冷系统进行了改造,最终产品性能达到客户要求,使08Al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热轧窄带钢生产线不能生产深冲压用钢的限制,拓展了热轧窄带钢产品范围。  相似文献   

20.
针对热轧双相钢带钢边部形成褶皱缺陷的问题,结合金相检测和生产工艺分析,对热轧双相钢边部褶皱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边部组织差异是导致热轧双相钢边部产生褶皱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定宽压力机板坯侧压量、终轧温度、过程温降等与褶皱缺陷的关系,指出减小板坯侧压量和提高终轧温度,可以基本上消除边部褶皱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