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结霜的稳态模型,并将换热模型和结霜特性相结合,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对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的结霜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影响结霜的主要因素.指出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结霜量明显增加;且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管排间结霜量不同,为改善机组结构,提高机组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变片距换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结霜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变片距与等片距室外换热器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条件下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对变片距与传统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入口空气参数和初始蒸发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变片距换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时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制冷剂流量、水侧换热量、出水温度均大于等片距换热器空气源热泵机组,从而使得机组供热性能系数提高,并有效延长了换热器结霜周期.  相似文献   

3.
混合式热泵系统中空气源热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单、双级混合式热泵系统中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分别在单、双级模式下的运行参数和性能,设计并组装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实验样机,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特性和规律,并给出了机组能量的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4.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结霜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运行时,空气侧换热器表现结霜是影响其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霜形成机理的分析,建立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空气侧换热器的结霜模型,分析了空气的温度,相对温度,迎面风速等对结霜的影响,得到了结霜量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机结霜工况的性能及采取有效的除霜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结霜工况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对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结霜工况的研究是推广机组应用的关键,并指出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建立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结霜工况的模型,以此对机组的运行工况进行分析,进而是对机组进行仿真,优化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结霜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结霜的稳态模型,并将换热模型和结霜特性相结合,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对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的结霜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影响结霜的主要因素.指出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结霜量明显增加;且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管排间结霜量不同,为改善机组结构,提高机组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夏热冬冷地区供暖能耗普遍偏高的问题,采用太阳能产热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联合供暖。以合肥市某建筑为供暖对象,利用TRNSYS软件搭建建筑负荷计算模型,以供回水温度、机组运行部分负荷率(PLR)、制热性能系数(COP)及运行能耗为评价指标,比较分析传统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集热器与热泵机组串联与并联系统的供暖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水源热泵的能耗进行了分析,表明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与水源温度直接相关,并对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集中冷热水供水系统夏季空调工况与冬季热泵工况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水源热泵建立集中冷热水供水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节能与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上海市松江区地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研究地源热泵机组的出水温度、负荷侧、地埋管侧水流量参数变化和制热性能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地源热泵机组制热工况启动过程中,平均制热量为17.1kw,制热性能系数(COP)平均值为4.27;3口90m地埋管井吸热量平均值为13.8kw,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降低了2.5~5℃.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故障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传统诊断技术的局限性,研究了基于BP模型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故障诊断模型,并用来自模拟实验的征兆实例和领域专家的知识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诊断结果表明,对于已学习过的样本知识,网络的输出与希望结果充分相符,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故障诊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夏季工况的地源热泵运行试验,对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试验场地周围气象因素和换热过程中土体的温湿度变化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探讨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换热器热交换性能及其周围土壤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源热泵间隙运行有利于土壤温度场的恢复,随着停机时间的增加,水平埋管与周围土壤的热交换能力明显提高;气候变化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埋深的递减,土壤温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明显;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随着与埋管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影响半径为1.0m左右;热交换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湿度场的影响不明显,但大气降雨引起的地表水入渗对土壤湿度场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岩土地下换热器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状况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土地下换热器G函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地源热泵热力系统模拟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长期运行状况分析方法。以严寒地区为例研究了近三年冬季供暖过程运行状况,模拟分析了地下换热器进、出口流体温度变化规律、热泵机组能效比和系统能耗特性,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了模型及分析方法可行,可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的预测分析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地源热泵非连续过程地下传热特性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试验和模拟计算,研究了地源热泵在地能利用中实施非连续运行操作过程的地下温度变化规律,并对可变负荷间歇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负荷周期调节可以实现地温变化趋势的控制。通过控制地温变化可使热泵机组运行在有利的温度工况下,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系数。利用空调系统的经常性非连续运行特点,实现有效的非连续性控制对未来利用地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热利用中的地温可恢复特性及其传热的增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地源热泵(GSHP)地能利用中,通过可控间歇过程,恢复地下温度,弥补土壤传热慢的不足。间歇过程可使热量充分扩散及地温得以恢复,提高地下换热负荷,以最少的井孔数布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换热单元的换热能力。间歇时间可能改变温度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实现良好的热泵机组运行工况以及系统的配置运行。因此,所提出的可控间歇技术对未来利用和发展地能供热供冷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建立了120m深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及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就典型气候条件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测分析及数值模拟,为夏热冬冷地区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受到不同地质结构的影响。以武汉和重庆地区的典型地质构成为边界条件,建立了三维地埋管的单孔双U管换热模型,通过模型计算,获得了两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埋管换热性能,以重庆地区的地源热泵热响应测试结果以及工程运行数据出发,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吻合度较好,可以应用于工程分析。以模型为条件,进行地质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度分析,预测了两地地埋管地源热泵的换热性能并计算得到换热器的平均换热系数分别为武汉地区K1=1.65(W/m·K),重庆地区K2=1.51(W/m·K)。  相似文献   

17.
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近年来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和进展。首先给出了地源热泵系统各部件建模方面的进展 ,包括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单井循环系统以及在地源热泵混合系统中采用的几种辅助散热装置。其次 ,讨论现场测定深层岩土热物性的技术。第三 ,介绍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设计方法。最后 ,给出在设计地源热泵系统中采用系统模拟的几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对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和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2种方案的间歇运行方式和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潜热和新风负荷越小,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越高,随着潜热和新风负荷的增大,系统的综合能效比下降;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间歇运行方式比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更高;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比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的综合能效比高近1.4倍;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中,当潜热和新风负荷超过40%后,不管是间歇运行方式还是连续运行方式,其综合能效比都较接近,说明该系统对运行方式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9.
地下浅层地能资源 (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低位能量等 )的非开采利用 ,可以通过热泵装置实现供热和制冷的双重作用。地源替代常规空气源 ,充分利用了地温逆变性 (冬暖夏凉 )和常年温变小以及蓄能的特点 ,实现了能量的再利用和良好的环保效能。使在北方冬季应用热泵供暖系统成为现实 ,并可实现供热制冷系统一体化。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该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年来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和进展.首先给出了地源热泵系统各部件建模方面的进展,包括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单井循环系统以及在地源热泵混合系统中采用的几种辅助散热装置.其次,讨论现场测定深层岩土热物性的技术.第三,介绍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在设计地源热泵系统中采用系统模拟的几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